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整個四月,都是在雲南度過的,回來以後寫了這篇有關吃的總結。雖然不詳盡,但應景十月,也湊合著發上來,給各位即將去雲南的朋友們參考吧!:都說雲南好吃,不過我怎麼也沒想到,在昆明的第一餐居然是燒烤,當時還不知道燒烤還是雲南一大飲食文化。說到這裡就有四川DD發話了:雲南燒烤明明是從重慶一路傳過來的嘛!咳咳,這個就不追究了,反正各有特色就是了!
話說4月4日我來到昆明,出了機場大廳,一眼看到BB弟弟,BB帶著我一路閑逛,在路邊買了兩串據說很昆明特色的臭豆腐,然後咬了一口說,不好吃,不地道,走!
我狐疑的繼續啃,直到花鳥市場,終於坐下心滿意足大吃了一頓燒烤。
雲南的臭豆腐絕對和江浙一帶不同,小小的見方,肉質厚實有嚼頭,放在一個鐵網篩子上慢慢烤,直到表面微微焦黃,便可以盛盤上桌了。烤洋芋也是特色,烤到軟糯,沾上點醬料,舌尖又燙又麻,直吃得滿頭大汗。
說到洋芋,就是通常指的土豆,上海人叫"洋山芋",應是個泊來品種。住在麗江時,納西老太太養的狗狗就叫"大洋芋",有關趣事種種,在此就不贅述了。
那一頓燒烤還生平第一次吃到薄荷葉。BB一臉驚訝加鄙視加自豪地望著我抑揚頓挫的說:你居然沒吃過薄荷葉子……哈哈哈哈哈……
……
還讓我記憶深刻的有"乳扇"。加點煉乳,帶著濃濃乳香和清甜的奶味,脆脆的,非常喜歡。後來在大理又買了一串吃,加了玫瑰汁,有點清香,只是不像在昆明會幫你搗碎了盛進碗裡,於是拿在手上吃得非常狼狽樣。
小鍋米線也可以。BB帶我吃的那種是裝在一個小盅內的,有點韭菜,肉末;冰湄帶我吃的那種盛了碗裡端上來,感覺更加有嚼頭。
也就在那一晚,又被帶去吃了狗肉。
很久以前就聽聞BB說過"一黃二黑三花四白",說的就是哪種狗的肉才好吃,原來和皮毛顏色是很相關的。雖說知道那養殖的狗和寵物狗不同,但怎麼都覺得有點殘酷。不過入鄉隨俗啊,人家一片熱心,又怎麼能做公主狗狀?這可真是不折不扣的一頓狗宴,狗肉、狗腿、狗排,連湯也是狗骨頭熬的湯。我只想知道,老大們,會不會噴鼻血啊?
狗宴很是了得,怒江地區的黑山羊火鍋也不錯。
很多人愛吃羊肉煲,我嫌它羊膻味重,不過這羊肉火鍋好像就好了很多,估計和裡面拿什麼什麼的當地配料有關吧!當時兄弟們招呼我吃了很多"好東西",羊蹄、羊心、羊肝、羊皮…我苦著一張臉,為自己一貫的挑食倍感羞愧。不過老實說,這黑山羊皮還是挺好吃的啊,又黑又厚,肥而不膩,好像果凍QQ的。
當地特約地陪三哥極力推薦福貢極品為米灌腸。是用豬內髒和糯米塞進腸子裡腌制成的,黑黑的。切成薄片在油裡過了上桌。就我個人口味而言有點太油,但粉絲眾多說明還是經得起大眾考驗的。
說到小豬爪,是在六庫傈僳族村寨吃手抓飯時吃到的。那是烤乳豬的小爪子,迷你的樣子非常可愛,我一邊細細啃來,一邊催眠自己忘記這個是腳爪,於是感覺頗為可口,炸到那麼脆,的確很香。想起一個笑話,說是有個人從不吃雞爪,朋友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有腳氣"!
牛肉是我的最愛,在怒江連吃了幾頓清真餐館,很是滿足。幾張矮桌,幾個板凳,方正的店堂,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裝修,這些平民的餐館很容易親近,最讓人自在不過。唯一特別的是門口皆掛著牛頭骨,篩子上晾著長長的牛腸子。每回去都有點牛肉,剁得碎碎的,和同樣剁碎的辣椒一起炒,味道都滲進菜裡,特別下飯。
在大理還吃了餌塊,感覺就是個大餃子,但裡面的菜料非常有味,外面的餅皮軟硬適中,總之是非常符合我這個面食嗜好者的口味。離開大理的那個早晨還特地找到那小攤又買了一個,好吃啊好吃!
米線和餌絲似乎遍地都是,但奇怪的是餌絲總是缺貨狀態。後來BB解釋了,餌絲比較打飽所以賣得快。最後終於在丙中洛吃到了向往已久的餌絲,白白的面上漂了幾條青菜,我猛加辣椒醬,還是覺得沒滋沒味,失望……
倒是米線,一個人吃飯的時候成了我的主食。一路比較下來,極力推薦丙中洛玉洞賓館對面那個JJ家的好吃。我連吃3天,每天1至2頓,仍覺意猶未盡。
都說大理吃的不錯,可能白族人比較會燒。
在大理和老大找了個看上去生意不錯的白族飯店打尖,門口堆放了好幾個大盆,看菜點菜。有樹皮、樹花、青蛙皮、餌海草、魚腥草、龍爪菜、各種各樣蠕來蠕去的蟲子等等,看得我眼花繚亂,外加雞皮疙瘩。後來保守的點了一鍋魚和一盤餌海草,全部干光。我更喜歡餌海草,軟軟的,在嘴裡有一股清香。老大說大理有名的是火鍋魚,現在推出了那麼多燒魚方法,還是沒有正宗的火鍋魚好吃。
但當晚的那頓魚還是比較推崇,因為第二天自己找的雜鍋魚相比之下就不咋樣,不過一個人吃了一鍋還是很可觀的,最喜歡的依然是湯裡的豆腐。
還在白族餐館吃到粉蒸羊肉,以為是江浙的菜肴,不曉得怎麼會大理也有,不過粉好吃,肥瘦適中,量多實在。
不管去哪裡,品嘗當地的野菜好像變成一種習慣了。尤記得曾在湘西吃了一路的"蘿蔔葉子",覺得好吃的不行,回上海後有時想得睡不著覺,問老爸怎麼才能買到蘿蔔葉子,被老爸橫掃一眼不與理會。
這回吃了魚腥草、龍爪菜、刺頭包,最喜歡刺頭包略帶苦味又很清爽的感覺,但只在怒江有看到。魚腥草的味道就比較獨特了。龍爪菜比較多見。後來在上海的大賣場也看到,冠以"貴州特產"的名號,想來貴州和雲南那麼近,所以到處都有了就看誰比較細心拿來遠銷。
還要說說粑粑。不知道是不是但凡用面粉做的當地糕餅都叫粑粑,反正湘西的荷葉粑粑和雲南粑粑就完全不是一回事。在雲南,最想嘗的是《西南中國》推薦怒江的石板粑粑,可惜一直沒吃到。
就算在丙中洛,看到了有賣,人家藏族姐姐卻說沒開火,你要的話就明天幫你做。比畫了一下大小,估摸那一塊我就可以吃好幾頓呢,而且人家生個爐子燒熱石板就為我一人一塊餅實在有點不好意思,於是作罷。
在怒族人家吃的粑粑是蕎麥面的,健康著呢!面餅烤到焦黃,外脆內柔最好吃。可能那會兒太餓,總之印像深刻。
麗江粑粑最有名,據說分各種形狀的,但我只見到圓形的。當地很多店鋪老板不是廣州人就是上海人,雖說請的還是納西老太太掌勺,但粑粑的品質還是有所改變,不能抱太大希望,不過價格要便宜點。由於是油炸的,不能多吃,膩。
在麗江一個人吃飯是件麻煩事兒,好在後來搭到伴,可以一起到處找吃的。最後讓我們在大石橋挖掘找到一個沒有店名的迷你小店,只有一扇小門的門面,狹長。說起來我還是被老太太門口賣的悶飯吸引過去的。這家菜味道真不錯,量又多,最主要是便宜,暢飽。
好看的,寬敞的店,都是吃的情調,菜本身沒什麼可多說的,但是有一個地方真的不得不去吃,那就是像山市場的腊排骨!
不曾想風干的肋排那麼有味道,更不曾想還能做成火鍋,滿滿一鍋,做紳士淑女狀嘗了一塊以後,我們便不再說話,只低頭猛吃,就看誰眼疾手快心狠。
暗想在上海也開個這樣的,不怕沒人氣!但也僅止於想想,哪來那麼大場地啊!但要是放在干淨漂亮的大堂,溫文而雅的吃腊排骨火鍋,恐怕就沒這樣的味道了吧?
對了,不得不說雲南干燥一定要多吃水果,至於我,無論在哪兒,最熟的就是農貿市場了。雖然無非買些蘋果、蘆柑、小番茄,但補充維生素嘛有益健康!
雲南人能喝,我不是不知道,但那麼能喝,還是第一次見識。可能也是和天氣有關,怒江一帶和中甸香格裡拉好像喝白酒比較多,麗江大理就喝啤酒多。六庫到處都是賣"布汁"的。"布汁"即"不知"也,就是三碗不過崗的意思。六庫往福貢方向路邊有家飯店叫"一只羊",老板阿元搜羅的布汁很不錯,初一口覺得有點重,後來越喝越順,但是不敢挑戰自我喝過三杯就打住了。
傈僳村寨的米酒對我這樣不習慣白酒的人來說更好喝。甜甜的,在火上溫過,有一種谷物的清香,一杯一杯的就忘了限度。還好當地人好客,借著敬酒的名義,趕緊多喝幾杯,以免以後喝不到了會想念。
飛來寺的那晚是最寒冷的一個夜晚,大家跑去吃土雞火鍋。那一大鍋熱乎乎的雞湯,早已被楊MM在她的日記裡狠狠表揚了一番,最重要的是撫慰了我們飢寒交迫的身心。然後我要說的是,飯店老板提著個小壺過來請我們每人喝了杯他自釀的藥酒。那味道既有濃濃草藥香,又有酒的綿勁,還添加了蜂蜜的微甜,實在一杯不過癮,很讓我惦記啊。
在麗江的最後一晚,滇馬的帥GG老板請我們去酒吧,大家玩的不亦樂乎,喝了不少啤酒。麗江酒吧的啤酒一點也不便宜,和上海的價位不相上下,不過跟著納西人去就不同啦!酒過三旬,大家都有了點醉意,想到即將分別,不僅讓我有些感傷,於是約了大家第二天來送我上車,來的人我就請客早餐。
沒想到啊,這群饕餮,一個都不拉的來吃早餐了,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