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新杭州咖啡地圖杭州人有濃得化不開的西湖情結,他們總認為,如果要選個好地方開店,一定要依山傍水,否則心裡不塌實。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從北山路到南山路,一溜的咖啡館開在西湖邊。即使不在湖邊,也得傍著山,找個居高臨下的地方,最好外面有個露台,可以看得見來來往往的人流和車流,抬頭是藍天白雲,還有不經意間露出的一叢綠色。
很多時候,人坐在咖啡館裡,是為了欣賞屋外的風景。而很多時候,在玻璃窗裡享受著咖啡的溫暖醇香的人也成了一道絕美的風景。其實這種風景也絕對是不會雷同的,因為不同的咖啡店也吸引著不同的咖啡客,在這些咖啡館裡,我們經常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或許是從事同一種職業,或許是有某種共同的愛好,於是,在這些咖啡館裡,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常常能找到共同的話題,聊到忘了時間。
TATTOO 大傘下看曙光路和小樹林
他們叫它塔圖,在英語裡,它叫做“文身”。這家咖啡館的構思來自它的主人———新西蘭留學回來的GUCCI,她在惠靈頓理工學院專修的就是西點、調酒以及煮咖啡。
在她眼裡TATTOO應該是一家平民化的咖啡館,熱愛咖啡的年輕人,來聽聽音樂喝喝咖啡跳跳舞。所以我看到了這樣一家咖啡廳:明黃的招牌,內部是石頭地板,簡單的咖啡桌椅,位置看似雜亂隨意地擺放著,步出咖啡館是一方平台,同樣的簡單的石板地和桌椅,坐在大傘下能看到曙光路的街景,抬頭可以看到馬路對面微禿的小樹林。
如果說TATTOO能看到風景,那真正的風情來自於這個叫做GUCCI的人創造的內部環境。她喜歡和她的那些老外同學興致所至翩然起舞,舞步姿勢一概不論,跳得隨性就可以。咖啡館裡的服務生都是她的老外朋友們,他們有空就來義務勞動,所以今天是這一群老外,明天又是那一群。
1917 來西湖邊發呆
在南山路上,原先的柳楊新村附近,迎著湖,一幢黃色的三層樓建築仿佛遺世獨立。1917,代表的是它的年紀,這是原國民黨將領黃郛曾經的寓所,與TATTOO相比,這裡的貴族氣不言而喻,裝修還是百年前的,木樓梯,紫檀的扶手,絲絲縷縷的紋路,無一不顯示出它的年齡與品位。室內的桌椅都是為了1917的新開張添置的,配合了老房子一種沉穩的氣息,一色的褐色,位置與位置間的距離很大,仿佛保留了原先主人喜歡的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小樓外面是1000多平方米的露天吧,綠樹、草坪、亭台,與其說是來喝咖啡的,不如說是來西湖邊發呆的,比起其他地方的人聲鼎沸,這裡被人為隔開了,顯得猶為安靜。
喜歡在陽光很好的下午,在一樓露台架張桌子,來杯卡布其諾,然後翻開許久都沒有動過的書本,偶爾樹上跳過的松鼠會吸引你的注意力,然後思緒飄散開來,想起以前進出這幢房子的人,想像裡面的高談闊論,開始遺憾,我整整來遲了一百年,所以只看見它的軀殼。
左岸楓情 透過稀稀落落的枝葉
每次在晚上路過北山路,總喜歡抬頭看風景,沿街傍山的小屋子裡,錯落有致的幾點昏黃的燈光,給人很溫暖的感覺。原先那裡叫做你我茶吧,現在改成了左岸楓情,變成了咖啡館。
主人徐滔在店名下面寫道:左岸在許多人心目中,是一個永遠的情結。塞納河邊高談闊論的藝術家們,濃厚的文化氣息,是徐滔的左岸。而左岸楓情,是徐滔想像中的一個完美咖啡館。所以左岸或許不需要太多的客人,或許來的客人不一定要那麼懂咖啡,但是他必須願意融入咖啡氛圍中去。
依山而建的三間小屋分成兩層樓,其實是三個層次的,每間小屋都相對獨立而小巧,裝修是原木結構的,稀疏地放上幾套桌椅,和著音樂,這實在是個很安靜的地方。推開頂樓小門,是個迷你型的露台,已經用鵝卵石將其中一塊鋪設成一條道路,其余地方用來放桌椅,透過稀稀落落的枝葉,冬日的西湖顯得有些蕭索,湖面也很安靜。這個時候適合躲在臨湖的窗子裡遐想春天,但只要春天到來,所有一切都會變得好起來,包括徐滔一直堅持的信念:“ONLY COFFEE”。
北山路31號 落地窗邊的西湖落日
如果沒有經驗,或許你找不到進入北山路31號咖啡館的門。還好,有門衛,如果沒有,在有“自動”兩個字的地方摸一下,阿裡巴巴的大門就打開了。
進入之後,門又自動合上,隔絕了熙來攘往的人流,嘈雜的汽車聲,能夠透過玻璃窗看到一切,可是聽不到聲音。站在臨湖的落地窗邊看西湖,仿佛是站在一個巨大的水晶球前面看未知的世界。
如果不是店主告訴我這裡只有400平方米,我一定胡亂猜測它的面積。4層向上延伸的台階加深了咖啡館的縱深度,仿佛從腳下開始一直走,就能摘到月亮,其實在每一層的空檔,只有一兩張桌子。
咖啡館的設計是後現代的金屬味濃濃的,可擺設卻完全是中式的,主人吳小說,當東方遇到西方,必然會擦出火花。所以在現代的桌子上我們可以看到蛐蛐缸做的煙灰缸;每一桌的桌名不是簡單的一二三四,而是詞牌名,比如“浪淘沙”、“花非花”;咖啡的盛具也是帶點東方色彩的藍色瓷器;甚至於,衛生間的內部,洗手盆也是放在老底子的箱子上的,洗手間的名字是“龍”和“鳳”,要看仔細才能入內……
北山路31號就是這樣一個地方,適合在傍晚時去那裡看書,甚至於走上走下參觀一下室內結構,別忘了點“西湖日落咖啡”,那是主人根據西湖一天中最美的時刻而創造出來的咖啡。
歐陸風情 *著欄杆看白堤斷橋
歐陸風情在北山路的店,其實是聯誼中心店的延伸,2000多平方米的面積在杭州的咖啡館裡可能算是絕無僅有了,因此就做成了大而全的模式。
上台階進門後的一樓是褐色基調的,軟綿綿的懷舊型的沙發,設計成給老朋友聚會的場所。歐式的門窗,可以邊聊天邊看北山路來往的人群和一湖的平靜。樓上一邊隔成了簡潔明了的綠色商務區,另一邊是白色的小桌小椅,這塊區域叫做二人世界,用處不言而喻。穿出門廳,拾級而上就是錯落有致的露天咖啡吧,*著新圍起來的黑色欄杆,斷橋、白堤一覽無遺。
歐式的氣息彌漫在四周,這幢房子原先是浙贛鐵路所屬,有個大廳,往來無白丁。主人請我靜下心來,想像著茅以升、竺可楨們從西湖邊散步過來,施施然步入大廳的情形。其實想像這回事情,只要你相信,就一定會被打動,所以就在那一瞬間,迎著風,我愛上了這裡。
Boxcafé 為文化人打開知覺的盒子
這家坐落在城西文新路上的咖啡館,就像帶我來這裡的那個人一樣——非常地有個性。而在這樣的一家有個性的咖啡館裡,你可能遇到時尚攝影師潘傑正在門口停他的大切諾基;而門口那個包廂裡,廣告界奇人李煉和作家李杭育在高談闊論著……這個城市裡不少有個性的廣告人、文化人都在這裡不期而遇。當然你也會在這裡和很多傳媒的角兒撞個滿懷。
boxcafé沒有一般咖啡館那種暖得讓人昏昏欲睡的色彩,有的只是後現代的simply和cool。銀色亞光的門臉、灰色的牆、黑色的高穹,配上的卻是橙紅色的沙發和同樣溫暖的紅色台布,而桌上盛放的是一束明黃黛綠的香雪蘭……如此大膽而絕妙的用色出自做設計的老板之手。
boxcafé二樓有一套專業的投影設備,時不時地放映著全球獲獎的廣告片,偶爾店主還會找一些很有爭議的倫理片,像《三輪車夫》、《車站》等一些好片子都會在那裡看到,所以吸引了很多從事廣告、設計的人來此聚會。
那裡的咖啡也很專業,其中西雅圖拼配很有個性,香醇無比;店裡還有10元一杯的“牛飲”也很值得一品,那是用牛奶和巧克力衝調的熱飲。在寒冷的冬季,衝進這家個性的咖啡館,用一個類似搪瓷缸的杯子猛喝一氣,溫暖在瞬間充斥全身,再一細看,那只杯子原來是粗瓷的——吃驚!其實那裡讓人驚奇的細節還遠不止這些,要發現還得*你自己的眼睛。
ROMAN HOLIDAY 為小資女人釋放情緒
陽光漫不經心地從法國梧桐的枝葉間隙滑過,輕落於羅馬假日露天咖啡吧的傘背。在這個毫無空間約束的戶外咖啡吧,在這個叫羅馬假日的咖啡館,你可以看到的是這樣一群美女——穿著很高檔的名牌,保養得很好的臉讓人無法准確地判斷出年齡,手邊那只時尚的手機時不時地響起,從她圓滑而優雅的談吐中,你依稀可以判斷——這個女人事業有成。
ROMAN HOLIDAY(羅馬假日)咖啡館就座落於西子湖畔綠樹成蔭的南山路152號,既擁有經典的哥特式建築,也有時尚精致的鋼架玻璃屋,現代藝術與古羅馬文化被巧妙地融為一體。在這裡,晨曦悠然滑過遮天的法國梧桐,印下斑駁光影,慵懶地灑落在露天休閑吧奶白的傘背上,城市的喧囂隨風消逝。輕綴著原味咖啡在露台臨風遠眺,心境就此寧靜於醉人的湖光山色。月光斜下,與玻璃屋搖曳的燭暈交融,浸潤著情侶的低語輕喃,悠遠的薩克斯揚起咖啡的香醇,空氣中延續著古羅馬的浪漫故事。
在這樣一個很小資的環境,你會遇見浙江電視台《時尚INCHINA》的那個優雅制片人天慧、寶麗姿的TINA,還有可能遇見杭州城裡那些很懂得自我保養的女人們,在那裡談著皮膚護理……你閉目嗅一下這些時尚女人的飄散的香水味,再呷上一口咖啡,讓苦澀在舌尖上打個轉,用味蕾感受其中的香醇及熱烈,緊張的情緒就這樣隨風而逝。
風尚·人文 IT女孩的窩點
一家24小時的咖啡館,一家號稱咖啡豆是最新鮮的咖啡館,一家兼賣小火鍋、西式簡餐的咖啡館,一家有50多種時尚雜志的咖啡館,一家有寬帶直接接入的咖啡館……在這樣一家很台灣風味的咖啡館裡你會遇到什麼樣的一群人?
“風尚·人文咖啡”是一家來自台灣的連鎖咖啡館,就在杭州新僑飯店的西側。店內裝修照例是咖啡廳的味道,奶色沙發、深綠桌布,加上嵌滿碎石子的廊柱,視覺讓沙發裡的身體很安逸。坐在一溜長近50米的落地玻璃窗前,吳山路上來往的人流盡收眼底。想來,午後在這裡看美女,該有點塞納河邊露天咖啡座的感覺吧。
這裡面的咖啡也就是常見的幾種,拿鐵、摩卡、卡布奇諾,口味比較濃重,但用焦糖勾勒出美妙有趣的圖案,浪漫的視覺享受很討女孩子喜歡,所以那裡最常見到的會是那種很崇尚情調的小女人,她們通常很青春,只有20多歲,人手一只手提電腦,你由此可以判斷他們的職業是——IT行業、報社的編輯、做網絡的SOHO一族……
她們通常會在那裡呆一整天,面前是一杯咖啡,潔白奶泡上雕了巧克力醬,嬌貴得讓人不忍心將它弄散。據說,裡面衝著的是7天前剛在台灣磨的咖啡豆。她們用簡餐填飽肚子,窩在沙發裡翻翻雜志,或打開手提電腦通過無線局域網連上MSN一邊工作一邊聊天。
太古咖啡館 裡的裝修課堂
有人在誇太古咖啡館的裝修細節很不錯,很有格調。於是對於太古咖啡館,人人都是以一種“開眼”的心態去那裡,目的是到那裡瞻仰那裡的裝修格調。
其實太古的裝修是經歷了杭州幾任最負盛名的設計師,姚金豆是這家咖啡館的最後收尾者。
也正是因為這個,所以這家位於南山路上的咖啡館最多見到的咖啡客就是來這裡看裝修的設計師。他們在這裡看那些優秀的細節,比如那挽輕透的紅紗、肌理優美的橙色牆、手柄很特別的刀*、洗手間的那棵參天的散尾葵……雖然有很多設計師留下了很多不同風格的手筆,但這些元素卻以一種很和諧的方式共存著。
SUNDAY 為音樂陶醉的聚會
正午的陽光透過五彩的琉璃,被定格出溫暖的橙色。古羅馬貴族的堂皇裝飾交織著濃濃的咖啡香,廳堂中央的白色三角鋼琴彈奏著《難以忘情》……這個場景就發生在杭州武林廣場的SUN-DAY,那是一個坐落在杭州劇院三樓的咖啡吧。
SUNDAY的下午是最迷人的,但迷人不僅僅是因為陽光和咖啡香,而是在這裡圍坐的那群為音樂而執著的人,他們或許是個名音樂家,也或許還只是默默無聞的無名小卒,但有一點是共同的——他們為音樂而狂。
於是,在每天下午的三點,你可以看到很多這樣穿著打扮很有個性的男男女女,他們大多是一個人端坐在臨窗的位子,面前是一杯冷咖啡、一本樂譜、一支鉛筆……時不時地哼出一段很短促的旋律,或干脆坐到中央的那架鋼琴前,用纖細而修長的手指在黑白琴鍵上奏出一段還沒有完成的音樂。
他們或許長得並不俊美,但人人都擁有一種很吸引人的表情,那是一種松松散散的憂郁和一份從從容容的孤單——這就是這群在SUNDAY的音樂人最明顯的特征。
褐純坊 賣專業器具的咖啡屋
發現褐純坊是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那條中山北路是很久沒有逛的了,如果不是因為那邊上的十字繡小屋、食草堂,我想再專業的咖啡一族也是很難和這樣一家藏在中山路的咖啡店邂逅的。
這家叫做“褐純坊”的咖啡器具專賣店其實是家很小的店,店主在二樓隔出了一片品咖啡區,只有三張桌子,小小的、矮矮地窩在二樓,倒也很溫暖。
店裡的專業咖啡器皿很齊全,也很專業,除了各種樣式的韓國杯、咖啡杯、花茶杯,還有濾紙、磨豆機、瓦斯爐連架、量豆勺、濾杯、濾紙、衝架、奶精、奶球、砂糖等等,各種和咖啡、茶相關的東東一應俱全。
“褐純坊”光是咖啡煮器就有摩卡壺、虹吸壺、電咖啡三種,咖啡豆也很齊全,既有中意資的米奧、台灣的品皇,也有意大利ESPRESSO的比樂蒂,還有世界上最好的咖啡豆——意大利的伊利。據店主說,目前杭州只有3家咖啡店是用意大利的伊利豆。
除了這些和咖啡相關的東東,“褐純坊”裡還有法國花茶、德國水果茶、斯裡蘭卡紅茶、果味茶、伯爵茶等,為了配合這些品種齊全的花茶,店主人還專門配上煮茶專用的情調壺、台灣卡登衝茶器、可愛壺等,讓喜歡各種花茶的人也能在這裡找到專業用具。
其實,“褐純坊”最吸引人的是樓梯牆上的那張用咖啡豆制成的裝飾畫,金粉粘合的咖啡豆很齊整地排列著,非常精致,可惜那是非賣品。
半日閑
這個城市裡喜歡在家裡搞情調的人多起來了,甚至於喝咖啡上癮的人也多了起來,所以除了星巴克和商場超市裡的咖啡用具店之外,街頭也開始有了咖啡用具專賣店。
這樣的店不用在太熱鬧的路段,也不用挨挨擠擠的人流,只需要來的每個人都有空坐一會,品嘗一下咖啡,然後再買半磅豆子回去。
偷得浮生半日閑,正是主人家的心情,這家保 路上的小店,裝修得很簡單,店的布置好像歐洲的鄉村小店,兩張隨意擺放的原木桌子,另一邊是一排咖啡具:虹吸壺、摩卡壺、電動咖啡具、各種品牌的糖、奶包、咖啡豆……
價格相對而言比較便宜,東西也不是純名牌,和主人想要的一切一樣:你只要有閑散的心情,坐下來喝杯咖啡,然後慢慢挑選需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