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飛游記】大夢江南(3)

作者: 鸞飛鳳舞

導讀大夢江南(1):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7319大夢江南(2):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8650 (花港觀魚) 八、花港觀魚 未入花港,先見游魚,就那麼一片片的在你足邊的清水裡嬉戲。見人來了,非但不躲,反而更湊近來,想是多少年來人們的喂養已成慣例,讓這些魚兒見到了人就像見到了口糧,唯恐落後。 花港觀魚不 ...

大夢江南(1):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7319大夢江南(2):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8650



(花港觀魚)

八、花港觀魚

未入花港,先見游魚,就那麼一片片的在你足邊的清水裡嬉戲。見人來了,非但不躲,反而更湊近來,想是多少年來人們的喂養已成慣例,讓這些魚兒見到了人就像見到了口糧,唯恐落後。

花港觀魚不僅有魚趣,還有花,還有港,還有人。花港位於西湖的西南角,蘇堤的最南端,你只管沿著蘇堤走去,當看到游船碼頭的時候,花港便到了。

杭州花事,四季皆有。夏日觀荷,秋日聞桂,冬日賞梅,這春天的繁花則尤以花港為勝。我此來雖非春日,但既叫了花港,自然是少不了花的。且看九曲橋畔,繁花似錦,而那橋上的人們卻都一門心思在觀魚——帶著笑意,看著游魚,一面跟魚兒說話,一面抬著手向水中擲著面包或餅干屑。

人皆道花港觀魚魚為勝景,豈不知觀魚者人也,少了人,這魚兒該有多寂寞呢!

花港觀魚內放養了許多孔雀,和人們一起在路上走來走去,真真算是“人來鳥不驚”了。跟著孔雀們走到一園中之園,忽想起,這便是大名鼎鼎的“西湖四莊”之一的蔣莊了。

蔣莊本是一蔣姓富商買來侍奉母親的,建國後由這位富商的老師、著名的國學大師馬一浮老先生居住。57年4月總理曾來這裡拜訪他。五十年代初陳毅來時,馬老先生正在午睡,陳老總便一直在門外冒雨相候,留下一段佳話。

蔣莊不大,園之四面,唯有其北立有粉牆,植竹相隔。其余三面皆不設圍牆,南枕小南湖,東橋連蘇堤,西側更妙,起一座小樓,似斷似連,透漏不盡。中國園林向來是“躲進小園成一統”,築起高牆將外界隔絕開來。蘇州滄浪亭,因借了園外流水而獨樹一幟,獲得開放式庭院的贊譽,但在我看來,在與外界融為一體這一點上,卻比蔣莊又遜色三分。蔣莊雖小,竟是更為大氣的所在。

出門時聽有導游講起,進門右手邊這種杭州路邊少見的樹木,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送來的加利福尼亞紅杉樹,總理和尼克松在這樹下合過影。

尼克松是個比較點背的總統,因水門事件遭到彈劾而被迫辭職,但他對於打開中美友好往來之門的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尼克松來杭州時住在劉莊,據說他和夫人都非常喜歡在杭州的這幾天。關於中美友誼大門的開啟,花港觀魚有它自己的記憶。

《毛澤東•尼克松在1972》一書中曾提到這樣一個小故事:在杭州,中美聯合公報敲定之後,雙方的人員都松了一口氣,總理陪尼克松和基辛格等人來“花港觀魚”游玩。中方有兩個女工作人員要趕到總理身邊去,在九曲橋上急步小跑,穿過人群。當她倆奔過基辛格身邊時,正賞心悅目的基辛格開起玩笑來:“喲!那麼多漂亮的中國女子在追我,哈哈……”豈料其中一個姑娘毫不客氣,開著玩笑回敬道:“博士,你別看花了眼,那要掉下湖去喂魚的!”

三十多年過去了,那時看花喂魚的人們都已老去,連這花港裡的游魚都已換了新的一代,唯有這棵紅杉樹還在西湖邊,靜靜的佇立。



(三潭印月)

九、三潭印月

提起三潭印月,又不能不說蘇東坡。當年他疏浚西湖之後,在湖中水最深處立了三座小石塔,用以標記水位,稱為“三潭”。每逢中秋佳節,人們在石塔內放置燭火,塔外封以彩紙,燭光與月光、水光、天光交相輝映,終成西湖十景之“三潭印月”。

現在三潭所在的位置已不是當年蘇東坡所立之處,但卻是西湖水最深的地方,在小瀛洲西南方的水面上。

湖中三島,小瀛洲最大,它的特色就在於湖中有湖——小瀛洲本是湖中一島,但島上還有湖,湖中還有島,整個島呈田字形,橋與水相互交錯,荷與亭彼此映襯,園林之中堪稱一絕。最讓人可心的是島上數座小亭的名字——開網亭、亭亭亭、我心相印亭,個個不俗,令人神往。又加上72年尼克松訪華時曾來小瀛洲,總理陪同,留下許多照片,讓我真恨不得拿著那照片上島一一對照,以尋覓當年總理的足跡。

出花港觀魚,迎面便是游船碼頭,登船起錨,賞片刻湖上風光,先到湖心島,再換船便到小瀛洲。

湖心島是三島中最小的一個,繞行一周用不了三分鐘,只有一坊、一閣、一座碑而已。但也因為小,得了個“太虛一點”的美名,竟受到許多人的寵愛。皓雪飄落的冬日,倘有誰專程趕來湖心島上,又在這裡碰到另外一人,即便是陌生人,也必定是要相視而笑,攜手浮一大白的了。

島上那碑,上鐫“二蟲”兩字,若是到過泰山的人,自會會心一笑,與泰山山道上那“二蟲”之刻一樣,此乃是“風月無邊”之意也。

湖心島停留片刻,重又登船上小瀛洲,但讓我大跌眼鏡的是,整個小瀛洲都在施工,不但將“田”字中心的“十”字亭橋全部封閉起來,就連田中之水也全都抽干放走,水裡的魚蝦鱉蟹概莫能免,那些蓮葉也因沒了滋潤,干巴巴的粘在湖底的土地上,讓人看著直心疼。

我幾度愈衝破阻攔奔上島心,都以失敗而告終,而且說實話,當近百名建築工人擠擠挨挨的站在你周圍勞作時,當鐵錘砸在石頭上的丁丁當當聲不絕於耳時,恐怕是任誰也無心賞景了。

繞島走了一圈,看到許多快要成熟的大柚子和小橘子掛在樹梢,很是驚訝。路遇一庭院,院牆上開漏窗數座,飾以松梅等圖。我和老穎突發奇想,一人站在窗邊,一人在牆外拍照,將這漏窗當了畫框,竟生出“人在畫中游,人化畫中景”的效果。

臨近五點,我和老穎在小瀛洲西畔回岳廟的游船碼頭等最後一班船。正夕陽西下時,一輪絢爛卻柔和的紅日懸於西山之上,周圍的色彩都暗淡下來,唯有湖水輝映著落日余暉,連同天幕一起,由白日裡的湛藍、深碧變成了橘紅色。夕陽的倒影如同一條飄在湖面上的金色緞帶,柔柔的在水中蕩漾。一艘手劃船緩緩地從這金色緞帶上劃過,讓這緞帶裂開了,融散了。船行過去,緞帶重又綿延在一起,粼粼不斷。

忽想起清照那首《永遇樂》:“落日熔金,暮雲合璧,人在何處?”念著,念著,竟真不知人在何處,我在何處了。



(三潭印月)

十、雷峰夕照

第一次被這樣美麗而寧靜的日落所震撼,忽想起西湖十景中以日落而聞名的雷峰夕照,立刻決定換一個碼頭,回花港觀魚,因為那裡離雷峰塔最近。

從早晨上斷橋看到雷峰塔第一眼起,這個位於西湖南畔的寶塔始終在我們游湖的視線範圍內,每當我們辨不清方向時,找到雷峰塔,就找到了南方。我們沿著蘇堤一路向南,便離這塔越來越近了。此刻我們著急著趕在日落之前爬上塔頂看夕陽,不顧一天的疲累,從蘇堤南頭沿湖向東一路小跑,美其名曰:鸞飛追日。

因白素貞而熟悉斷橋的人,也必定熟悉雷峰塔。但斷橋是個美好的開始,而雷峰塔卻是噩夢般的結束。所以當它終因年久失修等原因而倒掉的時候,大文豪魯迅先生也一而再、再而三的寫文拍手稱快。

實際上那個雷峰已經是像征意義上的雷峰,而非實實在在的這座塔。單就塔本身來說,它的文物價值和景觀價值實在遠勝於其他,所以在它倒掉幾十年後,杭州人終於決定重建雷峰塔。

西湖三塔中,雷峰塔的名氣應數最大,所以它的重建也引來眾多關注。然而出乎人們意料的是,雷峰塔下竟然真的有一座千年地宮!人們迫不及待的打開地宮,當然,並沒有傳說中的白娘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只裝滿珍貴文物的舍利函——如同一只百寶箱,出土了包括珍藏著釋迦佛祖頭發“佛螺髻發”的金塗塔在內的幾十件國寶,令舉國為之震驚。

我們常說,“勝造七級浮屠”。浮屠者,塔也。在佛教中,造塔是一項功德。雷峰塔的建造,原本就是為了供奉佛螺髻發、感謝佛祖恩德。因此,在重建雷峰塔時,明智的人們將原塔地宮完全保留,在其上再建新塔,使其終不失“塔”之真意。

但還是因為那傳說中的白娘子,許多多愁善感的人兒仍對這金碧輝煌的新塔耿耿於懷。尤其是新塔居然安裝了三套電梯——登山電梯、觀光電梯和塔內電梯,雖說是為了方便游客,但實在讓人覺得別扭,我所知道的許多朋友便因此而再不肯登上這塔。而此時,對於要趕時間看日落的我們來說,這些電梯真是幫了大忙!很快,我們就借助這現代化的手段來到了雷峰塔的最頂層。

其時夕陽剛剛碰上西山尖兒,整個西湖盡收眼底。但見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綠水之波瀾,天水之間的西山由遠及近、由淺漸深,一弧又一弧的描畫出一副潑墨山水,那唯一的亮點點綴其間,仿佛旅人,離家前再默默的看一眼這絕美的愛妻,戀戀難舍。這美人,便也因此而垂首黯然……但既是旅人,終究是要關門離去的。日落的速度遠比我想像的要快,一眨眼間就已掉進了山後面,只留了些許微光,少頃,微光也慢慢消退了。

暮色四合,山色漸濃,微風起,塔鈴兒叮咚。我佇立塔上,廓爾忘言。



(雷峰夕照)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