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憑吊——拜虞姬墓有感
“虞兮奈何自古紅顏多薄命,姬耶安在獨留青塚向黃昏。”
這是今天下午在靈璧縣東虞姬墓看到的,墓碑為民國年間所立,兩句碑聯自也是民國年間高士所作。與墓西側清朝年間墓碑上的碑文對照閱讀,感覺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情感,都是悲虞姬、嘆霸王之義,令人不禁凄慘。
遙想劉項爭霸之年,一時多少英雄豪傑,風起雲湧;彼時多少鮮血白骨,遍灑河山。然項羽最終落敗,四面楚歌聲中,虞姬為堅霸王爭戰意志,自刎帳中,情耶義耶,令人悵然。烏江邊上,烏騅馬亦不忍獨活,縱身江流以報主,情耶義耶,令人血熱淚盈。
項羽的落敗,自是讓人感嘆。有清人的悼祭文刻於墓東廊壁,上有雲,項王之敗,於鴻門之計之不得時已注定,想來確實如此。項霸王若不懷婦人之仁,亦不會落得慘淡下場。正因此性格,故有在對待虞姬之態度上有籌措猶豫。虞姬預感結局,有殉情之舉,由此順理成章。
定神細觀,虞姬墓墓碑已是黯淡無光,其上文字受損較嚴重,一些字已不可辨;墓身呈一大圓丘形,圍圈的磚塊已發黑發霉,丘上盡是雜草亂樹。而墓周圍,古舊石獅已殘破,並被移位;碑廊牆壁破敗多處,遠處守墓房舍頂上長草,自是因為踏足此處的游客甚少,政府自也不會過多投入資金用於此修繕。僅有緊貼墓丘地面的石灰石板,為昨年所鋪,隱見還有人關注。但踏足處落葉遍地,卻知此墓園終是無人打掃,荒廢至今,“虞姬虞姬奈若何?”
事實上,靈璧縣近年來一直在想方設法提升經濟,也在進行各種規劃,包括旅游方面。目前,虞姬墓、靈璧石、鐘馗畫並稱靈璧三絕,如若好好保護開發,這些應是很好的資源。但事在人為,古人誠不我欺,然甚麼事在,又甚麼人為,自又是另外一回事。
已而走時,見三輛轎車馳至,下來六七官員人員,闊步中走向園中參觀,他們會否因見墓園如此現狀而有所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