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個房地產項目去了揚州下屬的縣級市——江都。 江都,最早看到這個地名應該是跟隋煬帝有關,京杭運河邗溝段似乎就是在這裡。為了突出樓盤的文化的底蘊,總監讓我好好尋找當地的歷史名勝。 聽當地人講江都的“龍川”文化,講“仙女廟”,卻始終感覺不到它的古老,它已經變得跟中國任何一個飛速發展的小城鎮一樣,滿是毫無個性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看不到一絲歷史的厚重了。 在翻閱地圖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名為“邵伯”的鎮子,發現江都周邊的很多地名非常有意思——“真武”、“昭關”、“邵伯”……從這些名字,可以看出年代的久遠。上網查了一下,得知邵伯又名“甘棠”,想起了《詩經》中“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公所苃”的句子,莫非,這個小鎮還與三千年的周文化有關? 從江都到邵伯有一班10路公交車,在終點站下來,看到的是一排仿明清建築的沿街商鋪,據說是為了開發旅游,舉辦“邵伯龍蝦節”興建的“美食一條街”,因為是早上,也不是吃龍蝦的季節,顯得門庭冷落。實話說,這些建築是皖南民居的風格,似乎不應該出現在這裡。 在當地人的指引下,我們找到了古鎮的老街,一踏上老街的青石板路,仿佛來到了另一個世界,時光倒流一般。老街的路蜿蜒出去很長,看不到頭,一色的青石板路,細細的紋理訴說著歲月的滄桑,不協調的是,石板路的兩年被澆築了混凝土。適逢小雨,石板路上並不積水,相反,水泥路的排水狀況也很糟糕,不禁讓人懷疑現代科技是否真的全部是造服於百姓的。 沿著青石板路一直走,走過許多人家的門口,感慨現在很多地方的所謂的古鎮早已被過度開發的不成樣子,而這裡依然幾十年如一日地寥落,有些家境好的人家,拆了老屋,起了新宅,兩層的小樓貼著瓷磚,讓人看了卻怎麼也欣喜不起來,倒是那些古老的建築,依稀可辨的木刻磚雕讓人流連。 很唐突地走進了一家院落,是因為尋找傳說中的“甘棠樹”,問了很多當地人,一來聽不太懂他們的話,二來,似乎很多人並不知道“甘棠樹”,尋找起來實在是費了不少周折,後來一位八十多歲的老者指引我去了那家院子,院子裡住著一對老夫婦,得知我尋找甘棠樹,指著院中的一棵大樹說:這就是了。相傳,東晉謝安曾在當地施德政,百姓認為他的功績不亞於當年的“召公”,因些種下這棵樹,取名“甘棠”,以示紀念。這棵樹學名“君遷子”,樹齡七百余年,竟是全國少有的稀世名木。 幸運的是,我們遇到的這對老夫婦,竟是邵伯文物保護的顧問,老人告訴我,老街的青石板路並不尋常,它全長三裡許,是康熙年間由鎮民集資,鄉紳解囊,鋪設條石路面,路下磚砌排水溝渠連接河道,晴不揚塵,雨不積水,平整光滑,十分壯觀,是目前蘇北地區僅存的條石古街,只是八十年代,鎮政府不聽顧問們的勸阻,執意擴建老街,使得文物再也無法恢復古貌。 老人所住的院落,竟是清代邵伯巡檢司衙門的舊址,只是歲月變換,又沒有保護措施,除了一座正廳和幾個基座外,早已沒有了當年的模樣。在院子的草叢裡,躺著一塊石碑,雕功異常精美,老人說,那是附近挖河塘的時候民夫們挖出來的。清代的時候,邵伯有很多香火鼎盛的寺院,這塊碑,就是“寶公寺”碑。在邵伯鎮中學的校園裡,有一棵樹齡一千多年的銀杏樹,那所中學曾是“來鶴寺”遺址。只是現在走在鎮上,早以看不出昔日的風景,我的心中不禁生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感慨。 經老人指點,我們找到了“大馬頭”牌樓,據說它是運河沿線保留最完整的商埠,曾經是京杭運河與鹽邵河的貨運中轉地,雖然早已沒有了當年的繁華,我們卻依舊能想像的出曾經的輝煌。 走出老街,已是中午,當地人說,老街的不遠處就是邵伯湖風景區,和新開發的很多風景區一樣,湖邊上毫無特色的度假木屋讓我們看了直搖頭,心想,倒不如好好花些心思和金錢保護一下老街啊。

(寥落的老街)

(古老的商埠)

(稀世名木“甘棠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