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北疆游記,曾在上海馬友會(www.horsesh.com)發表過

作者: 喜歡自虐和騎馬的駱駝

導讀新疆游記(1)喀納斯 D1+D2 早就聽說新疆是個美麗而神秘的地方,多民族文化,多地貌風光,多物產品種,這一切都深深吸引我的目光。總於,飛往烏魯木齊的一天來到了。懷著新奇的心情,飛機飛過瀚海大漠,高山大川,降落在烏市的機場。 為了節省時間,在超市采購了一些給養物品後,我們一行人乘包車連夜趕往喀納斯。由於修路,車行至後辦段就只能在便道和正常路面 ...

新疆游記(1)喀納斯 D1+D2

早就聽說新疆是個美麗而神秘的地方,多民族文化,多地貌風光,多物產品種,這一切都深深吸引我的目光。總於,飛往烏魯木齊的一天來到了。懷著新奇的心情,飛機飛過瀚海大漠,高山大川,降落在烏市的機場。

為了節省時間,在超市采購了一些給養物品後,我們一行人乘包車連夜趕往喀納斯。由於修路,車行至後辦段就只能在便道和正常路面上不斷切換,顛簸異常。再加上人多車擠,經過12小時後,當我們到達布爾津縣時無不感覺到腰酸背疼。在粗略地吃過早餐後,我們又上路了。

又經過5個小時,這才於中午時分到達了我心中的聖地――喀納斯。這時一行人已是飢腸轆轆,不得不先去用餐。當拿起菜單點菜時,我們才驚奇地發現,這裡的菜居然會這麼貴!看來想在喀納斯通過打牙祭來犒勞一下自己的願望是破滅了。

東方不亮西方亮,吃不好也要玩好,找哈薩(大家都稱哈薩克族人為哈薩)選馬去!

選馬是要有技巧的,主要要有兩點,第一沒有壞脾氣,也就是“溫”;第二就是要有“油門”和“剎車”的信號,也就是“順”。只有選對了溫順的馬,騎馬才是一種樂趣而不是風險。看馬是否“溫”,當人走近它時,如果它頭轉向你,而且兩只耳朵的耳窩正對著你(而不是眼白露出,耳朵貼在脖子上),那就是比較和善,沒有惡意。這種馬不大會咬人踢人。看馬是否“順”,騎一騎才知道。翻鞍紉鐙後用雙腳一磕馬肚子,胯部向前一送作個催馬動作,它就開始加速小跑;再磕一下,就四蹄騰空飛奔,這就是有“油門”了。再試試“剎車”,雙手用力向後收韁,同時嘴中吆喝“嘟……”,馬應該開始減速,一會兒就停了下來。這馬才是溫順的馬,許多劣馬都是只有油門沒有剎車,經常會把人摔下來,非常危險。

選好馬後,一行五人一陣飛奔,衝向喀納斯湖邊,驅馬入湖,水花四濺,好不愜意。喀納斯湖是喀納斯河的源頭,湖水的來源是融化了的雪水,富含礦物質,因而水並不是清澈透明的,而是泛著乳白色的藍色。傳說中湖中有巨大的湖怪,有人說是“魚大為怪”,但是終究沒有人能夠考證過,這給這個美麗的湖籠罩了一層神秘的色彩。據說沿湖上溯,騎馬走四天可以走到湖頭,再向北就是白湖。白湖的北岸聳立著友誼峰――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蒙古四國的界山。

踏過水際,再攀山峰,湖畔的制高點觀魚台是不能不去的。

騎馬只能達到汽車站,工作人員禁止我們騎馬登台。我抬頭一看,好像也並不是很高,而且有木制的階梯直通山頂,心想“Easy(容易)”!馬拴入林中,帶隊的哈薩向導和Carl一起看馬,大蘇,Stella, 圓圓和我開始爬山。走上台階才叫苦不迭,山的組成部分是沉積岩斷層山,坡陡路險,而且一波三折,每次都以為已經到了山頂,往上看才知道上面還有好長一段路。原來以為是觀魚台的山頭實際上只是第一個坡頂,而觀魚台則是在三個坡頂之上。爬上觀魚台時大家都筋疲力盡,橫七豎八地躺倒一地。費了這麼大力氣,觀魚台的景色卻令人失望,這裡只能看見一池碧水和綠樹藍天,連一個魚或怪都看不到。真是奇怪為什麼要叫“觀魚台”,叫“白受累”豈不更好。

傍晚,馬蹄聲伴著夕陽的余暉送我們回到了村裡。在路上碰上個哈薩,直誇我們的馬好,然後說“我們賽一賽”好不好,我正想同意,他又說“我們賭什麼?”。唉~~,哈薩的嗜賭貪杯是有名的!說是傍晚,因為有兩個小時的時差,實際上已經是北京時間8點半了。

一結帳,每匹馬20元/小時,向導費是100元,我們共騎了5小時,平均每人120元。晚上夜宿蒙古包,每人30元,看來除了吃飯,喀納斯的消費還不算太貴。

這裡的晚上非常的安靜,也不像大城市那樣燈光閃耀,連小草都好像都睡著了。但是晚上上廁所卻成了問題,因為根本沒有廁所,不論男女,只能到牛群旁或樹林中就地解決。由於沒有燈光,一不小心就踩上一堆滑溜溜的牛糞。



(喀納斯河)



(臥龍灣)



(月亮灣)



(喀納斯湖)



(宿營地)

新疆游記(2)喀納斯至禾木

在喀納斯的蒙古包中睡的一晚可真香,可能是累了,第二天起得比較晚,九點半才起床。但這卻是當地人通常的起床時間,對他們來說並不晚,只相當於新疆時間七點半。大家懶洋洋的梳洗選馬之後,一行十余人浩浩蕩蕩殺向禾木。

禾木鄉據說是攝影師的天堂,春夏秋冬都有各自不同的美麗,特別是秋天的時候,由於海拔不同,樺樹林呈現出帶狀分層的顏色,一層綠,一層黃,一層紅,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煞是好看。向導說,可惜我們來得太早,樹葉要到9月25日之後才能紅。看來這樣的美景只能下次再來時欣賞了。

這一路我們時緊時慢,經過寬闊的草原,茂密的灌木叢,高峻的險坡,荒涼的亂石灘。途中飲馬黑湖,在哈薩的家中討要了馕餅和酸奶吃。經過10個小時的長途艱辛跋涉才到達禾木鄉。到禾木時已是深夜,只能聽到禾木河彭湃的水聲。

進旅店時實在是人困馬乏,馱行李的馬一停下來就站著睡著了,大多數人腿上的皮磨破了,許多人連飯也沒吃就回房休息了,我也覺得兩腿發軟,可還是堅持著把飯吃完。可以說,這一次每個人都到了極限。後來才知道這段路通常是分兩天走的,晚上是要夜宿黑湖的。

許多人盼望這一切磨難能有個回報,可以拍到日出朝陽紅勝火,但是第二天的雨卻讓這個願望化為泡影。雨是從清晨開始下的,而且越下越大。由於是高山地區,雨滴很冷。但這一夜,兩個哈薩向導卻為了守護馬匹,在野外無遮無攔的睡了一宿。我很佩服這些哈薩,他們從來不用雨具,下雨時就披一件大衣站在雨中,任憑斜風驟雨的澆灌。我問他們冷不冷?他們回答說,不冷,習慣了。大概這與他們平時吃肉喝奶的游牧生活飲食有關。

絕大部分人懷著失望的心情離開了禾木,而我和大蘇卻積極准備去友誼峰的事情。下雨正好讓我們能休整一天,並且找向導。

但是禾木邊防哨所的維族指導員說沿禾木河上溯根本沒有馬道,而且時常有哈熊(棕熊)出沒,現在正在繁殖期,為了保護小熊仔,母熊的攻擊性很強,根本沒有哈薩願意作向導。果然,找了一上午,沒有一個人願意領路。看來友誼峰是去不成了,但也不能閑呆著,我們只有騎馬去美麗峰,等待天晴。

雨下得更大了,美麗峰被一團雲霧包裹著,策馬狂奔,雨打在臉上有一種透骨的寒意。下山時,大蘇的衝鋒衣已經濕透,我的手套和靴子也都灌了水。路已經被雨水浸透,表面上看上去松松的黑土下卻是奇滑無比的稀泥。馬一步一滑,我只好下馬牽著它前行,專門避開道路找草地行走。

新疆游記(3)禾木鄉

還好今天老天開眼,天晴了。耀眼的陽光灑在雨水剛剛衝洗過的草原上,發出明亮的綠色;牛羊在安詳的吃著嫩草,不時發出心滿意足的鳴叫;微風吹得白樺樹的葉子敲擊在一起,發出悅耳的嘩嘩啦啦的聲音;從山坡的壩子上下望禾木小鎮,像是搖籃中的嬰兒;禾木河帶著歡騰的水花,一路向山的那邊飄淌過去;遠處的高山上則披了一層薄薄的雪,像是新娘子戴的頭紗;山的迎風一面是沒有雲的,背風的一面卻拉出一面三角狀的旗雲。這一切醉人的景色使我想起了童年時唱過的歌:“藍藍的天空上飄著些白雲,白雲的下面是那雪白的羊群;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銀,撒在草原上,多麼愛煞人……”

風景雖然迷人,但是一想到新疆還有那麼多的風景點還沒有去,可不能在此停留太久,遂決定於晚六點離開禾木,向賈登峪進發。經過討價還價,我們以380元的價格從小哈薩――哈茲別克那裡雇了四匹馬,其中一匹馱行李。

出禾木的路和進禾木的路不同,是一條越野車道,比較好走,還可以時而欣賞欣賞路上的景色。一路沿著禾木河穿樺林,越小溪,一直走到禾木河與喀納斯河的交彙處,天已經擦黑了。我們忙將行李卸下,馬放南山,在一片空地上支起兩頂帳篷。哈茲別克將馬鞍上防磨的小棉被往地上一鋪,就這樣在野地上露宿了。我很奇怪這麼短的被子,蓋了頭就蓋不了腳,他只穿了單衣單褲怎麼睡得著?

等到支好帳篷,天已經完全黑下來了。仰望天空,一直在城市中生活的我才驚異的發現居然有那麼多的星星,才明白銀河的含義,原來在上海最多只能看見那幾顆最亮的星星。我和大蘇聚在帳篷中,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好不舒坦。酒酣胸膽尚開張,東拉西扯聊了不少男人話題。隨後帶著七分醉意,懶洋洋地縮回自己的帳中,在漫天星鬥的注視下,伴著滔滔河水昏沉沉地睡了過去。凌晨時分,氣溫下降到只有4~5攝氏度,帶錯了睡袋的大蘇被凍得睡不著(他的睡袋只能防22攝氏度),而蓋得很少的哈茲別克卻泰然自若,沒有感到任何不適。

早上,太陽從厚厚的晨霧中探了一下頭,照射出帳篷上結出的晶瑩的露珠,一陣山風吹過,將圍繞在周圍的霧氣驅散,露出了青青的山丘,但轉瞬間又被從下方噴湧而出的雲霧吞沒了。透過霧靄,傳來一陣陣馬的嘶鳴,牧民的馬群踏破迷霧,毛色在初升的太陽照耀下泛著金屬般的光澤。突然,馬群驚起一只在灌木從中歇息的鳥雀,撲棱棱地越過河谷飛到了山的那邊。我站在帳外,等著帳外的露珠被陽光曬干,注視著湧動的河水,忽然發現喀納斯河和禾木河交彙後,水面一分為二,左面禾木河的水色較深,而右面喀納斯河的水色發白,真是涇渭分明。

沿著喀納斯河前行,又經過兩個小時的行程,我們到達了橫跨喀納斯河的布拉罕大橋。說是大橋,實際上也就是能通過越野車的一座木橋,橋面已經破爛不堪,很奇怪這樣一座破朽的木橋是怎麼能抵抗住洶湧的喀納斯河水的呢?過了布拉罕大橋,再翻過幾座小山就到了喀納斯和禾木公路的交彙處――賈登峪。

賈登峪是個山谷中的平坦草地,溫州的房地產商在此處建立了一座現代化的酒店――太陽堡。據說幾年後這裡就會成為旅行團的中轉地。但是我卻並不因此欣喜,因為遍地的垃圾和酒瓶正在提醒我們,經濟發展的代價就是對自然的破壞,游客們覺得舒適的歡笑換來的是小草們的哭泣。

從賈登峪到布爾津有夏利或桑塔納,每人30元,滿人就發車,到布爾津只需要1小時。計劃第二天能到達巴音布魯克,所以到布爾津後沒有休息,直接趕上往烏魯木齊方向的長途臥鋪車趕到奎屯。但在奎屯聽到消息說兩天前下大雪,路面積雪成冰,217國道已經封閉。去不了巴音布魯克了,只好從奎屯折回烏魯木齊,真是天不佑我!

新疆游記(4)烏魯木齊

走進烏魯木齊二道橋,馬上就覺得自己好像是置身國外的唐人街,盡管文字還是漢字,但是周圍人卻都是維族人,滿耳都是打著嘟嚕的維語。有幾座穹頂新月的清真寺,但是卻不像漢人的寺廟一樣是隨便都可以進的,據說只有穆斯林才能進入,我也只好遠眺而已。

二道橋國際大巴扎(維語:市場)是不能不去的地方。那裡的商品物美價廉,帶有非常濃厚的新疆特色。但是工藝品的叫價一般很高,而實際成交價卻往往只有報價的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不過就那些工藝精美程度來說,我們這些口裡人(內地)人認為即便是二分之一的報價也是便宜之極的了。

我一向覺得買賣不一定要讓攤主沒錢賺,只要自己覺得合算就可以了,於是花50元買了個精美的首飾盒。大巴扎內最收口裡人歡迎的就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哈薩克馬鞭和維吾爾人隨身攜帶的英吉沙小刀。攤販極力向我們展示英吉沙小刀是多麼的鋒利,能夠削鐵如泥,但是我明白,英吉沙小刀真正的價值是在於它那手工藝裝飾的華麗刀柄,刀柄的花飾越豐富,鑲嵌的寶石越多,它的價格也就更昂貴。買好英吉沙小刀後,旅游者一定要注意,在乘坐火車時千萬不能將其塞到行囊中,因為一旦被X光機掃到後就會被立即沒收,最好是隨身攜帶。另外如果要大量的攜帶不如郵寄回家,一般的攤位上都可以幫著辦理郵寄。

在二道橋大巴扎走累了,覺得自己需要坐下來休息休息。於是叫了烏魯木齊十分有名的酸奶子來吃。酸奶子是冰凍過的,不加一點糖,冷和酸的刺激讓口舌之間產生了一種十分奇妙的感覺。不過這裡的酸奶子的價格比別的地方的要貴,兩塊錢一碗,而別處只要一塊錢。閑坐無聊,恰好碰到另一個來自上海的驢友,他推薦我嘗嘗這裡的冰激凌,奶味足且沒有甜膩的味道。我們一邊品著特色冰激凌,一邊天南海北地聊了開去,不知不覺過了一個小時。這時,大蘇發過來一條短消息,說是正在和一個外國學生一起逛街,我一時對大蘇的景仰如滔滔江水,泛濫開去。真是為他這種無私的國際主義助人精神所感動!

乘2路汽車回去,才發現的確有八樓這樣一個站頭,怪不得他唱到“……停靠在八樓的2路汽車……”,原來我還奇怪汽車怎麼能停靠在八樓呢!

新疆游記(5)吐魯番

從烏魯木齊出發,我就奔向了著名的瓜果之鄉――吐魯番。吐魯番離烏魯木齊不是太遠,大約三小時車程就到了。途中經過達阪城風車森林,據說原本公路是要從達阪城中心穿過的,但是由於當地官員的貪婪,想借此敲詐公路局一把,所以現在的公路遠遠地繞開了達阪城,甚至連邊兒都沒沾一下,造成後果就是直到現在達阪城的經濟還是發展不起來。

一到吐魯番,我們直奔著名的坎兒井。坎兒井實際上是一個地下引水暗渠工程,只不過為了開鑿暗渠,每隔一段距離就挖一口豎井。井中挖出的土方堆在洞口周圍,拱成一個圓台型,看上去像是鼴鼠的洞。坎兒井之所以著名是由於它的長度和工作量。在這個地廣人稀的地方,工作量堪比秦始皇的萬裡長城,不能不算是個奇跡。坎兒井引來了天山的雪水灌溉了吐魯番綠洲。要不然在這個年降水量只有16mm而蒸發量高達3000mm的地方根本不會長出植物。可以說沒有坎兒井就不會有這個瓜果之鄉。

出了坎兒井,我們直奔交河故城,故城建立在兩河交彙處,故而稱為交河。河水形成了自然的護城河。據說原來這裡的居民是信奉佛教的,市中心就是一座大佛寺,雖然經過多年的風水侵蝕,現在依然能看出它當年的雄偉規模。後來由信奉伊斯蘭教的蒙古貴族攻破,全城老少斬殺殆盡。蒙古貴族害怕將來遭到佛的報應,便下令將佛像的雙眼挖去,好讓佛像看不到他的罪行。後來又覺不妥,索性將佛像徹底搗毀。不過交河故城比起高昌故城來還算是保存較為完好的,還保留了城門,古井,官衙,官宅和民宅,現在正在向聯合國申請“世界遺產”。

本來今天的最後一站應該是去葡萄溝的,但當車停在公園門口時,我們發現這裡的門票竟然要60元錢!太宰人了!而且司機告訴我們說裡面的景色也沒啥看頭,和坎兒井的葡萄長廊差不多,一點意思也沒有。還不如去老鄉家,有吃有喝有跳舞,臨走時只要買點葡萄干就好了。我們於是走進了一戶叫“巴依老爺”的維族老鄉家。主人馬上就端上來西瓜,哈密瓜,各色葡萄和葡萄干招待我們。我瞪大眼睛,希望能看到漂亮的維族姑娘給我們表演“扭脖子”舞,結果沒想到出來的女子鼻子平得像糖三角,眼睛小得一條縫,一點都不像是維族人,倒像是漢族人穿了件維族衣服而已。對歌舞失去了興趣,我們沿著梯子爬到房頂的涼房上。涼房是由土抷壘起來的,在這個沒雨干燥的地方,這種房子才能安然矗立。涼房中倒掛著晾架,上面掛滿了一串串新鮮的葡萄,若干天後,這些葡萄在干燥空氣的作用下就會變成美味的葡萄干。

出了“巴依”家,天色已晚,我在長途汽車站找了個旅館住下,每個床位30元,三人合住,有公共浴室和公共廁所,房間倒還干淨。安放好行李,將貴重物品寄存在總台,我一身輕松地和大家一起到小吃廣場上吃晚餐。晚餐真的很豐盛,有拌面,烤全羊,烤肉(羊肉),烤羊腰,烤羊心,啤酒也沒少喝。

第二天,我們又經過近三個小時的行程,到達鄯善縣的庫木塔格沙漠公園。庫木塔格是維語沙山的意思,庫木塔格沙漠是世界上離城市最近的沙漠。到了這裡我才明白,靠植樹種林是沒有辦法組織沙漠化的,水才是生命的一切,有水的地方就是城市綠洲,沒有水的地方就只能是沙漠。水是有限的,浪費水就是扼殺生命。趁著Stella一行騎駱駝的當口,我獨自一人冒著火辣辣的太陽爬上了沙山。從沙山上望過去,城市像個綠色的地毯,而沙山周圍除了靠近小河那邊有幾顆稀疏的駱駝刺外,什麼都沒有。感覺自己的正在被周圍干燥的空氣拔干,於是順手抓起一輛滑沙車,從山頂一衝而下。那種感覺真像急流勇進。

從鄯善回吐魯番的路上經過火焰山。火焰山由於地處隔壁,因為氣溫極高,岩石呈赭紅色,山坡的形狀像燃燒的火焰而得名。坐在車裡並沒感覺有多熱,下車拍照時才覺得像火烘爐烤,氣溫居然高達55攝氏度。火焰山下有個人造景點,叫煉丹爐,實際上就是個圓坑中間插了根溫度計柱子。據說最佳攝影點在裡面,但是要收20元門票。不過,我才不會去花那個冤枉錢呢!

原本計劃傍晚搭乘去喀什的火車,誰知到了吐魯番火車站(實際在大河沿鎮上,離吐魯番還有40公裡)才發現,售票處人山人海,根本買不到票。一打聽才知道現在正是新疆棉花收獲季節,大量揀棉花的打工者湧向阿克蘇、喀什這些棉花主產區。看來只好返回吐魯番,第二天搭車去庫爾勒,到了庫爾勒再想辦法。

新疆游記(6)庫爾勒

早上,搭車前往庫爾勒,一路上都是戈壁荒山,一片的棕褐色,開始還覺得新奇,後來就只感到令人混混欲睡的壓抑和乏味。一路上只有我們車的180KM/H的超速警報在響,路況太好了。

到達新疆最大的淡水湖――博斯騰湖南端的蓮花湖風景區,一丈多高的蘆葦讓人覺得這不是炎熱干燥的南疆,倒像是溫暖濕潤的江南。蘆葦蕩中的水中高速公路又讓人覺得和當年雁翎隊活動的白洋澱相仿。摩托快艇左衝右突,不一會兒就來到了水中高速的終點――庫爾勒的母親河,孔雀河的零公裡源頭。這裡不是狹窄的山泉,而是一片開闊的湖面,看來孔雀河一定是發源於地下泉水了。船老大說如果早來一個月,這裡的湖面全都開滿了白色的蓮花,所以叫做蓮花湖,而現在只看到些零星的殘葉了。湖的北岸有一片小沙灘,可以去游泳,但是太陽已經快要下山了,水溫變低,已經不適合下水了。

從蓮花湖出來,我乘車翻越過一座不高的山脊,就到達了巴音郭楞自治州的首府――庫爾勒。庫爾勒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處南疆,素有北疆橋頭堡之稱。由於庫車塔裡木石油基地的生活區安排在這裡,經濟十分發達,城市建設也居新疆前列。特別是近年修建的孔雀河兩岸觀光區,有新疆外灘之稱。

這時接到大蘇發來的信息,他今天進了巴音布魯克,路雖然很難走,但是可以進入。於是決定臨時改變行程,放棄喀什,轉道和靜,經巴倫台進入巴音布魯克天鵝湖自然保護區。

第二天一早坐了1小時車達到和靜,抵達時已是11點鐘,到售票處一問才知道去往巴音布魯克的班車只有兩班,七點和九點,這時最後一班車恐怕現在也已經過巴倫台了。只好買好明早的車票,將行囊安排在交通旅館。和靜是個小鎮,也沒什麼風景點和名勝古跡,在這裡呆上一天豈不浪費?聽交通旅館的服務員說博斯騰湖北岸的和碩金沙灘非常有名,在這麼炎熱的天氣中到湖水中泡上一整天未嘗不是個好的選擇。

乘班車先到和碩,再搭車到烏什塔拉,從烏什塔拉國道邊20元包了一輛出租車開到金沙灘。

金沙灘是將一座沙山推平後造成的,毒辣的日頭將沙灘曬成了明晃晃的白色,沙子燙腳,所有從更衣室裡出來的人都是一蹦一跳地從沙灘上快速通過的,我也不例外。原以為湖水也會被陽光灼得溫吞吞的,但當踏入水中,才感覺到陣陣寒意從腳趾頭上直透上來。越往深水游,就越覺得異樣,水是分層的,上層的水輕而溫暖,下層的水重而寒冷。踩水時,腳就像被人拖住般沉重。不能久游,於是走到岸邊的水摩托旁問問價格。“每分鐘20元……”我心中一喜,正想要租一輛飛馳水面時,那人又從牙縫裡擠出幾個字――“一百元起租”。◎#¥%!新疆人真是不會作生意,有錢賺都不要,難怪那麼多水摩托在水邊曬太陽。

出了金沙灘,坐上了一個維族小伙子的出租車。他看著我一身戎裝還帶著頭盔,很不解地問:“你是馬蘭(我國著名的核試驗基地,就在庫什塔拉旁)的摩托兵?”

“不是。”

“那你……”他指了指我的頭盔

“這是騎馬用的,我喜歡騎馬。”

“到金沙灘騎馬?”

“不,游泳,因為這裡沒馬騎。”

“那你早說呀,我有幾個蒙古朋友,他們有好幾票。”

“什麼馬?”

“趕羊的馬。”

“多少錢?”

“不要錢,隨便騎。”他笑了笑。

這時,我看到了少數民族的淳樸,想想看我們這些城市人張口閉口錢呀錢的,真是沒意思。

新疆游記(7)巴音布魯克

早上6點,被服務員用粗暴的叫早方式­――砸門所吵醒,粗略洗漱後登上了7點的早班車。但是左等右等,車就是不開。一問才知道,司機在等一個昨天已經買了票還沒登車的乘客。一車人足足等了一個多小時,這名乘客才姍姍來遲。新疆人時間真是不值錢,汽車等人的時間比飛機都長。要是這名乘客今天決定不走了,又不去退票,一車人豈不是要傻等上一天?

終於,汽車於8:15開出了和靜,經過巴輪台時買了個烤馕作早點,這個馕居然成了我一天的口糧。一路雖然是草原路程,但是由於道路正在修建,車經常要開下路基,走搓衣板路。時不時碰到大群的牛羊,還要給它們讓路。結果近300公裡的路,整整開了10個小時。由於前些天剛剛下過雪,車左手邊的山巒上還殘存著些許白雪,草原上的溪水也多了,曲曲彎彎的,好像是多個小型的九曲十八彎。

晚上6點左右才到達巴音布魯克鎮,由於九曲十八彎和天鵝湖距鎮上還有幾十公裡,所以有小昌河等在長途汽車站,包車費是200元。據說九曲十八彎的落日是很好看的,為了趕時間,馬上包了一輛車,路過天鵝湖也沒停下。司機跟我說,前幾天,雪化了之後,水比較大,已經看不出九曲十八彎,只能看到鏡子一樣的湖水。

九曲十八彎的大門離觀景台還有一公裡的距離,門票10元,騎馬上去要40元,真是十足的奸商!不能讓他們賺我的錢,於是決定徒步走上去。

今天還好,雖然水依舊很大,但是還是能看出九曲十八彎的形狀,像一條亮亮的綢帶一樣盤桓在草原上。時不時從水面上傳來幾聲嘹亮的天鵝鳴叫,更顯得這地方的空曠。山頂上碰到幾個旅行者,其中居然有幾個北京老鄉,但是我的口音已經對不上了。原來由於我多日在外行走,為了與當地人打成一片,學說了一口的新疆口音,一張口都是“啥呀”,“咋的”,而且帶有新疆人特有的濃厚的鼻音。

開往天鵝湖的路上,司機終於忍不住問我是哪兒來的,我說是北京,他奇怪地盯著我說“不像”。

“我是從北京過來的呀!你覺得我是從哪兒來的?”我看他一臉狐疑,就問他。

“像是烏魯木齊的 ……”

“對,好眼力,我就是在烏魯木齊長大的,後來到北京當兵。這次是從北京回來的……”

“就是嘛…...”他滿意地笑了。

新疆的傍晚8:45分,我終於到達了天鵝湖,這個後悔呀,應該在天亮的時候先來天鵝湖。因為雪山離湖很近,天亮的時候,雪山倒映在湖面上應該很好看。而現在,太陽只在天邊留了一絲余暉。

天鵝湖實際上是沼澤水草地,不騎馬沒人領是不能進去的。馬鐙收得很短,很不舒服,後來才知道,這是因為有的地方水深及馬腹,短鐙才能保證腳不打濕。司機來時跟我說,雖然這地方叫天鵝湖,是野生大天鵝的自然保護區,但還是有許多游客看不到天鵝。但是今天我的運氣還不錯,居然看到了兩對,除了優雅的天鵝,這裡還有成群的水禽在余暉中鳴唱。真是游人去而禽鳥樂也!

回來的路上,司機問我下一站要去哪裡,我說明天打算去那拉提。他說他就是那拉提人,今天一定要回那拉提,可以捎我一程,路上他有人聊天不會犯困,我也可以省掉巴音布魯克的住宿費。一拍即合,晚10點45,我請他吃過手抓飯後就乘車翻過海拔3600米的達阪,於0點到達那拉提森林公園入口。下車時他一個勁兒地叮囑,進公園走哪個門可以逃票,然後怎麼走,走到哪裡有草原可以宿營,維族同志真是好呀!

新疆游記(8)那拉提

深夜獨自走在那拉提的路上,除了頭頂上的頭燈亮光之外,四周黑漆漆的,走在路上的確有些慎人。司機說過達阪上有狼,下雪的時候就會下來。風吹到林中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聲音,總覺得身後有什麼東西跟著,握刀的手由於緊張都有些僵硬。真是月黑風高夜,殺人放火天……

走了幾百米,找到一塊空地,搭好帳篷已是凌晨一點了。由於是晴天,剛開始沒有搭外帳。但是等睡下後才發現風太大,吹得帳篷搖曳不止,始終睡不安生,只好三點鐘又爬起來,搭上外帳,重新固定了一番。

早上醒來,這才發現握所睡的地方是雪源避暑山莊外的一片寬闊的草地,幾頭小毛驢隔著鐵絲網正用好奇的眼光打量我這個陌生人。清晨的空氣是帶有花草香味兒的,陽光曬在草地上,明晃晃的亮。

收起帳篷,走在去往觀景台的路上,走到三岔路口不知往哪裡去。正好有人騎摩托經過,於是攔下問路,才知道還要走三公裡。謝過後繼續前行,他卻叫住我,“朋友,我帶你上去吧!”路上一聊才知道,他是回族人,在那拉提做羊皮生意。到了觀景台下,我問他要多少錢,他說順路帶的,不要錢。感覺回族朋友真不錯。

爬觀景台一般是要騎馬的,一問價格,40,太宰人了!好在山也並不是很高,也不很陡,半山腰上還有羊群在吃草。於是決定徒步上去,為了走最短路線,沒有走馬道,而是筆直往上爬。本來以為會很容易,爬了才知道什麼叫千裡無輕擔。背著帳篷背囊還真吃力,走到後來有些腳軟,由於不在馬道上,如果向後翻倒就一滾到底了。

爬了半個小時,終於達到山頂。山頂是平的,一群馬兒懶散地躺在草地上。周邊的風景的確很美,白白的蒙古包散落在草原上,一條蜿蜒的大河從山間穿過,遙遠的雪山更襯托出森林的翠綠。

從那拉提下來,走在去往公園大門的路上,忽然聽到有人叫我,回頭一看,是個最多不超過17歲的年輕人。他幾乎是命令式的對我說,“上來吧,我捎你。”坐上車後,我們閑聊,原來他也是回族,是個牧民,家就住在那拉提鎮上,正好順路帶我去車站。由於那拉提馬上就要下雪了,草也快黃了,所以他們全家已經都遷了出去。他一個人要供養一個上大學的姐姐和兩個弟弟。“你爸媽呢?”我奇怪地問,我覺得一個不滿18歲的孩子實在不應該承受這樣的生活壓力。“他們離婚了,不管我們了。有時我真的感覺撐不下去了,真想當兵去一走了之。姐姐在北京讀書一年學費就要5萬,我剛把200頭羊賣了,才4萬。”我看著他那瘦小的肩膀,不禁長嘆一口氣。

到了汽車站,我要給他10塊錢作為車費,他說啥也不要。又一次感覺到回族人樂於助人的真誠,令我感動,愈發使我厭煩大城市中金錢至上的文化。

從那拉提沒有直接去伊寧的班車,先到新源縣,再乘長途到伊寧。伊寧處在峽谷低地,氣溫很高,與高海拔還需要穿毛衣的那拉提草原產生了巨大的反差。經長途汽車站旁的司機介紹,住進了10元一晚的康達旅館。洗過澡後輕裝乘2路公交車到達伊犁河大橋拍照,橋上碰到不少驢友和自行車車友,互相交流了一番。在河邊一直等到夕陽西下,找到有利地形,抓拍了不少落日鏡頭。

新疆游記(9)博樂

早上起來,到天馬轉盤乘上去霍爾果斯口岸,霍爾果斯口岸是中國和哈薩克斯坦的小商品商貿市場,市場上出售許多據說是前蘇聯的軍用品,比如望遠鏡,水壺,軍刀等。但據我所看,那東西極有可能是來自中國義烏,價格也遠遠高於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扎,專門宰游客。

從霍爾果斯出來,要到賽裡木湖去,但是發現沒有直接能去賽裡木湖的班車。我只能先到清水河,搭乘去博爾塔拉的班車。清水河長途汽車站是我所見過的最差的長途汽車站,亂拉客,亂開價,感覺就像土匪搶劫一般。好不容易以15塊錢談好了去賽裡木湖,車已經開出後,售票員跟我說他們走的路線離賽裡木湖還有幾公裡,再交20塊錢就能讓司機繞一下過去。後來才知道,國道直接沿著賽裡木湖邊上開,根本就不需要繞什麼路。對於這麼不誠實的新疆人,我還是第一次見到。

車翻越過伊犁河谷的大門――果子溝(這裡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地,以盛產水果而得名),一轉彎就望見一片如藍寶石般可愛的湖面,這就是著名的賽裡木湖。雖然喀納斯湖的景色有些讓我失望,但賽裡木湖的美卻是超乎我的想像。

路邊就有租馬的,跟老板討價還價,一匹馬20元,由一個向導帶我上山。向導是不需要錢的,不論是人還是馬,真是不錯。騎馬從山間穿過樹林,來到了觀景台,在這裡一邊可以看到賽裡木湖全景,另一邊則是森林裝點的果子溝。湖面的藍,白雲的白,果子溝的綠,在這裡交融成一副絢麗的油畫。

催馬從山頂衝下,一直衝到寬廣的草原中,衝到雪白的羊群中。羊群在我的馬前迅速散開,就像衝浪者的滑板劃開水面一樣。還碰到一個上海MM,她也喜歡騎馬,但是一直沒有找到組織,我就把馬友會和馬幫介紹給了她。

遺憾的是由於當天風浪太大,我沒辦法乘快艇到水面上兜一圈。

下午4點,又在國道上攔了輛開往博樂的車。博樂市是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首府,城市不大,人口不多,經濟也不甚發達,但是市中心居然也像內地一樣搞了個步行街。街上的主要商鋪都是浙江人開的,真是“做餐飲,沒有四川人不到的地方;做生意,沒有浙江人不到的地方”。

第二天晚上10點才能乘上去烏魯木齊的火車,白天沒事,就到阿拉山口口岸去了一趟,路上經過博樂火車站,艾比湖。經過火車站時才發現,博樂火車站離市區居然這麼遠――足足有40公裡,比一般的城市飛機場都遠。艾比湖在地圖上來看是個大湖,但是由於近年來雨水減少,再加上人口激增,用水過度,艾比湖的絕大部分已經干涸。阿拉山口是我國除達阪城外又一風都,全年有8級以上大風的日子在120天以上。由於氣候惡劣,5年前栽的榆樹到現在也只有杯口粗,而且都是向一個方向傾斜。

晚上上車時,才知道博樂附近還有個景點,叫怪石溝,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可惜去不成了。下次我一定要再來新疆。


精選遊記: 烏魯木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