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
上次來信說你要去青海旅游,讓我談談那裡的情況。這令我有點不知從何下筆,那裡的一切歷歷在目,塔爾寺,青海湖,日月山,仍然鮮活如昨。只是,我知道那樣的陽光,湖水,山色,一生遇到的太少太少,一如珍貴的愛情。
既然你來征詢我的意見,我就說說吧。
青海湖
先吊一下書袋,好使你對青海湖有一個大概的印像。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鹹水湖,古稱“西海”、“羌海”,又稱“鮮水”、“鮮海”,漢代也有人稱為“仙海”,從北魏起才更名為“青海”。藏語稱為“錯溫布”、蒙古語稱為“庫庫諾爾”,意思均為“藍色的湖泊”。青海湖的北面是大通山,東面是日月山,南面是青海南山,西面是橡皮山。湖東岸有兩個子湖,一名尕海,面積10余平方公裡,系鹹水;一名耳海,面積4平方公裡,為淡水。
青海湖中盛產裸鯉,俗稱“青海湟魚”,該魚肉細味鮮,由於生存環境嚴酷,生長緩慢。民諺說:“石頭砸一條,棍子能打倆,下鉤釣一串,一網網千斤”,說的就是這種魚。你若在此時去,可能沒有口福品嘗到。由於近來大肆捕魚,湟魚的數量急劇下降,秋冬季節是不許捕撈的。
青海湖更誘人的景觀是其擁有一處馳名中外的勝景——鳥島。它僅僅是長近500米,寬約150米,面積僅0.8平方公裡的小島,卻是鳥的天堂。當然你若此時去,也無法觀賞到了。每年5、6月份才是游覽飛鳥王國,觀賞飛鳥的最佳季節,那時斑頭雁、棕頭鷗、魚鷗、赤麻鴨、黑頸鶴、鸕鶿等10多種候鳥,成群結隊返回故鄉。那時的空中,不時有列隊的大雁或洪鵝貼著湖面飛過,也會見到天鵝或信天翁自由自在地翱翔,還有那些黑壓壓的鷓鴣把家安在高高的窠裡……
青海湖的鳥兒有著許許多多的故事,若你用心去觀察它們,你必能走進鳥兒的世界。
青海湖岸邊有遼闊的天然牧場,早在遙遠的古代,這裡就是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產地。青海湖一帶所產的馬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很出名,當時被稱為“秦馬”。《詩經》曾描寫過“秦馬”的雄壯和善馳。隋唐時代,這裡產的馬經過與“烏孫馬”、“血汗馬”交配改良,發展成為獨具特色的良馬,它不僅以神駿善馳而馳名,而且以能征慣戰而著稱。當然現在我們去了只能騎一騎牧民的馬,聊解我們的草原之夢。靜,你若前去,必定要注意安全。
當然,還有湖邊七八月間開的一片金黃燦爛的油菜花。任何普通的事物,一旦成群出現,必定能夠起到讓人目瞪口呆的效果。七八月間,這裡是油菜花的世界,也是令我們目瞪口呆的地方。靜,你若執意這個季節出行,這片燦爛的世界也會與你交錯而過。
去往青海湖途中,你會經過日月山。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曾經過此山,山上有文成公主此行的紀念碑,也是唐蕃的分界碑。文成公主在此最後一次眺望長安,終於斷了對中原的留戀,終於不回頭地西行而去。
山並不高,風卻極為凜冽。文成公主的淚也必被這凜冽的風吹干了吧?讓我們這些都市中的俗人就來領略一下這塞外的風,讓這滲骨的風吹掉我們身上的銅臭,吹掉俗世的欲求與困擾,一如我們滿懷豪情地去鞭馬醉酒,只是想在紛擾的世間偶爾放縱一回,我們的要求只是如此而已。
山上五彩經幡隨風飄拂,藏民把經幡高懸在顯眼位置任風吹拂,寓意借助大自然的威力保佑人們消災祈福、吉祥如意。
塔爾寺
看著匍匐著磕十萬個等身長頭的藏民,一舉一動都那麼認真,那麼自然,遠遠觀望的我充滿了崇敬之情。在這大千世界,萬事萬物只如塵埃,如草芥,而我們更是塵中之塵。可是渺小的人類中有這麼一些人,他們相信輪回,相信自己的信仰,相信自己虔誠的心會令佛祖知道,他們不知疲倦地供奉與朝拜,從而達到心靈深處的滿足與安慰。長廊的地板上已被前來的信徒磕出了一人長一人深的長槽,而後來者仍然不知疲倦地重復著五體投地的動作。是不是這樣最近距離的叩拜,方使他們感覺最近距離地貼近他們的信仰?
這是01年初秋的午後,稀釋的陽光照著塔爾寺,照著菩提塔,照著在塔前磕頭的藏民,也照在我身上。
再吊一吊書袋吧。塔爾寺藏語稱“貢本賢巴林”,意為十萬尊獅子吼佛像的彌勒寺。藏歷土羊年(1379年),宗師的母親以菩提樹為核心建成蓮聚塔,金猴年(1560年)高僧仁青宗哲堅贊在蓮聚塔左側建成彌勒佛殿,先建塔,後成寺,漢文始稱“塔爾寺”。經歷代高僧大德修葺擴建,寺院形成了由眾多殿宇、經堂、佛塔、僧舍等組成的融合藏漢藝術風格的建築群,總占地面積為四十萬平方米,其瑰麗壯觀的建築藝術名聞遐邇。寺藏文物琳琅滿目,典籍浩如煙海,壁畫、堆繡、酥油花堪稱塔爾寺藝術三絕。歷代以來,高僧大德層出不窮。
塔爾寺最珍貴的聖物是宗喀巴大師誕生時剪臍帶滴血處生出的一株樹葉脈紋自然顯現獅子吼佛像的菩提樹。菩提樹落葉時,信徒們便把菩提樹葉一片一片地拾起珍藏。他們深信,菩提樹葉是佛的信物,佛的佑護和祝福。即使在這個落葉最多的季節,在地上也找不到一片菩提樹葉。但菩提樹葉長在樹上,是不能動它一枝半葉的,因為菩提樹是佛門弟子心中的聖樹。若你一時之間找不到這株菩提樹,也不要介意,任何一株菩提樹都會使你體會到佛教的神聖與莊嚴,並且我們能夠聽到這樣美妙的故事本身就是一種福氣。
今天,我們說起宗喀巴大師,都知道他是十四至十五世紀出現的一位偉大的藏傳佛教的改革家,被譽為“第二佛陀”,他對於藏傳佛教的貢獻至今無人能與之相比,藏民則把他視為觀世音、文殊、金剛手的化身,意思是這三尊菩薩的智定和功德全都集中體現在他的身上。在所有的塑像和唐卡中,宗喀巴大師通常如文殊菩薩一般,跏趺而坐,左臂高懸經書,像征無上的智慧,右手高持寶劍,像征斬斷無明。當然,他還頭戴一頂尖尖的黃帽,這是在藏傳佛教中占統治地位的格魯派的鮮明標志。 青海湖和塔爾寺只是青海最具代表性的地方,西寧市區的東關清真大寺,市郊的倒淌河都值得一去。西寧氣候干燥,風大且烈,晝夜溫差大,作為一個女孩子,靜,記得用防曬霜和墨鏡來保護你的肌膚。
這些就是我所擁有的有關青海的美好的記憶,靜,你若前去,必要好好用心體會。你會發現,一個神奇的世界向你打開,游人的多寡並不能影響我們什麼,只要你能用心體會。
祝你一路順風。
自歌
10月17日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