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元6個月環游中國5斜陽一抹影雷峰(西湖)

作者: 蔚明佳佳

導讀斜陽一抹影雷峰(作者蔚明) 夕陽順著柳樹梢,悄然走在滑落湖心的路上。 宋人林逋曾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詩句。寫的是梅花,也是我記憶裡西湖南岸的汪莊,我曾經在這裡,最近距離地感受過西湖的氣息。 汪莊,最初是皖南茶商汪自新的別墅,後來是國家領導人在上個世紀60年代來杭州的下榻地。莊園裡,建有許多鄰湖房屋,四圍青山掩映。園內原 ...

斜陽一抹影雷峰(作者蔚明)

夕陽順著柳樹梢,悄然走在滑落湖心的路上。

宋人林逋曾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詩句。寫的是梅花,也是我記憶裡西湖南岸的汪莊,我曾經在這裡,最近距離地感受過西湖的氣息。

汪莊,最初是皖南茶商汪自新的別墅,後來是國家領導人在上個世紀60年代來杭州的下榻地。莊園裡,建有許多鄰湖房屋,四圍青山掩映。園內原有雷峰塔遺址,有荷槍的士兵守衛。後來那些湖邊的房屋也可以對外營業了。

在辭職環游中國前,我出差到杭,特意挑選在汪莊枕西湖的房間住宿。傍晚,此間可以聽到淨寺的鐘聲,久久盤旋在山間。而西湖潮水也應和著,疊起一道道波紋。住在這裡的第一夜,西湖水拍打著堤岸,濤聲不息。次日回來得早些,聽到了南屏晚鐘,遙想起那雷峰夕照的舊景,才明白西湖十景,

最明快的是柳浪聞鶯與花港觀魚;最具季節性的分別是蘇堤春曉、曲院風荷、平湖秋月與斷橋殘雪,最富情調的是三潭印月:三潭塔分一月印,一波影中一圓暈;最含蓄的是南、北兩高峰之雙峰插雲,如明朝張岱詩雲:一峰一高人,兩人相與語,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而最令人感傷的西湖景,正是夕陽中,只余雷峰塔廢墟;白天裡,“晚鐘”被願出10塊錢的游人敲響。

文化名人與雷峰塔(西湖南線)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7年),吳越國王錢弘奉藏佛螺髻發,以期國泰民安,雷峰塔始建,以磚石為芯,木構檐廊,八面七層,內壁鑲嵌《華嚴經》石刻。公元1120年,戰火燒壞雷峰塔。70多年後,雷峰塔獲重修,改為八面五層。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雷峰塔被倭寇縱火焚燒,只剩赭色塔身。

清末民初,雷峰塔塔磚屢屢被盜挖。1924年9月25日,軍閥孫傳芳進入杭城,並在孤山舉行儀式,雷峰塔在此時轟然倒塌。其時黃霧迷天,殷雷震地,兩萬杭州市民趕來觀看,也有人趕忙尋找文物,比如塔磚。雷峰塔部分塔磚經過特別燒制,側面留有圓洞,中間收藏經卷,外面用木塊塞緊。歷代關於斜陽殘塔是否應該再現都曾引發過爭議,清文學家張岱曾寫道:“殘塔臨湖岸,頹然一醉翁。寄情在瓦礫,何必藉人工。”

雷峰塔倒掉後,魯迅先生曾兩次發表文章,借白娘子被僧人法海用雷峰塔鎮壓的民間傳說,闡述他反封建的鮮明理念。然而在建築學家的眼裡,雷峰塔則獨具美學意義。陳從周先生在《說園》裡寫道:“西湖雷峰塔圮後,南山之景全虛。景有情則顯,情之源來於人。‘芳草有情,斜陽無語,雁橫南浦,人倚西樓。’無樓便無人,無人即無情,無情亦無景,此景關鍵在樓。證此可見建築物之於園林及風景區的重要性了。”①。陳從周先生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園林藝術家,他極其熱愛中國的園林藝術。1935年,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明確主張重建雷峰塔。重建此塔在1985年被國務院批准。2001年3月,雷峰塔地宮內出土了保存佛螺髻發金棺的阿育王塔,以及其他76件珍貴文物。2002年10月,雷峰新塔落成,同時舉行大典,由音樂人何訓田策劃,身著飄逸棕色長裙的朱哲琴,領唱了一段美妙動聽的“經文”。舞蹈家楊麗萍也跳了段自編的白蛇舞,她在表現“白蛇”痛苦掙扎的同時,更多地體現了“白蛇”難以成人的無奈。緊接白蛇舞之後的是擊鼓表演和武僧亮相。實話實說,演出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卻是一台充滿了美感的文藝演出。雷峰新塔由清華大學設計,采用宋、元時期的八面五層結構。為保護古塔遺址,用一個跨度48米、高9.7米的碩大鋼架,將遺址完全覆蓋並架空,新塔建在呈平面八角形的鋼架塔基上。塔基的一、二層仍然是年代久遠的古老遺址,新塔為銅塔,采用化學防腐工藝再現當年雷峰塔身上的彩繪。顯得很新的塔和西湖配在一起看,一片半島兀立水中。鄰水的一端,汪莊的一片白牆黑瓦,古意盎然。雷峰塔在夕照山②的半山上默默佇立,遠處山勢綿延,塔邊的半山上,正停著一輪紅紅的夕陽,給西湖南岸鑲了道金邊,水中,碎金層層點點。斜陽一抹影雷峰。直到今天,圍繞雷峰塔的重建,爭論依然沒有停止,但恐怕也沒有哪座塔,像雷峰塔這樣,有著諸多政治、宗教和美學的像征意義了。① 見《說園》攝影版第39頁,山東畫報與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② 夕照山,因舊時有雷姓在此居住,又名雷峰,是南屏支脈。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