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群習慣水泥路與機動車卻欣賞不到日出日落的人渴望不必俯首能夠看見風中野草亂舞;不必仰首能在夜空中看見銀河與流星;我們的視線思維被鋼筋水泥人群糾纏得太久。盼望已久的出行要座6個多小時的火車才能到達中轉地寧波,然後與寧波的隊伍彙合後再乘汽車轉寧海(臨海)。我國明代南直隸江陰人,著名地理學家和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著作《徐霞客游記》中開篇即寫道:“癸醜三月晦,自寧海出西門,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過了19年後又重游故地“自寧海發騎,四十五裡,宿岔路口。”在我們從寧海直撲游記中的岔路口鎮途中停了一站,是一個現存明清時代的古驛站,現在已經是個農家小院了。腳下踩著的小路是用河岸邊常見的卵石鋪成的古驛道,石子排成有規律的圖案,兩旁夾道的屋院是用山上開采的大石壘成的,就地取材不僅簡便省力並且堅固的石頭能經受南方大雨的衝淋,而屋檐、挑腳、馬頭牆、門樓、牆格卻雕鑿著各不相同的蟲魚鳥獸和家言訓導,心裡不禁驚嘆著江浙人的聰明和精致。牆角的柴草垛和窗戶邊掛的大蒜、玉米棒使這農家小院散發濃濃的生活氣息。沉浸在院裡,仿佛古人牽著瘦馬,身後跟著挑書擔的書童從我身邊徐徐走來,而樓上先住下的同年熱情的與他打著招呼。是否古時驛站老板娘也像懷抱小孩的農屋女主人一樣羞澀的請我們隨意坐坐呢?街對過的老大娘在家門口支好了爐灶為我們烙好了一疊薄餅,散發誘人的面香,連驛站門口剛被牽來的老馬都唏煽著鼻子。鄰居家的孩子則用滿是疑惑的目光盯著我們這一群奇奇怪怪的人,連牆頭的草都要舉起機器照一照。而我,在撤退時沒忘給頑皮的他來個露出小肚皮的特寫。
中午在岔路口吃飯,竟是一次大聚餐。原來旅游局為宣傳霞客行388年請來了幾百人來搞紀念活動並鼓動對這一地區投資,開發。我們才不管別的,先填飽肚子要緊,原以為要吃干糧的,現在竟有美味的燒豆腐吃!只見這名副其實的百平米大廳裡,人頭濟濟,筷箸舞動,人聲鼎沸,淳厚的鄉親們端著厚厚的餅垛在人叢中傳送。茶足飯飽,稍做休整,我們開始了真正登山涉水的行程。
帶隊的童老師是寧海前童鎮人,前童古鎮有久遠的歷史,曾留下過唐代僧人鑒真往日本和北宋初年日本名僧墼然經過此地前往汴京(開封)的足跡,至今存有“此路通東京”路碑和福泉寺等古跡。而童老師的雙腳早已踏遍這裡的山水,並以68歲高齡領著我們這一群“娃娃”入山,做我們的向導。(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