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並沒打算在黃金周出游,因為想要在長假裡找一個人少點的去處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看到幾位同事興高采烈地談起各自的出游計劃,心裡不免癢癢,但是那些旅游熱點景區說什麼也不會去的。正巧一天在電視裡又看到關於土樓的介紹,便決定試著安排去那裡看看,本來知道土樓的人就不是很多,再加上交通不便最終能成行的想必就更少了。其實,早在四年前去廈門的時候就想順路去土樓,但是由於去往那裡的汽車班次一天只有兩班,還要轉好幾次車,交通十分不便只好放棄。去年去武夷山其實應該可以過去看看的,但時間上安排不過來也只好作罷。
地點選定後,就著手安排行程。從網上找的幾篇游記,多是從廈門、廣州出發,先玩下洋、田螺坑,再取道曲江到湖坑,全程多乘坐摩的,安全系數較低,參考價值不大。後來在網上找到了火車時刻表、漳平汽車站的時刻表,一邊參考地圖,一邊看《古鎮游》的介紹,功課是做得粗略了些,但每一個節點上都留了余地。畢竟工作後,沒那麼多時間做准備工作了,而最重要的是怎麼在有限的時間安全有效地游山玩水。由於前有家庭聚會,後有同學聚會,工作上的情況還要通過郵件關心著,因此決定10/2出發,10/5回到上海,其實,每天都在火車上,但一心想著去土樓也就不覺得累了。
道伴呢,只有一個,老爸是當仁不讓的首選,有了他,導游、保鏢、攝影、“錢包”可就一應俱全了,哈哈……還有一個編外的,書總得帶一本吧,正好前一陣買了些書,很多都還沒看,得在那一推裡挑一本兩百來頁,厚薄適中,又看起來不費勁的。最後選定王安憶的《富萍》。
10月2日星期天雨
一早就下起了綿綿細雨,不用打傘,感覺涼涼的,特別舒服。上了火車,著實嚇了一跳,車廂裡站滿了人,不禁想起上次去江西的經歷。我跟老爸一人只有一個包所以很快就安排坐定,暗自慶幸買到了坐票。而且父女倆對於旅行途中的物質方面一向要求不高,有空調,有座位,按時到達目的地就行,關鍵是游玩的內容。8:40分,伴著廣播中《兩只蝴蝶》,《老鼠愛大米》的歌聲,火車准時開動,或許一首歌只有在鐵路上播放過,才算是紅遍大江南北吧!
老同學發消息問長假裡有沒有活動,我說自己正在去永定的路上。其他人我不敢說,對於學建築的,不可能不知道永定土樓,嘿嘿,這家伙一定想去!果然,回消息說應該叫上他的。其實出發前身邊就有不少想一起去的朋友,但我都沒怎麼迎合,因為我知道這次的旅程並不會十分輕松。那裡比較偏僻,23小時的火車外加4個多小時的汽車,並不是人人都有這麼好的興致去那裡只為看土樓的,若不是真的了解裡面的故事和意義,懷著極大的興趣,旅途的勞頓勢必使游玩時的樂趣大打折扣。所以我只許諾多拍些照片回來,與大家分享。
過了杭州,原本車廂裡站著的人都有著落了,到底是後花園,這幾天,杭州的景區一定是人滿為患了。喜歡坐火車是因為在火車上能碰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我不大喜歡同生人打交道,所以會安靜的在旁邊觀察這些旅客,其實這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情。在火車上要起個頭聊天是件特容易的事,一個眼神,一個小動作,一聲招呼就能聊上很久,到了中午老爸就和對面的小青年聊開了,我就一邊看書一邊有一句沒一句地聽聽。
期間發生了一個意外,把一車的人都嚇到了。只聽到火車發出極其刺耳而又冗長的巨響,咯噔了兩下就停下了,很多人都往我這邊窗張望,我也就跟著回了頭,對面的軌道上竟躺著個女青年,一動不動,腳一定是骨折了,呈別扭的x,看樣子是在過鐵道時被火車撞拋出去的,鞋和自行車都散落在遠處。車廂裡一陣陣哀嘆,生命就是這般的脆弱而無法預知,好好珍惜所擁有的一切吧!車很快又開動了。
傍晚到了上饒車廂裡就剩一半人了,四年前這個車站的烤野山雞腿讓我垂涎至今,終於又能一飽口福了,畢竟美食在旅游過程中也是重要的一項啊。人一少,我就拿包當枕頭躺平睡覺了,心想著明兒個就到了……
10月3日 星期一 雨
火車上總是醒的比較早,6:10分就准備洗漱了。7:42我們吃完早飯不久,列車就准時停在了漳平站,車站不大卻十分干淨,剛裝修不久的樣子。出了車站,不管那些做摩的生意的吆喝,直接往停車場走。那張汽車時刻表上寫著從漳平到龍岩有直接接火車的班次,又事先打了電話詢問,知道班車就停在車站門口的停車場上。
果然,一輛全新金龍中巴很是醒目,16元/人,兩個多小時的車程算挺快的了,由此,我們徹底遠離了上海游客、上海話。不多久窗外就開始下雨,車裡放的vcd實在不合我的口味,任憑全車的怎麼大笑,我一路睡到龍岩汽車站。
9:45左右到達龍岩,下客的地方就有賣中轉車票的窗口,一打聽,9:40那班到土樓的剛開走,下一班10:50。買好車票(18元/人),就趁著等車的空隙把午飯給解決了,也不是講究車的時候,3元一碗湯米粉也不好多要求什麼。米粉上撒了一點棕色的油汁,一吃就想起那回在廈門,清早路邊灘上1.5元的鍋邊糊,味道香味絲毫不差。請教了點加之作原料和方法,還問他們討了些干蔥(怎麼看都像是曬干的紅皮大蒜)准備回來找找看。嘻嘻,心中一陣暗喜,想著不久在家一定就能用上這調料了。回到車站裡已經10:35,沒想到司機就等我們了,車裡滿滿當當的,還好是對號入座,提前一刻鐘發車,便宜我們了。一路上雨下下停停,到湖坑村的時候說前面出了交通事故正在處理,路面很窄,我們得等一會兒,這期間外面下起了傾盆大雨。15分鐘後就恢復了交通,1點左右就到達了土樓民俗村的入口。
一下車趕緊衝到最近的店鋪,那出雨傘,換上夾趾拖鞋,准備踏上土樓之旅。這是不停的有人上來兜生意,一會讓住他們的土樓,一會說住他們的標房可以把我們帶進去免一半門票。老爸好像有點意思,但我怎麼也不肯相信他們,也就沒去搭理。不過結合網友的游記,我們還是了解到了一些信息,民俗村裡主要有四個比較大,比較特別的土樓,土樓內可以住宿,門票40/人,學生半價。
另一個最大的最有名的承啟樓,就是出過郵票的那個,還要往山上去好一段路程,看來只能坐摩的了。一個人說5元送我們過去,我和老爸兩人就上了一輛車。此時,雨已變成中雨,但加上摩托車的速度,雨傘就不怎麼管用了,膝蓋、手臂上全濕了,幸虧沒幾分鐘就到了。
雖然在山上,卻有一大片平地,遠遠地就能看到那個土黃色圓形建築物。走近了,才發現用巨大似乎無法形容承啟樓給我的第一印像,或許說壯觀更貼切一些,更能體現他給我的震撼。
下了車,那個司機問我們要20,怎麼想也不對呀,不想在討價還價上浪費時間,最後以10元成交。跨過樓門那道高高的門檻,是一個簡單的售票處,30元/人,學生半價。還真不便宜啊,好歹拿我那張剛過期的學生證混了張半票,這摩的的錢就有了。樓裡就兩撥港台游客在參觀,偶爾會碰到或是聽到他們,知道彼此的存在,卻不會影響各自的參觀。那個司機也跟著我們,時不時地坐一下導游,一個十多歲小女孩上來問要不要在土樓住宿,我們說看看再說,她就一直跟著。由於游客不多,她也就自然地當起了導游。底樓是廚房,二樓的密封房間用來存放糧食,三樓、四樓則是臥房。先順著木梯到四樓,從高處看土樓的內部,是按照八卦圖設計的內圈,在中心有兩口井分別是陰井和陽井,供給全樓的日常用水。說是男性只能喝陽井的水,女孩子只能用陰井的水;又說喝陰井的水長得漂亮,陽井的水英俊,反正有挺多說法。這些年陰井的水有些犯混,大家就不怎麼用了。
在4樓的走廊走了一大圈,時不時聞到怪味道,一下雨就真的有點惡心了。一問才知道,這裡沒有衛生設備,3、4樓的下去一次也不容易,所以就在走廊的一邊放個桶什麼的,一天倒一次,過去這也就是田裡最好的肥料了。由於土樓內部有相當一部分是木頭結構的,一下雨,就變成深棕色,看起來有幾分陰森靜穆。想來想去就不怎麼願意住這個樓了,一會兒再去另幾個看看,應該有好一點的,其實我挺想在土樓裡住上一晚的,機會難得啊!看著這整整4大圈的房間,想必當初那些剛過門新娘一定會迷路的吧。說是最多時候,這裡住了400多人,想想就知道有多熱鬧,多好玩了。
2樓的房間都是全封閉的,如果裡面放滿糧食的話,關閉樓門不出去,大半年也不會餓肚子。底樓的廚房裡的灶台早就已經不用了,現在更多的是作為飯廳使用。內圈有一部分是原來教女孩子讀書的私塾,男孩子的在樓外面的小山上,一直覺得福建這裡的人比較重視教育,從泉州到廈門,再到這麼偏僻的山村,都把對孩子的教育看的很重。內圈的中心有一個祠堂是平日裡操辦紅白喜事的場所。穿過北門,緊接著是樓主的兄弟建的另一個方形的土樓——世澤樓,在銜接的地方就形成了一個方圓一線天的景觀,特別上鏡……再後面是五雲樓,內部毀於一場大火而廢棄了,只有一個年邁的單身漢看守,我們轉身的時候讓我們捐助點善款以維持日常的修繕,這個總不好意思拒絕吧!
既然不打算在這裡住,看了三刻鐘也差不多了,就讓原來的司機載我們回去,雨已小了很多。在民俗村門口買票又用那張過期的學生證混了個半價,不過沒有票子的,大家就心照不宣了。門口居然還有用電平車送游客的服務,真是敗筆啊!其實走進去就十來分鐘的事情,沒幾步有一個巨大的水車,一天的大雨河水又紅又混。因為是一個景區,裡面的道路明顯經過規劃,鵝卵石、水門汀、草坪、荷花池、居然還有水稻田,和整個景區結合的不錯哩!
第一個土樓就是經常上鏡最漂亮的——振成樓,由於建造於民國初期,建材中已采用了一部分青磚,即便下雨也不會黑乎乎的。內圈只有簡單的一圈更為西式的2層建築,二樓采用了西洋式的鐵質陽台,簡潔到不突兀,正中為二層樓高的立柱戲台,完全是西方的設計。戲台背後的那間算是祠堂,要是家裡有人做錯什麼事情必定要到那裡罰跪思過。
那裡遇到一個老婆婆問我們想不想住土樓,一聽我們有興趣就帶我們去四樓看房間。那個房間有電視機,但只有一張床,加床的話就睡竹榻,這顯然不行。於是她跑出去叫了個小姑娘說他們家也有房間可以住,有兩張床的大房間。那房間裡總共就5樣家具,2個大床、兩把藤制的靠背椅和一個簡單的竹制茶幾,除了電燈,再也沒有其它的電器時代的產物了。不錯,我和老爸今晚就住這兒了,50元/晚實在不好意思還價了,到了土樓不住一晚實在可惜,畢竟這樣的機會一輩子也就這麼一次了。房間是由原來的兩間打通做成的,兩面共四扇窗,由於房間是坐北朝南的,一出門就能看進出大門的情況。有了安身之地就篤定多了,放下書包,輕裝上陣決定把那幾個重要的土樓都看一邊。
其實小河對面就是一幢方形的土樓,由於大雨,河水已經和通往對岸的石板橋差不多高了,想想還是下次吧。往前就是一棵碩大的榕樹,造型十分好看。不過比起鼓浪嶼上,那些一樹成林大榕樹,就有些秀氣了。腳下的路在漸漸變窄,除了路口的指示牌,人工規劃的印記已不很明顯了。沿著一條小路向左眼石階而上,繞過幾個小屋便是奎聚樓,外圍呈方形,內部是層層加高的三徑結構,像征著從大門進來步步高升的寓意。
在返回到大路向前幾步就有向下的“之”字形台階,連接著一個一人多寬的小巷,跨過左側的一個門檻,再往下走就問到一股摯熱的甜味,一看原來是一個烘制柿餅的小作坊,剛好有一批新出爐的,暗桔紅色的柿子明顯比新鮮的癟了不少,可是離“餅”還是有那麼點距離的。4元/斤並不貴,平日我就喜歡吃柿餅的,不過是外面裹了白色糖粉的那種,現在顏色不對,就少買幾個嘗嘗先。第一口還不錯,後面就覺得甜過頭了,或許是還熱的關系吃上去就多了份膩味。
作坊旁邊是三兄弟的福裕樓,正面共有三個樓門,當初從左到右分別是老大、老三、老二家。由於兄弟間關系很好,都想把中間的讓出來,商量到最後才決定這樣分配。因是給三大家人住,設計師既考慮了獨立性又兼顧了共通性,外面看起來層次感特別好。裡面細部的裝飾尤為考究,一些雕刻十分有特色。樓外就是一條大河,對岸有一個直徑只有23米的如升樓,只有簡簡單單的一圈,中間就是公用的天井。其實站在如升樓的高處看福裕樓特別美,下雨的關系,屋頂上透著陣陣水汽,傍晚時分靜靜的,仿佛夢境中的小城。
看完這幾個主要的土樓已近6點,雨似乎小了不少,回去的路上游客的身影已很難尋覓,回到振成樓小姑娘的父親就問晚飯想吃什麼。想兩個人也吃不出什麼名堂就隨便點了點,正好進門時看到他們在包類似水晶肉湯圓的東東,他們也解釋不清除那個皮是用什麼粉做的,就要求煮幾個試試。他們的土雞很不錯,由於都是放養的,肉質鮮嫩,想起來了白天在樓活動最多的,除了游客、居民外,就是放養的雞、鴨、鵝了。剛吃完不想洗澡上樓睡覺,就合同住土樓的人聊天,後來加入一位老先生看著面熟,一問原來就是一直在電視裡當土樓到有的林日耕先生,而我們住的阿耕飯店就是他開的,天意啊!於是我和爸爸就把對土樓的疑問一股腦兒的說了出來,而林先生看我們問得這麼仔細,也就特別願意聊。原來外圍的土牆有1.3米後,每建造一層至少就要停工半年,等全部干了再造上一層,所以這座樓前後用了5年時間也就不足為奇了。後來還說了些土樓人家的故事。想想也是,一個樓裡都是一個家族的人,大家族總有那麼些復雜的故事。聊完散場差不多8:40,洗漱完上樓9:20左右,沒有電視倒也好,索性回到過去簡單的生活,躺下不一會兒就睡著了……
10月4日星期二陰轉雨
清晨被屋檐下傳來的鳥鳴叫醒,一道柔和的亮光透過紗窗照到我的床上,或許是山間清新的空氣驅趕了平日裡一貫的慵懶,在床上一分鐘也沒多待,就起身准備到底樓梳洗。拉開房門,伴著木門特有的“咯吱”聲,展現在面前的是一個靜靜的土樓,時間仿佛被凝固了一般。做一個深呼吸,真是太美妙了……
洗漱完,我們並不急著吃早飯,拿起照相機想去看看村裡的其他地方。昨天還濕漉漉的路面已經干透了,路上看不到游客的蹤影,偶爾會有挑著擔子的居民從身邊走過。昨天與橋板一樣高的河水已退落了五六十釐米,走近景陽樓裡面是在平常不過的畫面:散養的家禽肆無忌彈得在院子裡晃悠,幾個老婆婆拿著小刀坐在小凳上削柿子皮,稍年輕的婦女在水鬥前洗衣、洗飯……
昨天還孤零零的大榕樹此刻熱鬧了許多,三兩個壯漢蹲在最左側的樹蔭下閑聊;一位花白頭發、清瘦清瘦的老嫗拿著拐杖坐在樹下的石板墩上;另一側則是一群小朋友在聚精會神得打彈子,忍不住就把這場景拍了下來。相信每一個村口都會有這樣一棵大樹,伴隨孩子們度過歡樂的童年時光,是居民平時聊天休息的場所,也是老人消磨時光打發時間的處所,更是那些外出打工、求學青年回家時的燈塔。這不僅僅是一棵大樹,而是很多人心中家的代名詞。
回到振成樓,吃過早飯就准備上樓拿包出發了,跑道樓梯口竟有一位穿著工作服的人不讓上樓,說長假期間為保護土樓要控制客流。還好叫來房東證明我們就住樓上,慶幸選擇住在土樓,要不大老遠跑來就在底樓走一圈,豈不怨死。跑到樓上向下張望,天那,院子裡裡外外都處都是游客,吵吵鬧鬧的,破壞了整個土樓的氣質。還好我們就要走了,不必在人群裡穿梭,不必在拍照的時候左等右等。
跟房東一家話別時,仿佛是老鄰居一般親切,不知今後是否還會見面,但是彼此已經是有一面之緣的朋友,帶著他們的祝福,我們跟這個美麗的土樓道別。望著源源不斷走近景區的游客,我們越走越輕松,尤其是我,樂到不行,因為我所擁有的土樓記憶是一個靜謐而甜美的畫面。
汽車再次駛入龍岩汽車站時差不多13:30,午飯後坐上15:15回漳平的汽車,一點點向上海靠近。有趣的事,剛坐上車老天就開始翻臉,突如其來的暴雨把路人弄得東跑西躥的,很是狼狽。一路上暴雨一陣接一陣,到了漳平又不下了。在火車站附近吃的晚飯,還多買了些炒米粉帶到火車上,准備餓的時候吃。
18:40我們坐上k198次火車,收獲滿滿地返回上海。記不清什麼時候車外又開始下雨了……
10月5日星期三雨
17:15才能到上海,火車上的時間到並不無聊,聊天、看書、看窗外的風景,腦子裡想著土樓的美,一小時一小時到過得挺快。到嘉善的時候,剛巧翻過《富萍》的最後一頁,意識到自己經歷了一個多麼完美的旅程啊!老天似乎也感受到我那滿溢出來的快樂,不再哭泣,不忍心用冰涼的雨水掃我的興。一路呼吸著濕潤的空氣,結束了我的長假土樓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