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以天山為分界線,天山北側是北疆,天山南側是南疆,有人曾經形像地比喻說,新疆就像是一本攤開的書,南疆和北疆是它翻開的書頁。北疆富饒美麗,南疆風情迷。 “全國黨報環准噶爾采訪行”在北疆劃出了長達5000公裡的行程路線。從烏魯木齊出發,經昌吉回族自治州到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爾泰地區,圍著38萬平方公裡的准噶爾盆地繞了一圈。
有個說法“不到新疆不知中國之大”。我們只是在北疆繞了一圈,留在大家心中最牢不可破的印記就是“新疆太大了”。它是造物主一時興起,用非常規的手段造就的。要不然為什麼中國最大的盆地,最大的沙漠,最長的內陸河,最大的內陸淡水湖泊,這些偉大雄奇的自然景觀都集中在新疆大地上。新疆面積166萬平方公裡,占全國總面積的1/6。人們說兩地相距一二百公裡就像我們說一二十公裡一樣。我們的駕駛員常常在我們疲憊的時候說:“快到了快到了,只有兩百公裡了”。
按《中國旅游資源普查規範》的資源分類,中國旅游資源68種基本類型中新疆至少擁有56種,居全國之冠。新疆自然景觀奇特,冰峰與路陸洲共存,瀚海與綠洲為鄰,自然風貌粗獷,景觀組合獨特。新疆人文旅游有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以及“絲綢之路”200公裡干線上留下的數以百計的古城池、古墓葬、古屯遺地等。還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風情,如此這般的“天生麗質”,使新疆在決定今後發展方向時,把旅游鎖定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這與我省的想法殊途同歸。
准噶爾盆地被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和中部的天山夾住,新疆的另一盆地是天山和南部的喀喇昆侖山相夾的塔裡木盆地。遠在一億年前,新疆大部份地區還是汪洋大海,只有准噶爾和塔裡木兩塊陸台高踞在波濤洶湧的海面上。到了古生代,強烈的地殼運動使海水逐漸退去,兩塊陸台的周圍海底隆起而變成現在這樣雄偉的高山,而原先的塔裡木、准噶爾反而變成群山包圍的兩大盆地了。准噶爾盆地是中國的第二大盆地,面積約38萬平方公裡,海拔高度為189米到1000多米,由東向西緩緩傾斜。它的西部雖然有准噶爾西部山地阻擋,但阿拉山口、額敏河谷和額爾齊斯河谷開了三個缺口,形成了濕潤的西風海洋性氣流的通道,因此,准噶爾的雨雪遠較塔裡木為多,同時也帶來風暴頻仍的氣候。
准噶爾盆地幅員遼闊,跨越了北疆多個行政區域。南部屬烏魯木齊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西部有石河子市、奎屯市、克拉瑪依市、博爾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和塔城地區;北部及東部屬阿勒泰地區。准噶爾的周緣自古以來是多個游牧民族的游牧地。如今,南部農業區和城市的居民以漢、維吾爾、回等民族為多,西部、北部(及東部)則以哈薩克族和蒙古族為主。中部沙漠戈壁雖然沒有明顯的居民點,但仍有游牧民族的足跡。比起南疆的“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沙漠來說,這裡可說是生機處處,植被覆蓋度達20%~40%,沙的窪地生長著牧草,也成了逐水草而居的牧民的追逐對像了。因此,環准噶爾行就不像環塔裡木行那麼艱難。
出發的頭一天晚上,新疆日報負責此次路線安排的朱老師乘著晚宴氣氛熱烈之時,宣布行程中的艱難之處,當時,誰也沒有認真聽,更沒有往心裡去,有人鼓著掌說:不怕、不怕,苦一點沒啥。十分豪邁。幾乎所有的人都是懷著對北疆的美好想像,迫不及待地出發了。
從烏魯木齊踏上西去的公路,汽車一路奔馳,左面可遙見天山的雪峰,兩邊是山前平原,綠色原野上一排排整齊的防護林帶,把農作物地劃成井田狀,這濃濃的綠意完全不像我們原先想像的准噶爾灰黃色的主調。這條東西向的公路穿過石河子、奎屯兩市,如今這兩個地名簡直成了“人造綠洲”的代名詞。那些綠洲仿佛是突然從沙海裡鑽出來似的,綠色緊鄰黃色,中間沒有任何過渡。只有在新疆才能看到這樣的奇異景像。這是因為沙漠中的綠洲是靠灌溉維持的,不是降雨,是人工灌溉造就了綠色緊鄰黃色的壯麗景色。新疆有許多由於修了人工灌渠,使沙漠變綠洲的故事。
石河子就是准噶爾盆地的綠洲。這是一座由軍墾戰士在戈壁上建起的現代化的綠色城市,今天到石河子的人,都可以看到在內地絕對看不到的農業景觀和農業生產方式。農業的突出特點是大,田地的面積大,種植的規模大。在內地我們幾乎沒有見過大片的西紅柿地,在石河子很容易就看到一望無際的西紅柿田,一大片耀眼的紅色。石河子是新疆也是全國的棉花生產大戶,產量占全國的二十分之一。我們采訪的一個棉農,家有兩百多畝的棉花地,在他寬闊的棉花地裡,我們見識了石河子棉花的“栽培模式化”,每一塊條田裡有一道道毛渠,像林帶一樣把條田劃分成若干塊,塑膜覆蓋在上,省略了耙、定苗、中耕、除草、松土、澆水幾乎所有的人工勞動。覆蓋的塑膜可以提高地溫、防止水分蒸發、消滅雜草,而膜下滴灌讓棉田始終保持適宜的濕度,比原來大水漫灌節省三分之二的水。滴灌這一特別適用於干旱缺水地區的灌溉技術,在新疆已經有了很大的推廣力度。石河子壯觀的大農業具有很強的觀光性,一大片的紅西紅柿,一大片的白棉花,一大片的黃色甜瓜,人往地裡一站,絕對被震撼,肯定要驚呼。所以它不僅是新疆經濟的亮點,也是新疆旅游的亮點。
准噶爾盆地的“盆底”是艾比湖。艾比湖的海拔高度只有189米,是准噶爾盆地的最低點。從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首府博樂市,轉向新修的阿拉山口公路,途中經過艾比湖,人人都會駐足了望。我們到達的那一天因為刮大風,湖面的水呈灰白色,用手指沾水嘗了嘗,微鹹。據說曾經是1000平方公裡的浩蕩湖面,而今已是退縮了很多。艾比湖的水源來自奎屯河、博爾塔拉河和精河等河流,由於這些河流流域在幾十年來大面積開墾,河水被引至灌溉區,使湖面日益縮小。現在的艾比湖,只在東南角還成其為“湖”,且多是蘆葦沼澤。那裡的湖水含鹽量高達14%,出產大量的鹽和硭硝。因此,她仍然被稱為“寶湖”。隨著新疆旅游的開發,艾比湖的保護被提到重要的位置,湖面面積也有所恢復,大群的水鳥又重新回來棲息。但是,緊挨著艾比湖修建的高速公路,可能會對湖面的環保產生不良影響。
“准噶爾之門”在阿拉山口。阿拉山口是介於阿拉套山和巴爾魯克山之間的一條平坦通道,東西寬約20公裡,南北長約90公裡。它是個罕有的大風口,一到阿拉山口得到的“見面禮”通常是撲面的狂風,這裡每年大風日平均達165天,為新疆之冠。我們從阿拉山公路過來,接近阿拉山口時看到兩旁的小樹樹身一律是彎的,這是大風終日狂吹的結果。隨著1990年北疆鐵路與前蘇聯土西鐵路在阿拉山口的接軌,第二條“亞歐大陸橋”的中國西站阿拉山口突然間熱鬧起來。有遠見的人到此買地皮,大興土木,設計新穎的海關大橋、火車站和銀行等建築拔地而起,人人都談論著將有上萬人的邊塞新城,也談論如何對付缺水和大風。
克拉瑪依是舉世聞名的石油城,是准噶爾盆地的富地。,克拉瑪依擁有規模浩大的油田,晝夜不停的油田挖掘機,新疆人稱為“磕頭機”指機器工作時的形狀,倒是十分的形像。我們到克拉瑪依時是晚上九點,北疆的太陽尚未落下,斜陽的明亮光芒照在廣闊的油田上,金光閃爍,那一幅景像我們在電視電影和畫報上見過多次,但身臨其境仍然被震撼。這是一種雄壯而富裕的美麗美好。
這幾年,為克拉瑪依名聲添彩的還有馳名的“魔鬼城”。“魔鬼城”表面荒涼、內蘊極為富有,風蝕地貌非常奇特。而操持那神工鬼斧的,竟然就是“風”。因而“魔鬼城”又叫“風城”。准噶爾西部的風有多麼凜冽,在此也可見一斑。這一帶正對著西北方的由成吉思汗山和哈拉阿拉特山夾峙形成的峽谷風口,因此每年大風日達70多天,最大風力達12級。在荒涼的原野上,聳起無數座“城堡”,形狀詭異;走進“城堡”群中,卻是一座座奇形怪狀的方形山,高不過百米。山看起來都像經過刀削斧劈似的,卻又分明是自然生成。多數山都是四面壁立,只有極少數可以攀上去。站在山頂能看到,這“魔鬼城”竟是重重疊疊浩瀚一片,方圓有30平方公裡。據介紹,大約1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時,這裡是一個巨大的淡水湖,湖畔植物茂盛,後來經過地殼運動,湖泊消失,變成了“陸地瀚海”,地質學稱之為戈壁台地。接著而來的就是大自然的風蝕,形成我們今天見到的“城堡”。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伊寧是新疆著名的綠洲,有“塞外江南”之美稱。最使人著迷的,是伊犁綠色的曠野。我們沿著楊柳成蔭的林帶公路,穿越兵團戰士們開墾出來的阡陌縱橫的田野,透過車窗一路觀賞那一望無際的青紗帳。跨過著名的鞏乃斯草原,來到天山深處的那拉提牧場,在馬背上領略那神往已久的“風吹草低見牛羊”的風情。這些地方同江南一樣,到處都是一片綠色,但又與江南的那種綠色景致有著不同的韻味。
伊犁的綠則美在其厚重和粗獷。它是廣闊的,無論朝哪個方向,都看不見它的盡頭;它又是濃重的,厚厚的草毯中像是蘊藏著許多東西,使人無法一眼看透;它無拘無束,無遮無攔,在大地上自由自在地鋪展,顯得格外坦蕩。
位於阿勒泰地區中部、准噶爾盆地北緣的福海縣是“准噶爾明珠”。說它是明珠,是因為福海的水資源十分豐富,額爾齊斯河、烏倫古河流過福海,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的烏倫古湖就在福海,水域面積1000平方公裡,是新疆重要的漁業基地,盛產23種名貴野生魚類。福海的森林資源也很豐富,阿爾泰山區森林面積達745萬畝。又盛產黃金、寶石、雲母等。福海有地形奇特五彩鮮艷的雅丹地貌,是科考工作者和游客的向往之地。廣闊草原是良好的牧場,牧群和牧民的氈房斑斑點點地撒在綠草原上,令人心曠神怡。
站在著名的額爾齊斯河邊上,看著河水奔騰向前,你不可能無動於衷:在茫茫准噶爾盆地上,竟然有這樣一條大河,水量在新疆的河流中排行老二,真叫人感到意外。額爾齊斯河發源於阿爾泰山南坡,在新疆境內奔流546公裡後,流出國境,注入哈薩克斯坦共和國的齋桑湖,再流到西伯利亞彙入鄂畢河,最後流進北冰洋。額爾齊斯河,是中國唯一的北冰洋水系的河流,也是新疆唯一入海的外流河。
看到了額爾齊斯河,也就走到了准噶爾盆地的北極。在哈巴河-布爾津公路,北面是林木蒼蒼、雪峰皚皚的阿爾泰山,南邊是滾滾西去的額爾齊斯河。在額爾齊斯河谷,常常看到風蝕地貌,河岸形成狀態怪異的坡群,色彩呈濃艷的土黃和土紅色,表層又浮現潔白半透明的石英礫石。這一帶的草原被稱為“阿克塔拉”,意思就是“白色草原”。
額爾齊斯河的源頭就在喀納斯。哈納斯湖自然保護區位於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是我國惟一的南西伯利亞動、植物區系的分布區。有"高寒地帶野生動物的觀園"之美稱。"阿爾泰山"在蒙語意為"金山",由於正好處在西來寒濕氣流的迎風坡上,因而雨雪充盈,森林密布,草原無垠,美麗而富饒。哈納斯湖就是鑲嵌在這座金山上的一顆明珠,它是一座典型的冰蝕--冰漬湖,其形如彎月,面積44.78公裡,比著名的博格達天池整整大10倍,湖面海拔1370米,最大湖深188.5米,其深度在全國居第二位,全國最深的是中朝邊境的白頭山天池(最深312.7米)。
在我們的想像中,喀納斯是原始、古樸而美麗的地方,可當我們趕到時,見到的已是成規模開發的新旅游區。在喀納斯景區外,據說投資20個億的旅游設施建設正在如火如荼。為了旅游這裡已經增加了許多配套設施,當年的蒙古包變成一所所白牆紅瓦的木屋,湖邊開辟大面積的停車場,路邊形成了頗具民族風情的餐廳旅館一條街。這樣巨大的變化當然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標志,但是否會導致自然景觀和生態平衡破壞的隱憂也一直留在心頭。
阿爾泰山系的冰川帶主要分布在喀納斯山區,共有374條冰川,其中著名的喀納斯冰川長達15公裡,是喀納斯湖取之不竭的天然固體水源。現在的喀納斯冰川終年供給喀納斯湖清澈的湖水,滋潤了周圍的生靈萬物;加上阿爾泰山西北脈正處於西來的寒濕氣流帶上,雨、雪特別充沛,年降水量達800毫米,在一般降水量僅200毫米以下的干旱的新疆,簡直令其他地方的人們羨慕。喀納斯也因此森林密布,草原繁茂,動植物物種極其豐富,連自然景色也與新疆其它地方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