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4(Sep14/05, Wed)我享受人在旅途的感覺,對於一個背包客,旅程中的一切想法都很簡單,用有限的時間和金錢,盡量的去探知無限的未知世界,看多一點,聽多一點,體驗多一點,生活變得簡單,充實而且新奇。從KL到檳城的路線,一是可以乘長途汽車到檳城對岸的港口城市Butterworth,從那裡再乘坐渡輪去檳城,二是過檳城與馬來半島相連的馬威大橋,直接到達檳城。我選擇的是前者。到達Butterworth的時候,還只是凌晨時分,渡船要1個多小時後才有。下車的時候發現天竟然在下雨,透著涼意的冷風讓我縮緊了脖子,由於車站只有一個遮陽棚,我只好抱著背包斜倚在一顆柱子旁。整列車只有我一個游客,其余的全是本地居民,他們好奇的看著我,我卻早已是見怪不怪,衝他們一笑,反倒惹的那些訝疑的目光姍姍的調轉開去。由於車站旁邊就是渡輪碼頭,這裡自然成為一個交通樞紐,所以即便現在這個時候,仍有許多的士司機在兜攬生意。一個中等個子,戴著頂渡邊帽的司機上來友善的問我去哪裡,於是我們就攀談起來。聽說我來自中國,他有點興奮,歪歪扭扭的說了幾句中文,我大加贊賞。他問我像我這樣咫身一人出來旅游的中國人多不多,並感慨他年輕的時候,由於安全的原因,只去過鄰近的印尼和新加坡。我告訴他現代咨詢的發展也是促進旅游交流的一個重要因素,大量信息的便利獲取使得人們對未知的世界並不會太陌生,前人的經驗足以使你有勇氣一個人走出來。6點多的時候,我隨著人群搭上了第一班從Butterworth開往檳城的渡輪。不過傳說中保持幾年如一日的0.6RM的船費,現在是1.2RM,不過按規定,乘渡輪從檳城返回Butterworth的渡輪是免費的,所以支出仍舊持平。渡船很寬敞,只是我沒有想到這第一班渡輪竟有這麼多的乘客,而且很多是學生。這麼早,海面上還只是黑黜黜的,幽幽的海水泛著兩岸星星點點的燈光,迎著船頭吹來的涼爽的風,望著遠處若有若無的紅光,竟一時難辯此時此刻應該是迎接新一天太陽的升起還是揮手作別昨日殘陽的余輝。雨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停了。檳城是當年大英帝國在遠東建立的第一個貿易中轉站,所以這個小島融合了許多東西方文化風格,包括當地的建築和生活習俗。以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命名的喬治市(George Town)是檳城的商業貿易娛樂中心,位於小島的東北角。現在渡輪駛向的正是喬治市。出了渡船碼頭,發現已經有早班的公共汽車開始運行。我現在要的是一條稱做Love Lane的小巷,因為離開KL的時候,Green Hut Lodge的Ivis推薦我去Love Lane Inn,據說它的主人 Jimmy也是一個友善好客的中國人。不過每到一處新地方,總是面臨著打車還是自己找去的問題。這一回我又選擇了後者。記得Ivis曾給過我一份旅店的介紹單張,翻出來,找到旅店的位置,再一看這麼個小城,能有多遠,又都是些大路,不怕,走過去。天還是有點黑,路上幾乎沒有行人,街邊也只有零星幾家早餐店開始營業,大家都用好奇的眼光看著我,我則一如既往地以微笑來作回答。很順利就找到了這條有著好聽名字的小巷,Love Lane。這裡大多是一些中國人開的小旅店。走兩步,就看見Love Lane Inn的廣告牌,於是伸手打門,有個女服務生應聲出來開門,要了張最便宜的宿舍床,才8RM。房間很寬敞干淨,已經住了幾個背包客。等我洗漱完畢,再下樓的時候,發現已經天光大亮了,街上開始慢慢沸騰起來,車聲和人聲都傳遞出一份熟悉的中國式早晨的味道。在樓梯口,遇到了旅店的主人Jimmy,是個花白頭發但精神矍爍的老人,可能同是中國人的緣故,他非常熱情的向我介紹起檳城。由於凌晨的那場雨使今天早晨的天氣格外的涼爽舒服,空氣溫潤而且清新,衝了一杯咖啡,拿了份這裡的中文報紙“南華早報”, 坐在旅店門口的屋檐下,享受這難得的早晨中的悠閑。看完報紙,又順手塗了二頁日志,同桌的二個老外看見我飛快的寫著中文方塊字,風趣的告訴我他們也可以這麼做,我哈哈笑著回答,不錯,可是之後完全不知道自己寫了些什麼。喝完咖啡,就背上背包,出門去吃早餐。早就聽說檳城雲集了大馬的許多美食,心儀以久。走出小巷,來到大路上,同來時的寂靜無人相比,這時的路上熱鬧非凡,真是不可同日而語。看見街口有幾家小食店,隨手選了個干淨些的坐下。老板娘會說中文,手腳麻利,老板是個馬來人,在一旁幫忙。老板娘偶爾會數落丈夫幾句,老板也只是笑笑了事,心無芥蒂的聽著妻子的嘮叨,很溫馨的一個夫妻老婆店。我要了份熱熱的炸鹵肉條,一碗咖哩豬腸粉,果然是味道不錯,價格又非常的便宜,吃完的時候,還意猶未盡,偷眼看見鄰桌客人點的米粉面,就打定主意明早還來這家吃早餐。根據Jimmy給我的地圖,我設計的路線是早晨搭車去極樂寺Kek Lok Si Temple,然後步行15分鐘左右,去升旗山Penang Hill,下午去Batu Ferringhi海灘。早晨涼爽的天氣和一頓滿足的早餐讓我心情愉悅的站在路邊等公共汽車。等了一會兒,一名男子從駛過的車中探出頭,笑著同我打招呼,我並不認識他,所以回頭四周望了一下,確認是同我打招呼,也微笑著回應。他把車停下來,走過來,問我去哪裡,並主動提出他可以開車帶我去。我只是笑著回答,我不想占用他寶貴的私人時間,他堅持道今天正逢休息,一早已經辦完想辦的事,途徑這裡,有興致願意結交新朋友。我知道這是很大的誘惑,我可以不用問路,不用等車,不用在烈日下暴曬,不用因辨認錯方向而走回頭路,可我知道,我自己會被不停的提問,不停的回答一些問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雖然我是小女子,可一樣有所為,有所不為。不過為了不傷害中馬兩國人民的友好感情,我措辭委婉的謝絕了他的好意。男子在反復確認我的答復後,也就大度而友好的笑笑走了。過了會兒,再次驅車經過我的面前,確認我在那段時間裡並沒有改變主意後,才驅車離開。不過天下的事就是這麼奇怪,老天給你的機會你不要,你就只好自食其果了。這一等,又重演了我在KL等車去熒火蟲公園的歷史,眼睛開始發綠了。無奈之下,只好改變計劃,因為去海灘的公共汽車很多,所以上午先去那裡。可能由於一夜汽車的顛簸和早晨的一頓飽餐,使得我一上車,就忍不住開始打盹。等到一覺醒來,開始狐疑的質問司機的時候,被告知我想去的那個海灘在之前的5公裡處,氣的我了不得,心裡把這個一點不善解人意的司機反反復復的責罵了好幾遍。下了車,是一處景色秀麗的鄉村,知道再等車的話,又是一段夢魘的開始,可能等我胡子長出來,車也未必會來,只好勞動自己的11路電車。不過倒是不用太擔心方向,“華山一條道”,往回走就是了。漸漸的我開始享受這沿途的風景了,並開始懷疑經過這麼些美麗無人的海灘,為什麼我還要巴巴的趕到那個游人密集,小販穿梭的地方。我下到一處無人的岸邊,除了鞋,走在海浪中,體驗著細膩的沙灘,和海水衝刷腳底細沙的奇異感覺,真的是自由極了。略有失望的是這裡的海水並不是最清澈。走回Batu Ferringhi海灘的路有點危險,因為盤山公路上沒有人行道,所以常有車呼嘯著從我身邊駛過。我一面陶醉於陽光下波光粼粼的海水,一面也不得不享受著那陽光對我的“燒烤”。一輛經過的小貨車放慢了速度,在前面停下,司機探頭出來,好心的問我去那裡,並願意帶我一程。啊,遇到雷鋒叔叔了!到了那個我早應該在1小時前就看到的海灘的時候,我沒有什麼太大的興奮,同我一路上看到的差不多。海灘附近的酒吧,小吃攤和工藝品店只有在夜間才會煥發出活力,而此時午後的陽光只能讓它們寂靜的了無生氣。於是沒有多停留,走到一家大酒店門口,打算打車從這裡直接去升旗山。一番討價還價之後,上了一輛出租車,司機是個溫文爾雅的中年人,說著流利的中文,大家一路上還談的很投緣。他的一句“一個人就這麼出來瞎跑”的話竟讓我體驗到一種親人般的關懷。我抱怨這裡的海水有點讓人失望,他更正道,當年他年輕的時候,這裡尚未開發,風景美如美奐,一處名為“邁阿密海灘”的地方是他和朋友周末必去之處,後來由於砍伐樹木,填海造屋,造成水土流失,加上今天早晨的雨水衝刷,以至於我看到那略顯渾濁的海水。談到這裡的開發,他似乎是十分的心疼和無奈。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和開發旅游資源一直是天平的兩邊,孰重孰輕,視乎決策者對眼前和長遠利益的判斷,中國又何嘗沒有面臨這個問題呢?臨下車的時候,我多給了車費,因為覺得大家有緣,也謝謝他那句讓我溫存許久的話。他留了張名片給我,可我知道旅途中的相識一面已經是天賜。上升旗山,可以沿著山路步行或者乘坐纜車。纜車有點像在香港去太平山頂的那種,可能同屬英殖民地,所以建築風格頗有相似之處。只是升旗山的纜車路線比較長,分為二截。上到山頂,可以遠眺喬治市,碧海藍天,綠樹紅瓦,讓人心曠神怡。升旗山本身以茂盛的植被和隱匿其中的許多歐式建築出名,有的更是年代久遠,有歷史保護價值。山頂上有印度教和清真教的寺廟,不遠處是一個據說建於17世紀的城堡樣建築,可惜我去的時候,並不對游人開放。還有幾處估計是歷史遺跡的地方也被重鎖把門,可能是出於維護的目的,不過並沒有在地圖上標明。山上本來有一條頗有些挑戰性的索橋,不過現在由於安全原因也停用了。據說來此地入住那些私家別墅的人非富則貴,也難怪,升旗山上的確是個氣候宜人,幽靜美麗的好地方。我在綠樹成蔭的盤山小路上走了走,一面欣賞美麗的遠景,每一個山道轉彎處,都可以俯瞰喬治市和檳威大橋,另一面可以趁機偷窺一下那些豪宅。果然山道間常有些鏤空雕花鐵門或者拙樸含蓄的木柵欄門,園子裡五彩繽紛的鮮花和隱隱傳來的瓷制餐具清脆的碰撞聲,不由的讓我抬腕一看,該是下午茶的時間了。一路走來,山花爛漫,綠樹宜人,唯一不足之處是路上過多的電線杆有些煞風景。坐纜車下山的時候,才發現自己還沒有吃午飯,好在一出山門,就有一溜路邊小攤,正合我意。先衝到果汁鋪前,要了杯冰鎮龍眼汁,一口氣喝了一大半。以前在家的時候,媽媽煮的龍眼汁通常都是熱飲,第一次嘗到的冰鎮竟是這麼的爽。然後坐下,要了碗香辣辣的叻沙,再添了個印度風味的炸海鮮雞蛋餅,澆上濃郁噴香的咖哩汁,美極了。打完牙祭,又精神十足的走去不遠處的極樂寺。其實我本不是信佛之人,只是既然路過寶地,自當拜會一下。老遠就望見寺中的寶塔和觀音娘娘像,可是繞來繞去也沒找到入寺廟的門,倒是小食店,賣服裝手工藝品字畫的小店比比皆是。難道我無慧根,便無緣入寺?最後經人提醒,才明白得穿過一條兩邊全是小商鋪的山道,方能找到入寺的山門。哈,真是靠什麼吃什麼的典範。寺廟很新,只有一塊上書“極樂寺”的橫匾顯的有些年代感。寺裡幾乎全是日本游客,所以導游的話我一句也聽不懂。只好根據自己對雕像和詩詞的理解,估計是說當年如來佛祖途徑此地,因一時貪戀此處景致優美,於是稍作停留,可也沒完全歇著,度假的同時也普渡了5名弟子,後人因此建寺予以紀念。經過放生池的時候,看到了整池的烏龜,這樣的高密度還是第一次領教到,更新鮮的是,一個當地人取了把樹葉讓一個老外去喂烏龜,有意思。出了寺廟,很容易就找到回喬治市的公共汽車,原來它就是我早晨死等也沒有出現的那班車,不過車費便宜的讓人心底樂開了花,1RM。晚上回去自然又到檳城的夜排檔上美美的吃了一餐。走回小巷的時候,發現這條街真是如其名,許多夜鶯在這裡流連。D5(Sep15/05, Thu)早晨在旅店預定了下午2點從Butterworth出發去金馬倫高地的汽車票,要多收5RM的手續費,不過可以省卻來回折騰的力氣。又走到昨天的早點攤上,要了碗蓄謀已久的米粉面。老板還記得我,問我昨天去哪裡玩了。同他們的聊天像是街坊鄰裡的閑聊,很是親切。今天上午的安排就是喬治市。看地圖發現,喬治市有二個渡船碼頭,一個是我那天從Butterworth來的,另一個位於市區東北處,那裡的船是從檳城出發去藍卡威的。我准備去那個碼頭附近的一個古炮台遺址(Fort Cornwallis)。走在喬治市的海旁道上,看到一些早晨出來散步的長者。走不遠發現這裡竟然還有代寫書信的業務,招牌是一台老式英文打字機,一份報紙和一張小板凳。走過一座維多利亞式的鐘樓,就看到不遠處的古炮台城堡。裡面並不大,一邊是炮台遺址,另一邊是一排小型的展覽廳,介紹炮台的歷史。這個城堡的位置曾是當年英國Light船長登陸這個小島的地方,也由此開始檳城的英殖民歷史。炮台最早是木制結構,後來於1808年左右才改建成現在看到的石結構。這個曾經顯赫一時的軍事要地,如今也只是青草萋萋。最讓我有興趣的是一個以Light船長命名的暸望塔,本以為可以登高一望,可惜的是不向游客開放,還有重地勿近的警示牌高懸,只好悻悻的離開。城堡外面已經改建成一個小公園,草坪上有幾個孩子正在玩秋千,看著他們的高興勁惹的我也撿了個秋千蕩起來。這個大草坪四周是一些政府辦公大樓和金融機構的所在地,這些歐式建築在搖曳的綠樹和輕柔的海浪聲中顯得很寧靜平和。離開海岸邊的大路,拐到鬧市中的小街上,經過聖喬治教堂,我一眼就看到香火旺盛的觀音廟,的確像網友描述的那樣,這裡的人背對廟門拜高香。其實我的主要目的是去廟隔街的一家小食店吃鹵面。店面不大,這個時間客人不多,可是想像得到逢到節日香火鼎盛的時候,這裡一定是座無虛席。吃著鹵面,總結一下我對大馬米粉面的初淺認識。它可以有二種作法,一是湯面,好像是我早餐吃的那種,多為咖哩味的,湯裡可以放些海鮮,比如魷魚絲,小生?等,再添些油豆腐和小香菜,撒些類似叻沙裡的香料,另一種作法就是鹵味的,由於紅色的鹵汁比較稠厚,可能還勾芡過,所以呈微糊狀,鹵汁的噴香已經滲透到面和米粉中,可以配上雞蛋,叉燒,豬肉片和已經煮的酥爛的鳳爪。我個人還是偏好前者。吃完面,就准備去不遠處的郵局買郵票。地圖上很容易找到它的位置,不過事後發覺大馬小城鎮的郵局由於門面小,也沒什麼醒目的標志,通常比較難找,我拿著地圖,來來回回三次才總算看到。不過大馬的郵筒還算是醒目,鮮艷的紅色,分左右兩個國內和國際郵件投遞口。通常紅色郵筒邊上還有一個黃色的郵筒,那是快件的投遞箱。出了郵局,一拐出去,就又是一條鬧市街,往前走去不遠,就來到喬治市的最大的一個商貿大廈光大中心。中午的時候,搭上了回Love Lane的公共汽車。到住處,衝涼,整理行裝,然後結帳,步行去碼頭搭上開往Butterworth的船。圖,極樂寺裡的放生池:太擠了,讓開,我要爬上去。(NO:R0010666)

(圖,極樂寺裡的放生池:太擠了,讓開,我要爬上去。(NO:R0010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