青島游記
自小喜歡譚嗣同的一句話:“行萬裡路,讀萬卷書”。這麼多年來,書讀了少許,路也走了一些。逐漸的把這當作了一種所謂的理想,不知是否實際。
夏天對旅行來講有利,但也有弊,酷熱難耐是最現實的問題。去年八月臨時決定去揚州鎮江,回想起來,簡直就是一場桑拿游,烈日下受罪不少。而且今年高溫又從北到南席卷著整個中國。無奈,只有在這個暑氣衝天的八月,我們才有假期出游,自然而然的找個清涼的地方,就成了首選的目的地。
結婚以後,與妻子漸漸開始有了旅行的愛好。籌劃後,一切准備就緒,向青島進發了。
擺在我們面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交通工具的選擇。飛機,都乘過了,但依舊有種恐懼。況且,今年的8月對飛機來講只有一個黑的色彩,空難總是讓人說不出的恐怖。商量後,軟臥被確定下來,真貴,比打折的機票還貴,沒辦法,誰讓我們“暈機”呢?值得慶幸的是20個小時的火車旅程,軟臥確實是個好的選擇。
早聽說青島是個美麗的海濱城市,可青島的火車站實在不敢恭維。破敗,兩個字足以形容整個車站,似乎和青島風美麗的景格格不入。這在青島這一級的城市裡我想也是不多見的了。真不知當地人是怎麼規劃和建設的,這裡是被遺忘的“窗口”,還是被當作歷史老建築作為保護。
第二個沒想到的是大海來的是那麼快。出了車站廣場才5分鐘,居然就看到了海。雖然久居上海,可第一次看到真正擁有沙灘的大海。聞名遐邇的棧橋出現眼前,上面熙熙攘攘的人流,讓我一點也無法和這個青島明信片式的風景關聯起來。到是海邊的馬路和中歐各式的建築讓我覺得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青島整個老城建在10個小山頭上,典型的濱海丘陵地貌,所以這裡的路或多或少都帶有坡度。搞不清是路繞這山,還是山圍著城,植被郁郁蔥蔥,猶以八大關為甚。整個區域由八條由關命名的路組成,由此得名。馬路兩旁的綠化,簡直就讓人覺得這裡是植物園。這裡曾是殖民者最早經營的地方,建築顯示出濃重的歐式風格,紅頂灰牆,掩映在林中。隨著時代的變遷,青島的主人幾經更換,建築風格逐漸演變,漸成萬國化,一時用什麼風格形容倒也無法下定義。但可以肯定的是每幢房子的背後都有著一段曾經的輝煌,只是早已被海風吹散到歷史中去了。幽靜是這裡的共有特點。八大關離海邊很盡,近在咫尺,著名的花石樓下就是海灘。雖說不上碧海銀沙,但久居鬧市,一下子能擁抱大海,心情可謂豁然開朗。租個太陽傘,和心愛的人坐在沙灘上,靜靜的聽海浪的聲音是永遠另人向往的,塵世好像離的遠了。如果你想游泳的話,這裡就是個不錯的選擇。雖然沒有第一浴場名聲在外,可海清人少,確是個休閑度假的好場所,當然就不必在意那二塊錢的門票了。唯一可惜的是,由於是在中國,這裡找不出電視劇海灘裡身材漂亮的MM。順便說下第一海水浴場,除了離岸較遠的地方揚著幾片風帆,但岸邊游客蠟燭般的插滿海灘,覺得繁雜了。到是回頭一忘,又是番景像。信號山和山上的電視塔是俯覽青島的好地方。
小青島是殖民者最早登陸青島的地方,建有個燈塔,現有一條大堤與大陸相連。它的別名——琴島,我想肯定會引起許多聯想和回憶。由於處在一個岬角的位置,海浪很大,不停著拍打著岸邊的礁石,讓到我覺得是這裡最美的風景了,就是覺得實在小的可憐。
青島老城的風格,國內相同的很少了,個人認為保存的不錯,破牆開店的很少,沒有被銅臭迷住心眼,為人民留住了歷史風貌。青島的新城與老城比鄰,近年來,青島在東部新區的建設中也注意講究新建築與“老房子”的過渡關系處理,也講究建築設計因勢謀景,借景造型,使大批自然美、建築美與藝術美相融而成的建築群再成新景觀。新城也是依海而建,臨海的東海路上充滿靈氣的雕塑,五四廣場上“五月的風”,黃昏遠眺浩瀚黃海,四面來風,塵慮盡消。位於海邊大堤上的賣特色紀念品的小市場,人流如織,夜間游來,聽海浪的聲音,聞大海的味道,賞繽紛千姿的海螺,仔細選上幾個,感覺好及了。
“不識嶗山真面目,只因身在大霧中”初登嶗山,就感覺到這“海上第一名山”的本色。為了更好的領略下嶗山的風景,徒步登山。這一走,確走了足足3個小時,真是鍛煉身體。臨海的緣故,嶗山四季多霧,其實是水氣太大,雲霧繚繞的。停停走走,山路很是累人,也借著機會欣賞的仔細一點,但霧氣實在的大,30米之外幾乎看不見了,忽的現出幾個趕路的道士,真覺得此山多了幾分仙氣。走到瑤池,就到了此山的頂峰(不是嶗山的最高峰)。平時應該可以遠眺到海,今天由於霧,只見雲海了。短暫停留拍照後,延路而下,坡勢平緩,並沒感到下山更比上山難。過上青宮,雖有名聲,但有些凋敗了,門口只幾個生意小販,進香的積少,隨意看了看,繼續下山的路。近中午,霧漸散還沒完全散去,人已下到半山,見雲過山腰,忙用DV拉近,風景不用半點修飾。走到山腳,瀑布飛流,可惜水細了些。瀑底成潭,清澈見底,赤腳於水中,冰涼過後也解乏意。山水本是不分家的,雖然嶗山水景不勝,但溪水還是會成了個山湖,只是真名叫作水庫,重了人工痕跡。山腳的景色漸漸開闊,人又多了起來,這裡居然有條“天街”,生意不冷不熱,到是嶗山的桃子惹人愛,紅通通的,足有一斤,像個“山東漢子”,衝動的真想賣一個,確又怕那份重量,還要擠車回城啊。
早上在永和吃的油條豆漿,大運動量後消耗體力,只是不中意山間的小店,帶著飢餓返回市區。本已早有打算,去體驗下青島的海鮮,就省著肚皮吧。時間還早,順道去了石老人,只是遇到改建,建築設施剎了風景,加則天氣陰沉,溫度稍低,海灘上的人不多。和愛人再次坐在海灘上,充飢些餅干,可是爬了半天的山,累啊。對海不再新奇後,就少了許多感覺,休息了些時間,就打的直奔雲霄路美食街了。
回程的火車買在中午的票,上午本想再去看看白天的五四廣場。可惜天不作美,清早下起小雨滴滴答答的,走到廣場的時候,風雨忽然加大,到是聽海過後又聽雨。我這次來青島三天,晴、陰、雨三種天氣,看到了不同景色下的青島,不虛此行了。
寫游記總需要有種自己的態度,到讀的人卻免不了漸生變化,總欲尋得山水外的種種。其實這是好事,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領會和向往。而寫的人只不過是留下了昨日的某些見聞,當作將來的念想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