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在出發前到攜程收集資料,感謝很多驢友的幫忙,今天我也來做些貢獻,裡面有一些搜集的有用的來自攜程的信息我也留下了,但都注明摘自攜程字樣。
2005年10月2日 北京-西安 凌晨四點北京出發路線: 京石高速杜家坎收費站出發- 石家莊-京珠高速-邢台-邯鄲-安陽-鶴壁-新鄉-鄭州東-連霍高速-洛陽-三門峽-潼關-西安,全程高速,全程1252公裡 17點到達西安,在預定好的行攝之家青年旅社落腳,這是兩個浙江的小伙投資開的旅館六層,房間簡單但很舒適,原本預定的100元標間已訂完,老板很爽快的把120元的大標間按100元讓給我們,六層還有閱覽室,可以上網,確實適合年輕旅行者落腳。初到西安的印像:城牆,交通,同盛祥,鼓樓,鐘樓,肉夾饃,涼皮,米線懷著敬畏的心踏上旅途,帶著尋訪千年歷史的希望來到西安,一路的中雨更讓我對這段旅行充滿神秘的感覺。下高速沒多久進入市區,就可以看到城牆映入眼簾,長安的古城牆與興城古牆,平遙古城,荊州古城並稱為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四座古城牆,而西安古城牆是最大的,看過了興城和平遙的古城來到西安,真的能感覺到這個13朝古都的王者霸氣,要知道從北南走到北門要兩個小時阿! 古城牆簡介。摘自攜程: 不僅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國古代城垣建築,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設施。 西安城牆建於明洪武年間(1370-1378)年,以公元6世紀時隋唐皇城牆為基礎擴展形成,周長13912米。牆體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厚度大於高度,建築穩重堅固。自1983年開始的環城建設工程,逐步建成以古城牆為主線,輔以環城綠化,護城河環繞,風格古樸、粗獷,有野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環城公園。以城牆為主體,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女兒牆垛口、城門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嚴密完整的冷兵器時代城市防御體系,為游客直觀了解古代戰爭提供了珍貴的人文景觀。 特別關照:可從南門、北門、西門、和平門、文昌門等地購票後登城,城牆上有游覽車,分段收費。交通:從火車站乘5路,611,路等均可到達。 門票:40元 http://destinations.ctrip.com/Destinations/Sight.asp?Resource=1449我們的旅社在火車站附近,這也是我們第一次親歷西安的交通--真是出了名的亂!汽車站的對面是尚德門,無數輛汽車像沒頭的蒼蠅一樣亂鑽,讓我們一時不知道該走那條線,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亂作一團,因此我們決定把車放在賓館,在城裡不再開車。西安的出租車十分便宜,起價6元,我們最遠去的景點大雁塔也不過11元,很劃的來。晚上打算去西安最有名的同盛祥大吃一頓羊肉泡饃,雖然網上褒貶不一,但既然來了,就要吃最好的嘛。同盛祥就在鼓樓的旁邊,很好找,但是裡面的位子就不好找了,由於很多人都是吃團餐,上下四層樓竟然根本沒有散客的位子,也沒有人搭理我們,只好放棄(直到最後一天我也沒吃上,不過真是不後悔,因為偶對羊肉泡饃真是不感冒)。粗略看了看鐘樓鼓樓,其實跟北京的也差不多,只不過西安的鐘鼓樓並不像很多城市裡的挨在一起。 鐘樓,鼓樓簡介,摘自攜程: 鐘樓位於西安城內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交彙處。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原址在今西安市廣濟街口,明萬歷十年移於現址,清乾隆五年曾經重修。鐘樓上懸掛銅鐘,用以報時,故名鐘樓。鼓樓位於西安市西大街與北院門交彙處,東於鐘樓隔廣場相望,鼓樓建於明洪武十三年,清代曾兩次重修。樓上原有巨鼓一面,傍晚擊鼓報時,故名鼓樓。 交通:可乘1、6、8、11、45路公交車直達。門票:淡季各20元;旅游旺季各為30元,連票50元。http://destinations.ctrip.com/Destinations/Sight.asp?Resource=1450我們還是以尋找美食為目標。傳說中的回民街人比同盛祥還多都擠不進去,只好再次放棄!!印像裡有網友介紹過kfc附近的一家小館子擅長做肉加饃涼粉,試探著到那邊尋找,網友說的沒找到,倒是看到兩家小店,到裡面一看真是出奇的便宜阿,米線,涼皮,肉加饃都沒有超過三塊錢的,狂吃了一頓,四個人才花了20塊錢,這裡的肉加饃一般,饃比北京的要大,單嚼起來也很香。涼皮跟米線都沒得說,面很筋鬥,再撒上西安特有的辣椒油,一個字:香!現在想起來還留口水阿! 在西安吃了很多天,我倒真是覺得沒必要去那些有名的大地方吃,很多小店的就很不錯,衛生也還說的過去。 to be continued2005年10月3日 陰天 兵馬俑-大雁塔-碑林 兵馬俑 路線: 出壩橋收費站--臨潼有明顯路標 兵馬俑 兵馬俑可是這次出行的重頭戲,偶就是奔著那些帥哥去的 。早晨多睡了一會,醒了第一件事便是看窗外,連著下了九天的雨竟然停拉!十點才到,很遠的地方就能看到秦始皇的雕像,人還是那麼多,停車就要半天。售票處距停車場還有1公裡,可以坐電瓶車,不過溜達溜達也很舒服,那裡面的綠化高的還是很好地。兵馬俑的門票是磁卡,門口不僅有無數警察,竟然還有武警,更厲害的是門口還有像飛機場一樣的安檢,可見陝西對這個大寶貝的保護程度。首先在博物館廳裡看到了銅車馬展,這個東西可是珍貴,歷史書上見過。沒有聽到導游的講解,以下為引用:“長方形的車輿,寬126釐米,進深70釐米,該官俑高91釐米,此車叫立車,又叫戎車、高車,所以乘車時是站立於車上。據說一號車是為二號車開道和起保護作用的,它的設計也是非常美觀實用的。圓傘可以隨太陽的照射自由調節角度,這樣站立於傘下的人就不用擔心雨淋日曬了。”
二號銅車馬是四馬鞍車,即可以坐乘的車。車馬全長317釐米,高106.2釐米,車輿上有橢圓形的蓋子,車廂分前後兩部分,車輿內外繪有夔龍、夔鳳紋、流雲紋及各種幾何形圖案花紋。導游介紹說:“此車的後半部分即主人乘坐的類似小屋子的地方,其設計相當於當今的空調,冬暖夏涼,旁邊開有小窗戶,前面開有小門窗,人在裡面就像現在的起居室一樣自如。”
導游的講解:馬車主要由青銅所鑄,車、馬和俑的大小約相當於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個別部件分開鑄造後,再用嵌鑄、鉚接、子母扣、紐環扣接、銷釘連接等多種機械連接工藝,將眾多的部件組裝為一體。馬車的各種鏈條轉動靈活,門、窗開閉自如,傘蓋的厚度僅0.1~0.4釐米,而面積卻為1.12和2.3平方米,它是渾鑄法一次鑄出的,即使在今天,要鑄成這麼大而薄、均勻呈穹窿形的銅件也非易事。銅車馬出土時破碎嚴重,一號車殘破1338塊,斷口1459個,破洞61處;二號車殘破1555片,斷口1877個,破洞92處,所有部件幾乎無一完整,大部分構件都有變形,並鏽蝕嚴重。經過近6年的修復工作,二號車與一號車才先後出現在游客面前。 (摘自2004年一篇網友的文章:大眾情人兵馬俑)
因為沒有請導游所以走得有些亂, 先來到二號坑,二號坑破損嚴重,坑裡完整的俑只有少數。二號坑面積約6000平米,預計可出土各種武士俑1300件,戰車89乘,車馬356匹,鞍馬100余件。此俑坑由車兵、步兵和騎兵組成曲尺形軍陣,軍陣分為四個部分——
曲尺形的東端:四邊周廊內有172名立射武士,中間四條過洞內有160名跪射武士,為弩兵陣;曲尺形南半部:八條過洞內並排著八列戰車,每列八乘,每乘車後有2~4名車士,無徒兵,為戰車方陣;曲尺形中部:三條過洞內排三列戰車,每列六乘,車後排列有徒兵和騎兵,是車、步、騎的混合軍陣;曲尺形北部:共有三條過洞,每條過洞內有兩乘戰車,其後為八隊騎兵,每隊四列,為騎兵陣。這四個部分既相對獨立,又彼此密切聯系,集各軍兵種於一個陣列中。 (摘自攜程)參觀完坑,我們來到幾個玻璃罩子罩的單個陶俑。其中一個威猛雄壯,穿的盔甲與眾不同,聽一個導游說這是整個兵馬俑出土的唯一的將軍俑,他胸前的三朵花像征著立過三次軍功,他的鞋向前翹動的程度更是反映了他在軍中的地位。過了將軍俑,便看到了最著名的跪射俑,這個俑的照片我在《中國國家地理》上看到過,之所以如此有名,因為陝西在地圖上的地理形狀就像這個跪射俑。此俑的珍貴更在於它保留的完整性,俑頭的後面可以明顯地看到清晰的發辮,甚至鞋底納的針線的痕跡都十分清晰。三號俑坑三號坑是三個坑裡最小的一個,蹭了旁邊的導游聽,原來這裡預計使整個兵馬俑的指揮部,面積520平米,“凸”字形狀,出土戰車一乘,馬俑四件,武士俑68件。放有“鹿角”二字的地方可能是皇帝打仗出征前祭祀的地方或者是凱旋歸來跪謝的場所。一號俑坑 一號俑坑按照常理應該是第一個看得,我們是最後看得,我覺得這樣很好,要不一開始看了最好的後面的就沒意思了。一號坑是三個坑中最大的坑長230米,寬62米,四周各有五個門道。坑東西兩端有長廊,南北兩側各有一邊廊,中間為九條東西向過洞,過洞之間以夯土牆間隔。這個坑以車兵為主體,車、步兵成矩形聯合編隊。軍陣主體面向東,在南、北、西邊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擔任護翼和後衛;東面三排武士為先鋒。九個過洞內排列著戰車與步兵的龐大主體軍陣,每個過洞內有四列武士,有的穿戰袍,有的著鎧甲,中間配有戰車,每輛戰車後有馭手一名,車士兩名。由於一號坑內進過水,在建成後不久就把土隔梁的下部泡軟而導致局部塌陷,現在隔牆比陶俑低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在這個坑處還能看到當初挖井的遺址。由於無法保護等原因,現在已回埋4000多個,我們這次只看到1000多個。其實歷史上很多次都差一點挖到這個俑坑,但都是差那麼一點點錯過了,例如,在一號坑中還發現了一個墓葬,當時挖坑的人挖到了俑的過道上,與陶俑僅幾米之遙。直到1974年的3月,臨潼縣西揚村的村民在村南打井時,無意中發現了秦兵馬俑,一開始村民們膽小怕事沒敢上報,後來是楊志發老先生用馬車馱著出土的文物樣品步行到當地文化館上報此事,這才引起了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國家文物局便委派陝西省組織秦始皇陵秦俑考古隊對其進行勘察和清理。1975年8月,國務院決定建立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在一號坑的發掘過程中,因施工又於1976年4至5月間先後探出了二、三號坑。1979年10月1日,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的日子,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正式開館對外展出。1989年三號坑發掘結束後向觀眾開放。1994年3月,二號坑正式發掘,同年10月,二號坑考古發掘現場向觀眾開放。占地20多公頃的秦俑博物館經過近20年的發展歷程,現已成為我國目前最大的歷史遺址博物館。 兵馬俑介紹,摘自攜程是始皇陵的從葬坑,位於秦始皇陵東側約1公裡半處,發現於1974年,是當代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一號坑是當地農民打井時發現的,後經鑽探又先後發現二、三號坑,其中一號坑最大,面積達14260平方米。三個坑共發掘出700多件陶俑、100多乘戰車、400多匹陶馬、10萬多件兵器。陶俑身高在1米75至1米85之間,根據裝束、神態、發式的不同,可以分為將軍俑,武士俑,車士俑等。坑內還出土有劍、矛、戟、彎刀等青銅兵器,雖然埋在土裡兩千多年,依然刀鋒銳利,閃閃發光,可以視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跡。秦始皇兵馬俑規模宏大,場面威武,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目前展出的大部分為一號坑中的兵馬俑,由於保護技術有限,已回埋4000余,只展出1000多個。
門票:90元(12月、1月、2月為淡季,65元)
交通:在火車站門口乘306路(游7)可直達,票價5元,營運時間早晨8:00-晚上6:00。這趟車可以順路去華清池。
特別關照:
1、最好不要跟團走,避免被迫參觀一些毫無價值的人造景點。
2、 “三坑一廳”中,銅車馬非常珍貴,一定要聽導游講解,因為文字介紹幾乎沒有。導游費30元,如果覺得不劃算的話,可以跟在別的團隊後面。大雁塔離開兵馬俑原本應該直接去華清池,但是停車場已經堵死了,去往華清池的路更是水泄不通,於是臨時決定返回西安,到市區玩,要提醒的是:游區周圍所謂的農家樂千萬別去,很貴,一碗羊肉泡饃竟然要18!車放回旅館,打車到大雁塔,大雁塔在城南,是大慈恩寺藏經的地方,據說大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是玄奘,但不知道為什麼廣場上立著鑒真和尚的雕像。大雁塔高七層,上塔要單買票,因為太累了我們沒有進去只在外面照了相。大雁塔介紹,摘自攜程全稱“慈恩寺大雁塔”,位於距西安市區4公裡的慈恩寺內,始建於公元652年,相傳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師(唐三藏)自天竺國歸來後,為了供奉和儲藏梵文經典和佛像舍利等物親自設計並督造建成。唐高宗和唐太宗曾御筆親書《大唐三藏聖教序碑》和《述三藏聖教序記碑》。
大雁塔是一座樓閣式磚塔,塔高64余米,塔基邊長25米,共有七層,塔身呈方形錐體。全塔采用磨磚對縫,磚牆上顯示出棱柱,可以明顯分出牆壁開間,具有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風格。附近還有曲江池、杏圓和樂游原等景點,風景秀麗。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標志性建築,是必游之地。近年來,由於西安市區環境等方面的因素,大雁塔已傾斜了1米有余。
交通:乘5路、19路、21路、610路公交車可直達。
門票:淡季20元,旺季25元。(登塔需另加20元)
開放時間:8:00——17:00碑林碑林離南門不遠,打車到那司機好心怕我們堵車為了章被警察逮了個正找,心想這次是完蛋了,沒想到司機指指我們,又指指碑林的大門,警察說了句:自覺點!就放他走了,呵呵,這要是在北京可是絕不可能的阿。到達碑林已是晚上六點,七點一刻下班應該還來得及。整個園子已經沒有多少游人,在經過了白天的喧鬧之後又恢復了平靜。走在裡面,空氣清新,對稱的亭閣建築仿佛置身於北京的天壇之中。碑林以各種著名的碑帖聞名,我對碑帖不是很了解,到是後面博物館裡的“昭陵六駿”吸引了我。陝西博物館裡,如果要參觀昭陵文物還要再加200元錢,而聞名遐邇的昭陵六駿竟然在碑林裡,除了兩個流失在國外,剩下的四個竟然都是真品!這個門票可是花值了!除此以外還有很多帝王陵墓前的石虎,石犀也都出現在這裡,真是讓人興奮不已。碑林介紹,摘自攜程在西安三學街西安碑林博物館內,始建於北宋哲宗年間(公元109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
碑林現有7個大型陳列室、8座游廊和8座碑亭,收藏了從漢代到清代的碑石共2300多方,現展出的碑石達1000余方,其中多數是唐人所刻。在這裡,你不僅可以欣賞到篆、隸、草、行等各種書體,還有機會一睹歐陽洵、顏真卿、柳公權等書法家的親筆刻石,以及王羲之、蘇軾等名家的墨寶。
特別關照:在碑林旁的商店中購買拓片時,要貨比三家。
交通:可乘14、402、239路公交車到博物館站下車
門票:30元
開放時間:8:30—18:30葫蘆頭泡饃 離開碑林已是7點30分,來的時候看到一家葫蘆頭泡饃便返回去,小店不大,干干淨淨,我們四個分別要了四種饃,我要的是水盆,饃要自己撕,但最好不要撕得很小,說真的我真是對泡饃不感興趣,吃了幾口就夠了,倒是這裡的豆腐絲做得很好吃,呵呵。to be continued2005年10月4日 晴 西安--黃帝陵---城牆 路線:西安市區以北上銅川高速,黃陵出口進入山路,全程260公裡,三個小時。宋楚瑜先生的一句:“不到黃帝陵等於沒到西安”的話注定讓黃帝陵成為此行的一站。黃帝陵據西安和延安都是260公裡的樣子,我們以為出了高速沒多久就會到,誰想還是上了山,山路還是很寬的,就是車多,偶爾有大坑,看著寶時捷大吉普輕松的呼嘯而過,我們也只能望塵興嘆,但是遇到堵車就是很公平了,管你是奔馳寶馬都得在那等!山路的堵車尤其可怕一等就是半天一天,想起去年的十八盤,還是心有余悸,這一筆以後一定要補上!十二點到達黃陵市,其實就是個小鎮,這裡可是重鎮,去往延安的必經之地,加上黃帝陵在這裡,又趕上修路,堵的又是水泄不通,我們干脆把車放在一個醫院裡,徒步往景點走。過了售票處,山腳下就是宋楚瑜祭拜儀式的軒轅殿,人工景點,沒意思,不知道他老人家有沒有去山上的黃帝陵祭拜,那可是真正的地方,很遠啊。往山上走的路就有兩三公裡,大上坡,一輛一輛的電瓶車開過去都是滿員,好不容易到了半山腰,聽一個導游說還要上277級台階,不過想想也就相當於一個六層樓高,呵呵。一路數著台階直上,伴著柏樹的清香,首先來到漢武仙台,這裡是漢武帝巡兵路過拜祭祖先的地方,穿過可有龍壁的大門,終於來到黃帝陵,一個大青塚,前面裡有祭拜的亭子,和郭沫若題字的墓碑。有很多旅行團是一個整個的公司,舉著大花籃,吹鑼打鼓的地祭拜祖先。看著這個大青塚,想想幾千年的黃帝,這個。。真是他的墓麼?再往上走還有兩個景點,龍角柏和馭龍閣,龍角柏以形狀酷似龍角而著名,不過我覺得長的挺可怕的。下山返回到軒轅殿,這裡的一個碑刻吸引了我,原來這就是黃帝陵的歷史考證記載,摘自《史記黃帝本紀》,大概講了黃帝如何取代炎農氏,受到諸侯的支持,擴展疆土,死後埋於此地。離開了黃帝陵已是下午三點,在門口的一個清真飯館裡要了些當地特色小吃,其中有一道黃油糕最好吃,是糜子面做的,蘸上糖,甜甜的,香香的,軟軟的,想想老區居民天天吃這個也不錯了哈。返回的山路上又是堵死了,幸好小岩很機靈,寧可返回已走了半個小時的路繞道也比堵在那強,一個小時後就順利上高速了。黃帝陵簡介,摘自攜程網:在黃陵縣以北1公裡處,距離西安200公裡,是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的陵墓。傳說黃帝活到110歲時,被召回天上,百姓不舍得他走,紛紛拉扯他的衣服,後來人們把黃帝遺留下的一些物品葬在這裡,成就了黃帝陵最初的規模。黃帝,傳說中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一位部落首領,黃帝通過與炎帝、蚩尤的戰爭樹立了他的中原霸主地位。陵園內現有軒轅廟、漢武仙台、古碑和黃帝手植柏、“將軍柏”等千年古柏數萬株,每年有眾多的華夏子孫到這裡祭掃先靈。
餐飲:當地用糜子面作成的的油糕、黃饃等味道頗佳,值得一嘗。
交通:從西安火車站廣場南側的汽車站有車直達黃帝陵,車程約4小時,車票20元。
門票:30元回到西安7:30, 夜幕已經降臨,城樓上都點上了燈,我們還是決定上城牆看看西安的夜景,但是很快就證明這是個糟糕的決定。我們再三問了北門能否租到自行車,賣票的小姐很堅定,但是走到北門卻告知六點就下班了,只有到南門租自行車,從北門走到南門要2個小時!!原本想得好好的雙人自行車泡湯了不說,連1/4的城牆都沒走,門票可是40元啊!氣憤死了,下了北門又步行半個小時到尚德門,跟那個小姑娘理論了半天,原來她也是個新來的,說著說著都快哭了,態度還算不錯,可惡的是有個管事的態度很不好,堅定了我們要回錢的信心。最後退了一半的門票,估計是那個女孩自己掏錢,這對她也算是個小小的教訓吧,畢竟旅游行業不能有半點馬虎,其實什麼行業都一樣啊。小小的不愉快並沒有擋住我們追蹤美食的決心,打上車,再一次來到回民街,人也很多,但是比2號強多了,能進去了。網上有的人說羊肉串2毛,沒看到,全都1塊錢,而且最少買10串,他們都是一大把一起燒,賣出去的時候也涼了,還沒我家樓下的烤串好吃。真奇怪怎麼那麼多人說西安的烤串好吃,都是南方人吧,來北京嘗嘗吧,北京垡頭烤串,也不錯的說!哈哈! 涼皮涼粉確實不錯,我們挑了一家小飯館:薛記涼皮, 叫了幾大碗,辣辣的油,筋鬥的面,沒的說! 唯一遺憾的就是這裡的衛生太差了,那個大媽拿涼皮直接用手,休息的時候又用同一只手摳鼻子,被我看個正著,惡心阿!網上很多人都提到紅紅酸菜炒米,我們也去了,到那裡才知道原來炒米就是炒米飯,暈死!但是既然來了就嘗嘗唄,四塊錢一盤,還真是很香!就著從黃帝陵帶回的白酒,香!說到西安的白酒,度數都不低,動輒就是54度, 那個黃帝陵酒還45度呢,喝了半杯就覺得飄飄欲仙拉!回民街裡賣的最多的是一種叫鏡糕的小吃,一塊錢一個,大多是新疆人賣,剛開始我怕髒沒敢吃,後來挑了一家干淨的,嘗了嘗還真好吃,糯米做的,插上竹簽子,蘸上葡萄干,各種果醬,甜甜的,呵呵,後來忍不住又買了一個。主要的小吃也就是這些拉,再多我們也吃不下了,臨走又買了一帶油茶,回來發現真是失敗,及其難喝,像是炒糊了一樣,中藥湯味,建議大家不要買。to be continued 2005年10月5日
陰華清池--龍門石窟--洛陽--北京
今天是最後一天了,早晨起來竟然首先感謝起老天爺,感謝他給了我們三天的好天氣,我可不希望像蓬萊那樣淋個落湯雞。
昨晚從城牆下來氣衝衝的找賣票人的路上聽到了秦腔,感覺豪邁,北方人的性格凸現無遺,聽了心理也豁亮了很多。
今天的行程比較緊,要去華清池,看時間再決定去不去石窟還是直接回家。
華清池
在去兵馬俑的路上就可以看到去華清池的牌子,由於已近黃金周結束游客已經不多。在網上看到華清池的路比較復雜因此在這裡請了一個野導,30元。首先參觀的是遺址,華清池原名華清宮,因為安祿山一把大火燒掉了華清宮,因此現更名為華清池,如今池子外面建造的房屋都是現代人建的仿唐建築。楊貴妃洗浴的地方叫海棠湯,古代人管熱的東西都稱為湯,海棠湯池內平面呈一朵盛開的海棠花,是唐明皇作為愛情的禮物賜給楊貴妃的。湯池是上下兩層台式結構的,池中有專供楊貴妃沐浴用的長條石,上刻有“楊”字。池中間還有一進水口,出土時有一漢白玉雕刻的底座,底座上接蓮花噴頭,下接陶水管與總水源相通,溫泉水從蓮花噴頭四散噴出,水霧四起,飛珠走玉,貴妃嬌體如置雲霧之中。海棠湯是唐玄宗送給楊貴妃的禮物,只供二人享用,聽導游說現在雖然看起來就是個破爛不堪的池子,但是在當時都是用珍貴的藍田玉鑲在四壁和池底,後來這些玉石或是被安祿山挖走或是掩埋在土下了。緊挨著貴妃池的就是唐明皇御用湯池蓮花湯,唐時池上建有九龍殿,殿外有白玉雕成的九條龍,口噴泉水,故名九龍殿。湯池非常大,儼然一個室內游泳池。因平面呈蓮花形狀,故又名“蓮花湯”。傳說當年安祿山為討好唐明皇,從範陽(今北京一帶)運來白玉,由能工巧匠雕成魚龍雁花草鑲嵌池中。池建成後,唐明皇急試入浴,腳踏進池中,攪動了池水,但見魚躍雁舞,花草浮動,梁柱上的石龍也似乎張牙舞爪地向他撲來,嚇得暈倒池邊。第二天就急令工匠將這些石刻打掉磨光,只留下石雕蓮花。據《明皇雜錄》上記載,原進水口裝有蓮花噴水頭,加上池內栩栩如生的魚龍花鳥雕,御湯的設計建造十分講究,可惜這些石刻藝術今天再也看不到了。湯池內的水也是直接引自溫泉源頭,然後流到貴妃湯以及供侍奉皇帝貴妃的內臣使用的星辰湯。星辰湯的地位明顯很低,裡面有四個台階,像征著可以來這裡洗浴的人很多。而前面兩個湯池都只有一個台階,御用湯池連楊貴妃都不能使用。
看完湯池,來到泉眼,一共三個,有一處供游人洗手,一次5角,試試挺好的,其實我們住的賓館因為新建沒有水還買了兩天的溫泉水,呵呵,真是很值啊。導游這個時候提到了西安三寶,石榴,火柿子,藍田玉,這三種寶在華清池都能找到,藍田玉當然是要買了,她帶我們到了一家店我們婉言謝絕,卻碰巧看見了發現兵馬俑的楊老先生坐堂免費簽名售書。書是介紹華清池的分三種語言,130元,我們當然沒買,只是仔細的端詳了老人半天,寬闊的臉龐陝西人特有的面龐竟然根兵馬俑有幾分相似,這是多少千年化來的緣分阿,呵呵,桌子上擺了他跟許多國家元首的照片。導游說他簽一本提10元,我到覺得不足為信。
最後來到景觀區,主要是為照相用的,都是人造景點。溫泉浴沒有洗,聽導游說什麼排不上隊,進去看竟然都沒幾個人的樣子,想想全國人民都在這洗。。。還是算了吧,而且在旅館也洗到了溫泉了,呵呵。
華清池介紹,摘自攜程:
位於西安市臨潼區驪山北側,東距西安30公裡。華清池因為有唐玄宗和楊貴妃的傳說而名聲遠播,其實華清池的歷史非常悠久,相傳早在西周時期,周幽王就曾在此建驪宮;後世的秦始皇、漢武帝也都在這裡建立行宮;唐代更是大興土木,特別是唐玄宗天寶年間修建的宮殿樓閣更為豪華,並正式改名為“華清宮”。
華清池東區懸掛有郭沫若題寫的“華清池”金字匾額,區內有荷花閣、飛霞閣、五間廳(西安事變時蔣介石曾在此居住)等建築,其中溫泉石壁上的《溫泉頌碑》是我國碑石藝術寶庫中的精品。中區是唐華清宮御湯遺址博物館,區內有蓮花湯、海棠湯、太子湯、尚食湯、星辰湯及文物陳列室。西區內有九龍湖、飛霞殿,還有《楊玉環奉詔溫泉宮》大型壁畫,該畫由90塊漢白玉組成,長9.15米,高3.6米,描述了開元二十八年唐玄宗在驪山溫泉宮第一次召見楊玉環的情景。
交通:去華清池的車子很多,但最好乘火車站東側的306和307路公交車(30分鐘可到)。這兩部車車身全綠,非常好識別,平均10分鐘一趟,途經華清池、秦陵、兵馬俑各處,很方便。
門票:40元
龍門石窟
河南所有的加油站都是乙醇汽油,於是決定在潼關加上,卻發現潼關往三門峽方向的加油站關閉了,沒辦法只好在河南加了,原路返回,到達洛陽15:00,從洛陽東出來,進入市區一路打聽著來到龍門石窟,停車場很大,六點下班。算算應該沒問題就出發拉。在門口可以租一個講解機很有必要,5元,押金100,要身份證。龍門石窟與大同的雲岡石窟,敦煌的莫高窟並成為中國三大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龍門石窟分為東山景區,西山景區,兩山中間伊河緩緩流過,景色蔚為壯觀。西山景區多以魏晉時代雕刻為主,最主要的景觀就是奉先寺的大佛雕像。東山景區多以唐代雕刻為主,古代時東山景區雕刻數量之多遠勝於西山景區,但都在後來的戰亂中毀掉了,因此西山景區成為主要景區。香山寺和白園都位於東山景區,白園是白居易的陵園,裡面的景致非常玲瓏美麗,值得一游。
龍門石窟簡介,摘自攜程:
歷史上,洛陽曾是東漢、北魏和武周等朝代的都城。東漢時佛教開始傳入中國,永平年間建成了號稱中國佛教第一名剎的洛陽白馬寺。北魏皇帝普遍崇尚佛教,而武則天對佛教更是篤信有加。為了表示對佛祖的虔誠,他們在洛陽大興土木,龍門石窟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處。
石窟位於洛陽市區南12公裡處,與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雲岡石窟並稱為中國三大石窟。龍門石窟主要開鑿於北魏時期和唐代武則天時期,其中規模最大、名聲最響的是鑿於唐代武則天時期的奉先寺石窟,裡邊的佛像造型雍容典雅、面目傳神,所穿服飾紋路清晰、衣褶宛然。以“龍門二十品”為代表的碑刻是書法藝術的精品,每年吸引了無數書法愛好者慕名前往。
龍門石窟的代表性洞窟還有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藥方洞、看經寺、萬佛洞、潛溪寺、大萬伍佛洞等。
交通:可從火車站前乘一日游專車到景區;乘81、53、60路公交車也可到,車程約40分鐘。
門票:龍門石窟、白園(白居易墓)、香山寺三景點實行一票制,票價80。門票為明信片式樣,售票處對面就有個郵筒,可直接把門票撕下,將明信片郵寄回家收藏。另外建議花5元錢租一個語音導游機聽介紹。
洛陽
作為九朝古都的洛陽,是我一直心儀的地方,但是因為時間緊張,只是稍作逗留。給我最大的印像就是這是一個整潔有秩序的城市,比西安強很多。
洛陽水席很有名,但是我們沒有找到很合適的地方最後還是決定繼續吃西安小吃,找到一家秦鎮米皮點,我還是照舊點了肉夾饃,米線,涼粉,竟然比西安吃的得還好,看來這真的是西安秦鎮的米皮。牆上還掛桌秦鎮米皮的來歷,原來在秦始皇的時候,秦鎮每年都要上貢大米,有一年,產出的大米質量不好,秦鎮的人試著把米碾碎,活成面上鍋蒸,再切成段敬獻給秦始皇,秦始皇吃完龍心大悅,要求他們每年不用上貢大米,而改為米皮,這就是秦鎮米皮的來歷。
吃完後,我們便踏上歸程,晚上開車視線卻是差一些,大車也多,但是都很守規矩。走到鄭州的時候黃河大橋印像深刻,橋上燈火通明非常漂亮。鄭州路段的高速公路不僅有四條車道,兩邊的路燈也綿延幾裡,晚上開車看到這樣大片的燈光真是舒服阿。。。
凌晨六點終於到達北京,晚上還在洛陽街頭早晨已至北京,交通的便利真是讓人感到驚奇。千年歷史之旅安全快樂的結束了,但是也留有遺憾,比如位於西安城內的陝西博物館沒能去成,還有華山,都留待下一次再來的時候繼續吧。。。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