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人印像

作者: anggio

導讀埃及人給我的總體印像是很熱情,聰明,能說會道,但是比較慵懶。 當然了,不同的人對埃及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是游客,又不好彩碰到一些難纏的人,那麼你對埃及的印像就大大地差了。不妨讓我先告訴你我所聽到的有關埃及人最負面的評價:“埃及的神廟、金字塔、紅海、綠洲讓我向往第二次、第三次造訪,但是埃及人讓我不再踏上這片土地”——一個哥倫比亞游客 ...

埃及人給我的總體印像是很熱情,聰明,能說會道,但是比較慵懶。

當然了,不同的人對埃及人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是游客,又不好彩碰到一些難纏的人,那麼你對埃及的印像就大大地差了。不妨讓我先告訴你我所聽到的有關埃及人最負面的評價:“埃及的神廟、金字塔、紅海、綠洲讓我向往第二次、第三次造訪,但是埃及人讓我不再踏上這片土地”——一個哥倫比亞游客的評語。我在旅途中也不乏碰到對埃及人失望的時候,但是你在這個地方停留的時間越長,越遠離搞旅游的人,你就會對埃及人越有好感。

熱情

埃及人很熱情,但是不是熱誠就因人而異。

人們見到你的第一句話除了“Hello. How are you?”以外,就是“Where are you from?”、“What’s your name?”, 然後不管你是哪門子來的,對方都笑意昂然地對你說“Welcome to Egypt!”,給人的感覺是全民都是旅游國際友善大使。“Where are you from?”、“What’s your name?”真的是人人都會說,有時候你想要再和他說些什麼,他已經猛搖頭表示不會講其他的英語了。大概埃及的英語教育裡,這幾句就是最基本的交際英語了。最經典的一次,我正在開羅鬧市逛著呢,突然面前出現一個黑影,一把女聲問我“What’s your name?”,給我嚇了一跳,回過神來才發現對方是一個全身黑袍、圍著黑面紗、全身只看得到一雙明眸的女子,恍過神來的我禮貌地回答後,得到對方熱情地握手和歡迎,讓我再次受寵若驚。我在盧克索的卡納克神廟碰到了幾個從亞歷山大來旅游的埃及人,他們知道我是中國來的,都豎起拉拇指說“China, Good!”,還拉著我們照相。後來第二天又在帝王谷碰見了,除了稱贊中埃友好以外,無他,就是照相,還很熱心地告訴我們亞歷山大有什麼地方好玩的,站在那裡硬是跟你聊了半個小時都沒有放你走的意思。有時候他們的熱情讓你有些哭笑不得,但是從心底裡,你還是很珍惜這份熱情的。

埃及人總的來說對東方人是比較友好的,特別是中國人。如果你向人問路,他們會非常熱情地為你指點。如果對方不知道的話,有點難為情,一般會幫你問一問別人,有時也會亂點一通,所以呢,我的經驗就是問路一定要問多幾個人,以免被誤導而走彎路。

當然也有不少人是別有用心地對你笑臉相迎,而這些人就多數都是要拉你去他的小店看紙沙畫,或是要你租他的車去吉薩,或是告訴你某個旅館不干淨、他的才干淨又便宜,再不就是問你要中國在非洲和中東鼎鼎有名的清涼油,哦,還有最平常的就是問你要“巴克細細”。巴克細細?小費也!小費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到博物館游覽參觀,小費;幫你指揮倒車,小費;如廁完畢,小費;在公園或景點拍照,小費;有的出租車司機在正常收費以外還要小費;更有甚者,沒有提供任何服務就伸手問你要小費。小費如此五花八門,究其原因是不同的文化及傳統背景造成的。根據伊斯蘭教教義,富人接濟窮人合理合法、天經地義,有了這種觀念,人們問“富人”要錢自然面不改色心不跳。

初來乍到,我走在路上找我目標中的旅館,但因為開羅的街道牌子只有阿拉伯文,所以迷路了。一個叔叔走上來問我“Can I help you?”, 我告訴他我要找的地方,他告訴我“哎呀,這個旅館雖然便宜,但是不是很干淨,你最好去某某某旅館”,恰好他推薦的這個我的旅游書上也有,想來不會是什麼黑店,就信他吧。一路上他還很語重心長地提醒我:“埃及有很多人都是失業的,無所事事,壞人不少,所以不要輕信任何人”,我聽了這話就想反駁他,那我憑什麼相信你呢,不過還是忍住口了,畢竟人家是好心。正要表示謝意並告別,這個叔叔遞上一張名片,原來是租車行的,我出於禮貌還是背著沉重的背囊站在大街上聽他口水花噴噴地說他的車怎麼怎麼便宜,他的經驗怎麼怎麼豐富,第二天去吉薩怎麼怎麼方便,終於聽到結束語了,那就是再次提醒我別人怎麼怎麼不可信,叫我晚上打電話給他商定去吉薩的時間。後來確實租了他的車,事實證明不可以輕信任何人,這個“熱心人”帶我們到什麼“政府駱駝站”,騎“政府的駱駝”繞過售票處去看金字塔。好在出門之前我的埃及同學已經告訴我一定要到正規的售票處買票,進去以後租駱駝便宜很多,這個叔叔才沒有從我們身上榨到什麼油水,但是他的名言“不要輕信任何人”我是後來一路都緊記的了。後來問路又多了一條經驗,你要主動出擊,不然人家湊上來幫你,反倒是麻煩上身了,而且問女性和那些一男一女的最保險,不會碰上別有用心的人。

聰明 能說會道

說埃及人聰明、能說會道可以是一種褒揚,也可以是一種貶低。他們(很多都是搞旅游的人)都操多國語言,有時候店鋪裡面有多國部隊(英、法、西、土等),店主可以n種語言之間熟練切換,讓人驚詫不已。看到你是東方人面孔,生意人也省了什麼“Where are you from?”了,直接問你“Japanese?”, 見你搖頭,再問“Korean?”,見還是不對路,一串選擇砸過來“Taiwanese? Chinese? HongKongnese? Malaysian?”,不把你的老家查出來誓不罷休,你要是不搭理他,他還抱怨“你不會說英語啊?為什麼不理我?”。好吧,告訴你中國來的。對方就開始大談中埃友好,埃及人和中國人是好兄弟啊,你知道穆巴拉克嗎?對啊,埃及總統,他正在中國訪問呢(當時確實是),我認識你的總統啊,叫做江澤民(很神奇,發音很准呢),這裡有很多中國貨呢,中國的東西又便宜質量又好,China, Good!... …剛要拔腿撤退,他就拉住你,開始切入正題了,推銷他林林總總的貨品。你告訴他已經買了,他還問你你買的多少錢,想你再買他的。“我給你個好價錢,我的中國朋友。你知道多少錢嗎?我的圍巾是埃及棉布,100%純棉呢。你知道多少錢嗎?你喜歡什麼顏色?紅色,代表熱情;藍色,大海的顏色,黃色,沙漠啊;白色,我最喜歡白色了;綠色,很環保的(也不知道是哪門子的理由—筆者注)。你知道多少錢嗎?我給你好價錢……20埃鎊。不要走啊,15。 你還是不喜歡?10。因為你是中國來的,10埃鎊。”最後終於講到5埃鎊了,你拿起你喜歡的顏色,他就說這個要10埃鎊,等你投訴完“明明剛才說的是5埃鎊嘛”,他會很油條地告訴你5埃鎊的是白色的,你喜歡的顏色的要10埃鎊。真是氣死人!等你真的要走了,他就招你回來賣給你,5埃鎊。有一次我都厭倦了這種把戲了,走人,對方知道惹惱了我,就拿著他的貨跟著我走了三條街,又說了很多中國的好話和中埃友好的好話,我到最後也沒有買他的東西,希望他大概知道什麼叫做信用了吧。

還有不愉快的經歷就是在金字塔腳下。有一個高地是可以看到三個最大的金字塔的,是游客必到的地方,我們在獅身人面像腳下和駱駝的主人討價還價,一開始說30埃鎊4個人,我們還20埃鎊,雖然有些周折,但是還是達成一致了——我們以為達成一致了。誰知道走到一半、一個也是比較高的地方,對方就說到了,他也知道我們要去的是那個高地,但是索要多10埃鎊,加起來也就是原來開的30埃鎊了。看來這個價格也是他的底價,但問題是,如果20埃鎊你做不來,那就直說,大可不必走到一半又來抬價。如果從一開始就是30埃鎊,我們也不會如此氣憤,後來不管他怎麼好聲好氣地跟我們說生意難做、這個價錢已經是他的底價了,我們已經不再信任他了,誰知道他會不會走到哪裡又變卦再宰我們一刀呢?這段不愉快的經歷差點讓我同意了那個哥倫比亞人的意見,不再想來這個地方了。這大概就是埃及人“聰明”的另一種表現吧,但往往會聰明反被聰明誤——至少我是一定不會給他們好臉色看的。

慵懶

回來看了《Economists》上的一篇講埃及經濟的文章,才知道埃及官方的失業率是17.5%,非官方的統計數據是20%。回想起來在埃及無論大小城市裡茶館裡的繁盛景像,你就會對這個數字深信不疑了。就是大白天,你也可以在這些茶館裡看到一桌一桌的青壯年圍坐在一起,要不就在看電視裡的肥皂劇,要不就在打一種類似麻將的牌,還有很多在吞雲吐霧地吸著“希夏”(Sheisha)—當地的一種水煙。商店裡的人也是直到你把東西遞到眼皮底下了才慢騰騰地起身跟你算錢(而且很奇怪的是街上的絕大多數都是男的,好像女的都不見了,走進小街小巷,你才可以看到女的)。我的埃及同學說他還在埃及的時候,如果他在街上走和人家搭上訕了,對方就會跟著你一起到處游走,和你邊走邊聊,坐下來喝杯茶,等埋單起身的時候,你會發現有五六個人一起跟你走了出來,你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已經和五六個人一起過了大半天了,這些人都是終日沒事干的。剛開始我們都覺得我們這個同學太誇張,來到以後發現埃及的高失業率和埃及人的熱情讓他的話絕對變成了真理。但是一個在埃及生活了五年的法國人告訴我們,其實在農村的埃及人是很勤勞的,我們看到的都是處優養尊的城市人罷了。

宗教的影響

埃及原本是基督教國家,但是公元639年阿拉伯人入侵,帶來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從此成為埃及的國教。埃及人口近6000萬,其中87%的人信仰伊斯蘭教。埃及雖然是伊斯蘭國家,但是從年輕女性的衣著和夜生活等方面看來,埃及要比其他阿拉伯國家開放得多。衣著入時的年輕女性濃施脂粉、重抹朱唇,肩挎小包,首飾燦燦生輝,十分摩登。男性也有不少是西裝革履,手提公文包,行色匆匆,一派准西方紳士模樣。

盡管埃及是中東地區相對世俗化的國家,但是看得出宗教還是滲透著埃及各個方面的。

由於伊斯蘭教要求教徒每天要進行五次禱告,所以每逢禱告時間,全城的清真寺內就會傳來誦告的聲音。領頭的誦告人以很有韻律的聲音把《可蘭經》裡的箴言通過大喇叭傳遍全城。如果你在開羅街頭看到有一群人集體跪在地上,不必好奇,那一定是虔誠的穆斯林們在進行禱告。不管你身在何處,只要時間一到,你就應該停下手裡的事情,把心交給真主。在小城鎮,清真寺裡的廣播更是響徹全城,讓我們這樣的外來人也不可避免地被籠罩在了宗教的氣氛當中。我們曾經泛舟沿著尼羅河而下,夜宿一個蘆葦島上。第二天清晨我就是在河對岸清真寺的廣播聲中醒來的。對當地人來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這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宗教已經深深地流淌在了他們的血液裡。 在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的過去,不管是在哪一個文明,有關宗教的建築總會是這個文明裡建築中最傑出的代表。在埃及,最重要的文化古跡主要就是神廟和清真寺。到了21世紀的今天,清真寺依然是埃及人重要的社會活動場所。在中國,我們有句口號叫“再窮不能窮教育”。到了埃及,這句話可以套用為“再窮不能窮清真寺”。幾乎每個所駐足的清真寺首先都要大,大了才有氣勢,有了氣勢才能在特定時候給信徒以心靈顫動的感覺。在市中心開外的那片“死人區”(也就是貧民區,因為人們把死人埋在地底下、然後在墳墓上蓋房子而得此名),到處殘磚敗瓦,有些房子似乎已經將傾,一些角落衛生狀況讓人掩鼻。但是即使在這樣居住環境惡劣的地方,清真寺還是很體面的——雖說不是堂皇。周圍有人打掃,內庭企立,內部裝飾雖然簡單但不失莊重。退出來才發現,原本淹沒在“死人區”裡的這個清真寺的大“洋蔥頭”(也就是它的圓穹),其實還是很顯眼的,就像宗教在埃及人心中一樣:再渾濁的環境裡,也要給心靈留一片淨土。


精選遊記: 開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