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瀆古鎮和寒山寺的幽幽古韻

作者: 唐家格格

導讀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江南在我心中,總是和小橋流水的淡泊明淨,和一縷幽幽的古韻,淡淡的憂郁纏繞在一起——悠長而又孤寂的雨巷,濕漉漉的青石街,傍水而居的老屋,長了青苔的屋檐瓦角和台階,斜風細雨中的一艘小舟悠悠蕩著,像是一幅淡墨渲染的水墨畫,恬淡、和諧、寧靜、悠遠,夢裡一般。 原以為 ...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江南在我心中,總是和小橋流水的淡泊明淨,和一縷幽幽的古韻,淡淡的憂郁纏繞在一起——悠長而又孤寂的雨巷,濕漉漉的青石街,傍水而居的老屋,長了青苔的屋檐瓦角和台階,斜風細雨中的一艘小舟悠悠蕩著,像是一幅淡墨渲染的水墨畫,恬淡、和諧、寧靜、悠遠,夢裡一般。

原以為古老的木瀆古鎮也會給我這樣的感覺。可是我錯了。初到古鎮,卻是一副交通擁擠混亂的場景。髒、差、亂是我對木瀆的第一印像,實在有點目瞪口呆了。在穿過混亂的馬路,拐進鎮裡的巷子中,卻發現另一方天地。古鎮安靜地冷眼旁觀著外面的喧囂,用古舊的青石板路、一座座石橋訴說的歷史的變遷,人心的恆常。無意間就走過了那座虹橋,彩虹彎彎,橫跨兩岸,短短的一座小石橋就笑看今昔,看見歷史在這裡沉澱拐彎,復又向前。

轉過幾條小巷子,抬頭看見“榜眼府第”。那是林則徐的學生馮桂芬的舊宅,主人馮桂芬是清代道光二十年一甲二名進士,俗稱榜眼。門口的那對石鼓冰涼如水,趴在上面往府邸裡瞧去,能看見正廳的古拙穩重。書桌案幾還是當年的舊模樣,頓時讓榜眼府書香門第的氣質彰顯無遺。轉過宅子,能看見後面的小花園小巧玲瓏,在一大片荷花塘前的那個賞花觀月亭無須推窗便可賞景,無須憑爛欄自有天地,真是風景絕佳處。園子不大,但是可以遙想,當初的主人在這樣的環境中對月邀影,讀天下文章,不亦是人生的極大樂事?!

位於山塘街明月寺旁的虹飲山房原為清初文人徐士元的居所,據說乾隆下江南每游木瀆,必先在此棄舟登岸、入園游歷,因此成為天子下江南的民間行宮。在這個行宮裡,以“春暉樓“最為大氣恢弘,一座高大寬敞的二層古戲台儼然立於中庭,兩側建以長廊,是皇帝和大臣們品茗觀戲的最佳場所。園主徐士元非常孝敬父母,為討二老歡心才搭了這個台子,每逢春秋佳日,必請戲班來為父母助興,而名字也取自“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詩句,含意雋永。在春暉樓的東西兩側,分別為西園“秀野園”和東園“小隱園”。兩個園子各有洞天。轉過長廊後的小小月亮門,眼前豁然開朗,西園以水為中心,九曲回廊環繞其周,一片園林中或亭或樓或閣或廊,雅致的私家花園躍然眼中;東園是主人的生活起居處,幽靜典雅,擺了幾張石桌石椅,可供主客觀景談心。

在木瀆古鎮內最大的園林應該算是嚴家花園了。而嚴家花園最具特色的應該是它的後院花園。這裡依季節主題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小園,並分別植以不同的花木:春園玉蘭亭立、楊柳輕逸;夏園碧水青天、荷風四面;秋園丹桂夾道、秋菊爭艷;冬園小橋流水、梅香浮動;各小園中又有長廊連貫相通,讓人漫步其間,處一季而通曉四季,透過各個窗戶也能賞四時之美景,一日看盡春夏秋冬季。園內亭台樓閣錯落其間,假山池沼相互映襯,讓人無論駐足何處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

流連在木瀆古鎮上,你會看到古老的石橋被綠藤植物環繞點綴,遠遠看去若一座植物搭成的小橋;看到青石路的盡頭,有個市場小集,鄉野人家在兜售自己產的水果蔬菜;看到古老的院落裡有孩童在依呀嬉鬧……讓我忽然就想起幾句古詩——“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悠閑、恬靜的鄉村田園生活在古鎮上亙沿承續,能感覺到隔著那樣喧鬧的一條馬路,其實阻隔開的是生活的本質。

上午游覽過木瀆古鎮,匆匆趕回城裡,因為下午我們還要去另外一處帶著太多美麗遐想的地方——寒山寺。

很少有這樣一個地方,完全是依靠一首傳世的古詩成就了它的盛名。而寒山寺卻憑借張繼的《楓橋夜泊》詩以寺傳,寺以詩名,蜚聲海內外。站在楓橋橋頭,抬眼就能看見碧瓦黃牆的寒山寺座落在綠樹叢中,院內青松翠柏,曲徑通幽,香煙繚繞,黃色的照壁上書寫著“寒山寺”三個大字。千百年的滄桑在這裡忽然看不見歲月的痕跡了。一切如昨。

進了寒山寺,看到大雄寶殿、廡殿(偏殿)、藏經樓、碑廊歷久彌新,在鼎盛的香火中繼續著不老的傳說。而那座聞名天下的鐘樓,裡面傳出的鐘聲曾經讓一個客居異鄉的旅人留下傳世的不朽之作。每年的新年,這裡的108聲鐘聲也總是讓人洗去罪惡,迎接嶄新的開始。一切似乎都沒有改變,因為至少這座古剎還依然維持著千年的傳統,一樣的鐘樓,一樣的飛檐,還有一樣的肅穆,如張繼所看到的。可是一切好像也已經改變:因為彼時沒有這如織的人流,沒有這成群善男信女如此旺盛的煙火,總能聽聞除夕時分在寒山寺那並不很長的青色台階上,會排起望不到邊的長龍,期盼著親手撞響的新年鐘聲能夠帶來一年的如意。

也許最美麗的遐想是留在古詩意境裡的,最美麗的意境是留在人們想像中的,孤寂也罷,繁華也好。站在楓橋邊,看當年的運河被暮色襯托出一絲凄冷,耳邊依然是那不知疲倦的寒山寺鐘聲,一敲就是千年。眼前的運河依然有當日“共禹論功不較多”的風采,波浪蕩滌著這裡逝如煙雲般的前塵往事,蕭蕭落木帶來一如往昔的楓落吳江冷。耳邊卻再次響起鐘聲。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精選遊記: 蘇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