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爬起來趕奔榕江。榕江距雷山縣有110公裡,需要翻過雷公山。山頂上的埡口海拔1200多米。路上的霧很大,到達山頂的埡口已經看不到周圍了。下車到路邊道班修的廁所裡留念。忽然路邊溝裡鑽出了三個落湯雞似的小男孩,向我們推銷自己采的竹筍。一捆才1塊錢,估計在北京要5塊了。可是我買了也沒用呀,只好拿出了3支筆分給小孩。
下山的路上會路過一座烈士墓,是為了紀念剿匪時犧牲的一個班的解放軍修建的。據說是這個班的行軍路線在電話裡被土匪用並線的辦法監聽到了,然後路上打埋伏。一個班都沒跑出來。覺得這伙土匪肯定有國軍的諜報人員支持。路上還會路過一個叫桃江的苗寨,以短裙苗著名,扒這車窗看了半天也沒看到什麼。
下山後公路沿著都柳江一路通向榕江。榕江舊稱古州,是侗苗文化的發源地。榕江在明清時代就很有名了,舊時的古州可以與江南的八百州齊名。榕江古州的位置正好處在月亮山和雷公山綿延不絕的山嶺之間。這裡也是三江彙合之處,從月亮山上一路流下的八舟河與雷公山上下來的平永河與寨蒿河,在榕江彙集成浩浩蕩蕩的都柳江,向南流去。經過從江進入廣西,再下柳州,彙入珠江。
從雷山出發,當你看到侗寨的標志性建築鼓樓的時候就到榕江了。這裡也是當年紅七軍奪取的第一座城市。紅七軍的政委就是鄧小平。百色起義後,部隊來到貴州,占領了榕江。榕江縣委的隔壁就是當年紅七軍的軍部,有機會的話可以去看看。
一進榕江你就會看到榕江大橋,這是黔東南地區最長的橋。就在三江彙流之處,大自然營造出了這塊貴州最大的萬畝良田。正值秋收,看萬畝金黃稻田翻滾,遠眺連綿群山。
大橋南面是城區,街道吵雜。街上傳統服飾的少數民族與衣著新潮的染發青年混雜在一起。大橋的北面是車江千戶侗寨,是全國侗族人口居住最密集的地方。寨門是木質結構,上面寫著“天下第一侗寨“。跨入寨門,風雨橋頭的攔路酒已經為你准備好了。而且還多了一個喂你吃糯米飯的節目,雖然看到許多蒼蠅落在上面,但還是硬著頭皮吃了幾口。風雨橋的盡頭是高聳的鼓樓,幾個小孩在樓下跳皮筋。鼓樓全木結構,雕梁畫柱。有梯子可以爬到樓頂,上面有一面大鼓。你可以自己試著敲敲。
來到都柳江邊你就會看到沿江的古榕,這些古榕植於距今300多年的清乾隆年間。它們彼此之間根系相連,枝葉相連,就像綠色的天蓋,天蓋下是鵝卵石鋪成的小路,在江邊延伸。小路起始於一座雕像,雕的是一男一女,男的叫珠郎,女的叫娘美。50年代有一部叫《秦娘美》的電影,是中國式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而這裡就是秦娘美的故鄉。
江邊的吊腳樓可以與鳳凰的媲美,但是少了鳳凰的商業氣息,多了當地居民的悠然自得。侗家的木樓一層通常不住人,住在二樓。在走廊上看出去就是清澈的江水和婀娜的古榕。狗兒懶散的趴在門口,江邊幾個侗家少女在江水裡洗她們烏黑的長發。兩個侗族老太在一塊大青石上槌著自己織染的黑布。落日的余輝映照在江面上,漁人的小舟,江中光著屁股嬉戲的小孩,江對面准備收割的金黃的稻田,裊裊的炊煙,好一張田園風景畫。我陶醉了,只能用相機把這情景帶走了。
江邊有一處農家樂,可以提供住宿和餐飲。這裡的腌魚和腌肉可比凱裡強多了。

(江上木橋)

(江邊染布的老太)

(三寶侗寨)

(江上泛舟)

(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