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修梯田與喊口號

作者: chc4123

導讀大寨:修梯田與喊口號 —“紅色之旅”路途上的思考之一 華中科技大學現代領導科學與藝術中心教授 陳海春 2003年暑假前夕,人文學院政治教育系的同志們計劃到山西和陝西去考察,問我有無時間,歡迎我入伙,我尋思片刻就答應了。因為此行要到大寨和延安,作為以傳遞國家主導價值觀為職業的人,我們頭上頂著“紅色牧師”的帽子,這次“紅色之旅”值得一去。 我 ...

大寨:修梯田與喊口號

—“紅色之旅”路途上的思考之一

華中科技大學現代領導科學與藝術中心教授

陳海春



2003年暑假前夕,人文學院政治教育系的同志們計劃到山西和陝西去考察,問我有無時間,歡迎我入伙,我尋思片刻就答應了。因為此行要到大寨和延安,作為以傳遞國家主導價值觀為職業的人,我們頭上頂著“紅色牧師”的帽子,這次“紅色之旅”值得一去。

我們的第一站是位於山西省昔陽縣的大寨。大寨是太行山麓松溪河畔的一個小山村,在昔陽縣城東南5公裡處,距太原168公裡,那可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頗為知名的地方,曾經是六、七十年代我國農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曾幾何時,在毛主席號召“農業學大寨”後,這裡有如穆斯林朝聖的“麥加”,不知多少人來參觀考察,不少國家的元首也曾在這裡留下足跡。如今,人們為了追尋大寨人昔日“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時代精神,並探訪大寨人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改革開放,共同富裕”的新風新貌,紛至沓來。大寨每年接待量已在10萬人次以上,再度成為游人觀光的熱點景區之一。

大寨並不大,全村東西長2公裡,南北寬1公裡,總面積為1.88平方公裡。解放前,全村700多畝土地就有4700多塊,全部斜掛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是個“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地無三尺平,年年災情多”的地方。解放後,大寨在黨支部領導下,下決心改變窮困面貌。他們向窮山惡水宣戰,制定出10年造地規劃,憑著一雙手,兩個肩膀,一把钁頭,兩個籮筐,不分晝夜地苦干,利用河溝造糧田,開墾荒坡造梯田。10年間,改造了大寨的七溝八梁一面坡,修成了畝產千斤的高產、穩產海綿田。不僅解決了大寨人的溫飽問題,而且每年上交國家20多萬斤余糧。但老天磨人,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場毀滅性的洪澇災害,山被衝毀,房倒窯塌,苦心經營10年的成果付之東流。面對滅頂之災,大寨人退回國家慰問的物資,再一次掀起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重建家園的熱潮。村民們日戰大寨田,夜戰新農村,短短5年後,一個嶄新的大寨展現在人們面前:植樹造林1000多畝,整修糧田800多畝,修築盤山公路12華裡,建蓄水池6個,修盤山水渠28華裡,鋪設地下水管道30000多米,旱地灌溉面積達400畝,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水利化……

的確,大寨給人印像最深的就是它環繞村子的座座梯田,這也是大寨出名的物質基礎。但光靠物質基礎還不行,它的出名還在於大寨大隊的領頭人——黨支部書記陳永貴。陳永貴,1914年出生,山西昔陽人。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任山西省昔陽縣大寨村政府生產委員,中共大寨村支部書記、大寨農業生產合作社主任。陳永貴是個會修梯田的人。他修的梯田不僅實用,也很漂亮可供參觀,更可長久造福於大寨的子子孫孫。他修梯田的業績被編入了歌曲:“一道清河水,一座虎頭山,大寨(那個)就在這山那邊。七溝八梁一面坡,層層梯田平斬斬”。這首歌在當年著名歌唱家郭蘭英的演唱下,沁人心肺,流傳甚遠。為此,大寨大隊和他本人受到毛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贊揚和表彰,黨和國家給予了多個榮譽稱號。陳永貴識字不多,但他是個善於向實踐學習的人,這方面的悟性很高。有人稱他為“農民政治家”,一點不為過。不過作為“政治家” 的陳永貴,比作為“農民”的陳永貴,要難受的多,尤其在“文革”以後的經歷和境遇,頗為復雜,一言難盡,在此就不贅言。

陳永貴不僅會修梯田,還會喊口號。他喊的口號,不僅具有創造性,具有時代性,更具有可推廣性。首先,陳永貴是一個能夠產生新口號的人。在1963年大災之年,他提出“三不要三不少”的口號:“不要國家錢、糧、物資,交售國家糧食不能少,群眾分紅不能少,社員口糧不能少。”正是這個口號,引起了毛主席的關注,改變了他人生的軌跡。1964年3月,毛主席南下考察,到了邢台,中共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趕來彙報工作,大談陳永貴如何領導大寨人三戰狼窩掌,艱苦奮鬥創奇跡,稱他是山西省改變貧窮面貌的好典型。毛主席越聽越高興,竟興奮地站起來說:“好!山溝裡出了好文章。陳永貴識的字不多,做的事可不少。”其次,陳永貴是一個善於緊跟口號的人,毛主席“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的口號是陳永貴的口頭禪。有一個“文革”中訪問中國,後來自稱“中國政治形勢盲”的外國人,與陳永貴相處了三天,對陳永貴滿嘴口號頗為不解,認為“這位‘口號機器’的舉止很是奇怪,懷疑他精神是否有問題。”可這恰恰是陳永貴作為中國農民特有的精明所在。最後,陳永貴是一個善於將自己變成口號的人。毛主席樹人要就不樹,要樹就推到極致。1964年5月中旬,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毛主席第一次提出農業學大寨。他說:“農業要自力更生,就要像大寨那樣,他們不借國家的錢,也不向國家要東西。”6月在談到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毛主席又說:“農業主要靠大寨精神。” 12月26日是主席71歲生日。歷來反對做壽的他,以特殊方式舉行家宴。入席時,主席拉著陳永貴坐在身旁,笑著說:“你是個‘莊稼專家’,領導大寨堅持集體化道路,我們要舉起這面旗幟。”不久,“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就成為當年的標准口號。令人贊嘆的是,在這樣殊榮下,陳永貴還忘不了口號:“條件壞難不倒,成績大喜不倒,災害重嚇不倒,榮譽高誇不倒。”,奇吧!

我在上課時對學員說,領導者不僅要學會創造業績、干實事;也要學會創造口號,鼓干勁。所謂口號,是指領導者或領導集團在某一特定的歷史時期和階段內,對所要完成的總體任務和具體指標所作的准確獨到、簡明扼要、清新活潑、琅琅上口,既富有鼓動性又能讓群眾接受的語言表述。這樣的口號有如下特征:一是“高”,站位高、立意高;二是“新”,新潮流、新提法;三是“少”,少而精,少而貴;四是“廣”,適用廣、流傳廣。當然,口號這個東西也不能亂用、濫用、俗用。一是要有實際業績作為基礎,否則就是“假、大、空”;二是要應時制宜,應地制宜,否則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三是語言要准確,否則別人就會套作它用,甚至變成市井俚語。善於提出口號,推廣口號,變換口號,是領導者常用的領導藝術,也是領導者的基本功之一。有人說: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革命的歷史就是提出口號和實現口號的歷史。在口號問題上,中國共產黨人是高手,而毛主席和陳永貴只不過是他們中的代表人物和行家裡手而已。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