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忘年交與接班人

作者: chc4123

導讀大寨:忘年交與接班人—“紅色之旅”路途上的思考之二華中科技大學現代領導科學與藝術中心教授陳海春大寨數十年的知名史中,最出名的莫過於都曾擔任過大寨大隊黨支部書記的陳永貴和郭鳳蓮了。我在上一篇游記《大寨:喊口號與修梯田》中簡要介紹了陳永貴的發展過程,這裡不妨也簡要介紹一下郭鳳蓮在陳永貴時代的發展過程。郭鳳蓮,女,因母親早逝,自幼寄居在 ...

大寨:忘年交與接班人—“紅色之旅”路途上的思考之二華中科技大學現代領導科學與藝術中心教授陳海春大寨數十年的知名史中,最出名的莫過於都曾擔任過大寨大隊黨支部書記的陳永貴和郭鳳蓮了。我在上一篇游記《大寨:喊口號與修梯田》中簡要介紹了陳永貴的發展過程,這裡不妨也簡要介紹一下郭鳳蓮在陳永貴時代的發展過程。郭鳳蓮,女,因母親早逝,自幼寄居在大寨村外婆家,成為大寨村的一員。1962年小學畢業回大寨務農,不久後加入“鐵姑娘”隊,既是“鐵姑娘”隊的突擊隊員,又是能歌善舞的文藝宣傳骨干,後擔任隊長。她白天勞動在田間,晚上活躍在工地,在重新治理狼窩掌中,帶領“鐵姑娘”們同男社員一樣堅持勞動,早出晚歸,吃冰渣飯,干重體力活,贏得干部群眾的信賴和欽佩。1964年加入共青團,不久任大寨團支部書記、民兵連指導員。在擔任民兵連指導員期間,她身先干卒,勤學苦練,成為遠近聞名的“神槍手”,1965年參加山西省民兵比武大賽,取得優異成績,被大會獎勵半自動步槍一支。196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8年起任大寨黨支部副書記。1973年6月至1980年12月擔任大寨黨支部書記。

陳永貴和郭鳳蓮的關系,以及這個關系的演變史,可以說,是當代領導科學與領導藝術的經典案例。陳永貴生於1914年,郭鳳蓮生於1946年,兩個人的年齡相差近兩代人。他們之間的交往屬於中國人典型的“忘年交”,即“爺爺不喜歡兒子喜歡孫子”。問題的關鍵是,這種“忘年交”關系後來演變成“接班人”關系,這就大有學問了。

——選郭鳳蓮為接班人,是陳永貴的精明之舉,他相信郭鳳蓮不會壞他的事業。一般而言,許多接班人在提攜者在位的時候,謹小慎微,一旦提攜者離開之後,就會有意無意地貶低提攜者。郭鳳蓮不是這樣的人,因為陳永貴沒有看錯人。1973年6月,郭鳳蓮接替陳永貴擔任大寨黨支部書記,帶領社員繼續完成了人造平原工程,實行種植制度改革,並為大寨實現山區園田化、水利化、機械化做出新的成績,使大寨的農林牧各業得到持續發展。而當外人開始把這些功勞歸於郭鳳蓮時,郭鳳蓮保持了足夠的清醒,自始自終將這些業績的聚光燈投向陳永貴。就是在“文革”後的最初幾年,陳永貴開始走下坡路,但郭鳳蓮始終不背叛陳永貴,哪怕自己背了個黨內留黨察看處分。當然,據了解,早年陳永貴為了生存,在一些特定的時期做了一些特定的事情,這些問題現在看起來也許不算什麼,但是,在“文革”時期,這種政治上的“硬傷”無異於“癌症”,可能致人於死地。陳永貴上京就任,而讓郭鳳蓮給他看好後院,自認為是能夠保證足夠安全的。“大糞不臭挑起來臭”,陳永貴相信郭鳳蓮不敢也不會去做這樣的事情。

——選郭鳳蓮為接班人,是陳永貴的聰明之舉,他相信郭鳳蓮不會斷送他的事業。一般而言,許多被提攜者由於與提攜者的關系太近,在提攜者邊緣化或倒台後,往往會收到牽連,這就是接班人政治上的“跟人負效應”。而當時過境遷,待接班人東山再起後,卻由於種種原因,很難再將提攜者的事業推向前進。郭鳳蓮不是這樣的人,因為陳永貴沒有看錯人。由於陳永貴的問題,郭鳳蓮於1980年12月被迫調離大寨,雖還擔任一定的領導職務,但與往日不可同日而語。“物極必反,否極泰來”,1991年11月她被任命為中共昔陽縣委常委,掛職回大寨擔任黨支部書記。郭鳳蓮再次擔任大寨黨支部書記後,帶領大寨干部群眾在改革開放的路上開始了新的創業。她首先從整頓支部班子入手,增強了黨員干部的責任心和凝聚力,使支部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人,接著完善了各類承包責任制,健全了財務審計監督制度,推行了農民住房制度改革。在加強農業機械化耕作,實行科學種田,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於1992年4月成立大寨經濟開發總公司,擔任總經理,大力發展村辦企業和第三產業,走農工商一體化的路子,幾年之後,郭鳳蓮創造出新的大寨“神話”,大寨再次成為昔陽乃至山西省有名的富裕村。各種榮譽有一次湧向這裡:大寨黨總支部獲全國“農村基層先進黨組織”稱號,大寨村榮獲山西省“精神文明村”。而郭鳳蓮本人,1997年當選為中共十五大代表,此時與她當選為中共十一大代表、中央候補委員時隔20年; 2003年3月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此時與她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時隔25年。

——選郭鳳蓮為接班人,是陳永貴的高明之舉,他相信郭鳳蓮不會忘記大寨事業的締造者。一般而言,許多接班人雖然能夠將前人的事業繼承下來並發揚光大,但往往忌諱自己與提攜者的關系,甚至在繼承提攜者的事業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淡化提攜者。郭鳳蓮不是這樣的人,因為陳永貴沒有看錯人。在大寨參觀,給人印像最深的就是大寨森林公園,這座公園是1995年村裡投資1000多萬建設的。順山勢沿石路而上,兩邊綠樹成蔭,鮮花搖曳。但這那裡是什麼公園,分明就是大寨的“中山陵”。1986年3月26日,陳永貴因晚期肺癌在北京逝世。作為當年的“鐵姑娘”隊的隊長,郭鳳蓮就是有股“鐵”脾氣,認准的事情就敢作敢為。她按照陳永貴“我死後就埋在虎頭山上,好親眼看看大寨變化”的生前遺願,為他建墓樹碑,墓碑上書“陳永貴之墓”,碑陰鐫刻陳永貴傳略。碑後建墓塚,圓形平頂,高1.5米,上飾一桃形石墩。墓的三面依山築梯田成靠背式的墓圈,圈裡花團錦簇,綠草如茵。最讓人嘆為觀止的是,從陳永貴墓自上而下修了4層台地,228級青石台級。其架勢有如南京“中山陵”的石梯,而那可是民主革命的先驅,國共兩黨都不敢怠慢的孫爺爺呀!石梯的盡頭是一個“大寨展覽館”,展覽館前有陳永貴的一座漢白玉雕像,栩栩如生,而紀念館裡大都是陳永貴的光輝業績。估計,陳永貴在九泉下會睡著了被笑醒的,只有郭鳳蓮會為他建此殊榮。

我在課堂上常說,人什麼本事都有,就是不具備將自己的頭發扯起來,讓兩個腳離開地面的本事。因此,任何人在官場上的晉升都是上一級領導者提攜的結果,而上一級領導者的心機、思路和安排,往往決定了被提攜者的發展軌跡。所以,歷史不能假設,領導不能選擇,這是從政的經驗之談。但是,領導者的頭腦並不都是好使的,許多領導要麼精明不聰明,要麼聰明不高明。這往往搞得被提攜者哭笑不得,最後由初期的感謝、敬仰,到後來的抱怨、敵視。這是因為,精明的領導往往只做對自己有利而對提攜者未必有利的事情,這是由“屁股決定腦袋”法則決定的;聰明的領導往往既做對自己有利又做對提攜者有利的事情,這是由“雙贏”法則決定的;而高明的領導則往往能做出當自己完全沒有辦法控制局面時,甚至是離開這個世界之後,還對自己並且也對提攜者有利的事情,這是沒有任何法則所能決定的,僅由天意所為。

所以,“精明、聰明和高明”三者統一才是硬道理,陳永貴就是這樣的人,因此,他才會被毛主席看上,他才會讓大才子郭沫若先生佩服,以至於臨死前要求同葬虎頭山,他才會成為共和國歷史上的絕無僅有的“半文盲宰相”。記住,可別小看了陳永貴,否則,我要與你急!



(郭鳳蓮與外國友人)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