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走過的風景無不讓我震撼,直到現在我還不能恢復過來。感覺不是在嘈雜的北京,耳邊還回想著侗族大歌。
黎平到肇興只有40公裡,但是由於都是土路,所以走了一個半小時才到。肇興是一個鄉級單位,寨子中有5個自然村(寨)分別稱為“仁、義、禮、智、信”。有侗寨就有鼓樓和風雨橋,於是你從村頭走到村尾會看到5座鼓樓,有鼓樓的地方就有風雨橋,站在橋上就可以看到戲台。肇興是名副其實的“五樓五橋五戲台”。走進肇興,一色的青瓦木樓。居民干著自己的日常生活,絲毫不理會身邊的背包客們好奇的目光和哢嚓哢嚓的快門聲。年輕人都在忙著晾曬剛打下來的稻子,老年人在鼓樓裡,風雨橋上聊天和悠然的抽著煙。鼓樓裡掛著自己村子獲得的榮譽,基本上都是肇興鄉舉辦的籃球賽,蘆笙賽等等民間賽事。而參賽的隊伍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個村子的代表隊。感覺肇興的居民特別陶醉於自己的生活。希望這裡不要像麗江一樣,本地人都搬出了只剩下外來經商的,於是麗江變成了一座大市場大酒吧。如果真的那樣多不如在北京的後海,上海的新天地,還爬山涉水來到這裡干嘛?懇求各位游者保持這裡的寧靜與純樸,不要讓他步了麗江或鳳凰的後塵。
肇興在國外的名氣比在國內要響,由於挨著廣西,所以廣西和廣東的游客比北方來的要多一些。經別人介紹認識了這裡的路鄉長,這是一個矮瘦的老者。他帶著我們在寨子裡面看每一座鼓樓,介紹肇興的歷史。這位鄉長絕不像內地飛揚跋扈大腹便便的鄉長,路上不停的和村民們打著招呼。他說這裡基本上不用什麼管理,村規都是祖上留下的,刻在石碑上,任何居民都不能違背的。你在一座名為“夢貓”橋的附近會發現一塊禁止砍樹的石碑。他請我吃了一頓這輩子吃過的最好吃的大米飯,是用剛打下來的稻子做的。要不是山高路遠,我肯定扛一袋回北京了。據說路鄉長的兒子在民族大學上大二。
現在是秋收農忙的季節,寨子裡面沒什麼活動。蘆笙堆在鼓樓裡,到處都是晾曬的稻谷和豆子。一個海南的自駕游車隊浩浩蕩蕩滿車塵土的開進了寨子,打破了寧靜。倒霉的頭車輪子掉進了路邊的暗渠裡,整個車隊都在艱難的調動。沒人圍觀,仿佛與自己無關。
在肇興以東5-6公裡的山頂上有一個侗寨名曰堂安,非常值得去。這裡是挪威在貴州資助的四個生態人文保護區中的一個。人文保護是保持這裡的人文原始生態,並不是讓這裡保持落後的狀態。第一期資金300萬已經投入,用於鋪設寨子裡的石板路,建立衛星電視接收天線,小學校和居民用沼氣。整個黔東南地區給我印像最深的是對教育的投入,每個鄉裡面最好的建築就是學校。他們的所謂的“兩基達標工程”就是基本上普及9年義務教育,基本上消除青年文盲,是一個考核每個地方官的硬性指標。要知道在貴州由於交通不便,村與村之間動輒相距幾十裡山路,要是做到這一點還是有相當難度的。況且在我們發達地區還有好多外來人口沒有辦法享受到九年義務教育的待遇呢。一路上見到很多這方面的標語,比較有意思的就是“不嫁文盲郎,不娶文盲女”扯遠了,不好意思。
堂安最有看點的就是在梯田映襯下的吊腳木樓。中國國家地理2004年第8期貴州專刊中關於貴州梯田的介紹就是選取的堂安,你可以在第80頁上看到堂安的圖片,是在村子東面的山頂上拍的,比我拍的照片強多了。貴州的梯田無論從歷史上或者規模上都比大寨強得多。由於貴州多是喀斯特山地,貴州農民對於土地的渴望超過常人想像。他們在喀斯特山地上就地取材,不惜辛苦,先累石後填土,歷經數百年,棄爾不舍,終於修築成了一彎彎能解決溫飽的梯田。而堂安就是其中的代表。寨門口你會看到一顆杉樹,這棵樹是為了紀念挪威著名的生態博物館學家Mr. Joan Jest 而栽下的。這位科學家為了堂安的原生態項目做出了很多工作,後來2001在俄羅斯病故了。寨子中間是鼓樓,鼓樓後面是一個雙孔泉水。水質清冽,常年不枯,很好喝。由於還要趕到從江,沒有在堂安多停留。啟程去從江。
(肇興1)

(肇興2)

(肇興街上)

(肇興鼓樓)

(堂安梯田)

(堂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