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一堂攝影講座,看了一些古鎮的照片,了解了一些攝影的皮毛技巧,於是就忙不迭的想要把理論應用到實踐中去。上個周末便興衝衝地去了位於上海金山西北部的楓涇古鎮采風,滿載而歸。覺得那裡是一處具有一定可游價值的地方,我一路行程詳細記錄,和背包族分享。行程安排:楓涇古鎮,是個值得細細品味的地方。建議安排2天,至少住一晚,因為清晨和黃昏的時候才是最迷人的,若是攝影愛好者,那麼這段時刻是最佳創作時間段。交通方式:我是在錦江樂園附近西南汽車站坐上梅楓線,全高速,直達,45分鐘,票價11元。路上順利得不可思議,我的情緒還沒有完全鋪墊好,楓涇便到了。梅楓線30分鐘一班,頭班車7:15(往往較擠)建議旅游最佳班次:8:45,9:15 另,西南汽車站有另一專線至楓涇,票價8元,半高速,1個半小時,但班次多,15分鐘一班。其他交通方式:也可在蓮花路地鐵南廣場(南方商城)上車,但可能無座位。也可考慮火車,時刻表如下火車時刻表(2004年4月18號起實行)上海————楓涇楓涇————上海班次上海站梅隴站松江站楓涇站班次楓涇站松江站梅隴站上海站5081次8:27/9:309:53市郊8047:398:078:45/市郊803/9:4010:0910:385082次14:1914:37/15:38市郊805/15:5016:4217:06市郊80218:2518:4919:32/市郊801/20:2120:5721:365080次18:5519:27/20:18注:(1)5081/5082 次車為無錫至寧波的列車;5080次車為杭州至上海的列車。----(2) 市郊801/802、803/804、805次車均為梅隴至嘉善的列車;楓涇采風一日游楓涇是上海的郊區,但比起蘇浙一代的古鎮,這裡城市化發展水平不低。下得車來,過了寫有“楓涇”的牌坊,便是新城區了。一路都有旅游指示,會引領你進古鎮,不用坐人力車。沿著田園路直走,可感受郊縣小鎮獨有的祥和氛圍。有街頭綠地,有小商業。道路整潔,沿路有花缽點綴,也有古色燈籠氣氛渲染,感覺小鎮道路的綠量還是相當大的。對於我來說,只要有超市、有珍珠奶茶,就能夠輕易得到滿足。步行不久,即來到古鎮入口的唔呶喔哩門。便見兩側分寫四行打油詩:“正月螺螄二月蜆,桃花三月甲魚肥,出洞黃鱔四月底五月拉司吃不厭暴子彎轉六月紅七夕要吃肆腮鱸八鰻九蟹十膀皮十一十二吃鯽魚”看來現今該是吃蟹的時候了~走進門去是一長排連綿幾百米的黑色廊棚,這裡名曰生產街,是當年生產貿易一條街。瓦是黑色,柱是黑色,牆也是黑色,只有水是綠的,只有廊檐下懸掛的燈籠是紅色的。廊外河裡的懶散的停靠著捕魚的木船,透過船上捆扎的竹竿,我還能夠想像幾百年前水邊交易繁榮,舟帆穿梭的景像。而現今,廊棚下的人家開店買肉粽,有的擺出了木桌,悠閑地小酌。這裡不是所有臨街皆為店,也無喧囂拉客叫賣聲,因此少了許多世俗的商業味。古鎮很小,我決定不看地圖,隨性而走。我是來采風的,拿著相機,不停地尋找我需要的構圖元素。一排燈籠一個滅點,一座古橋,一片屋檐,一組木窗,一個海棠糕老人,一扇木門,一柄門把,一組剪影……我正在努力嘗試擺脫普通人的視角去拍攝。一邊拍攝,一邊融入古鎮。這裡的人很隨和,幾乎每家小店門口都會放一把凳子,走累了,歇一會,小店老板會和你聊天。當聊起鎮內的旅游開發,老板說,開發是好事,不過店小,開著玩玩,不指望賺大錢,當我問為何不是每家都開店,店主說這裡大部分居民還是以住為主,如果每家都經商開鋪,那大家都沒得賺了。可見這裡的居民心態是如此的平和,他們隨遇而安,遠沒有西塘人那麼怨氣衝天,開店的老板因為分配不均,幾乎無一不在在抱怨旅游利潤被政府和旅游公司占有雲雲。走在廊下,有一處小店賣臭豆腐,1元5塊。買一盒臭豆腐,便可坐在水邊小桌,聽一曲對岸戲台的小曲,別有一番風味。注:東市河邊有個古戲台,每天10:00和下午1:30分有戲班唱戲,台下觀看者甚多。中飯是在和平街37號的萬福來吃的。這家店也是我隨便晃悠,偶爾進入,後來證明我的選擇沒錯。詞此店開店自光緒年間,祖上是做棉花生意的,後來做了餐飲。老板為人爽快,心胸大度,當得知我一人時,為我度身定做了一套單身套餐,15元標准,每個小菜都以小蝶裝,共計六菜一湯加可樂。這裡店面不大,價錢實惠,特色菜為蝦餅,值得推薦。據老板介紹,這道菜是傳統菜,做工繁雜,現在很少有飯店會經營了。大致步驟是將基尾蝦去殼取肉,在石缽裡搗碎,加蛋清,油炸而成,由於做工復雜,極吃時間,所以一天頂多五六盆。我有幸品嘗,的確全是蝦肉,同桌的一對夫婦也對此菜贊口不絕。這裡的另一個特色是張千包,裡面有干貝、開洋、香菇、竹筍。部分菜價:蝦餅18,油炸膀皮魚12,紅燒豬手5(小盆)18(大盆),螺絲6,小河蝦6,各類蔬菜6,張千包粉絲湯3。我吃完之後,由於話語投機,老板還送我兩包鹹菜,燒湯很鮮。繼續前行,北大街350號是李記明蹄坊,招牌上寫三代秘方,20元一只。在那裡,遇到 一隊單車族,專業型裝備,從莘莊一路騎來,大約花了3個多小時,呵呵,就這幾個小時,如此的勞師動眾,又是頭盔又是護膝,還有緊身運動衣和專業單車,有點誇張,上海人就喜歡擺這樣的噱頭。北大街是現存古鎮風貌保存最好的大街之一。據說245米長的街道兩邊有古代建築7350平方米。楓涇建築有一大特色,便是他的弄堂。宅院正門邊開設弄堂,串通各戶的正廳、廂房、廚房、天井,平時大門不開,進出靠弄堂,弄堂門一關,萬夫莫開。我走進一處牆上標有“姐妹弄”的弄堂,裡面又深又黑暗,仿佛荒廢許久無人居住,大著膽子往裡走,走到深處,真的就豁然開闊,是一處民居!聽到了狗叫,還是沒膽子進宅,不過單是那陰暗的弄堂,就足以令我體驗了一把。北大街端頭也有幾處小吃(小籠、海棠糕、發糕)和一座清風閣茶樓。 小籠,5元/10只海棠糕1元/只發糕(對面小店) ,10元/版提起楓涇,不得不說的是它的農民畫。這裡是金山農民畫的發源地。70年代初,當地生產大隊一批農民將一些民間印染、刺繡、木雕、灶壁畫等古老藝術巧妙地運用到繪畫中,來體現農村生活和勞動場景,農民畫就此產生。去楓涇之前,做了些功課,對農民畫有所耳聞,但沒放多大個心,因為在潛意識中,往往凡是加上“農民”二字的東西,就很難與藝術沾邊。 但當我果真站在古鎮的農民畫店,不由得我對其另眼相看。眼前一個案桌,女主人正在作畫,牆上,櫥窗裡擺滿著裝裱精良的農民畫。我走進,仔細端詳。農民畫色彩鄉氣,但鄉氣得極為獨特,似乎與今秋only的新款色彩不謀而和;農民畫極為平面化,把立體的東西轉化為平面,是版畫的慣用手法;農民畫表現的是農村生活場景,敘事的情節樸實單純,以上是我理解的農民畫的三個特色。這時,我不得不對楓涇人由衷的欽佩。對藝術的追求不分階級,不分文化程度,對藝術的感悟,人人都是平等的。我突然聯想起長今師傅說的,對味覺的體驗,人人都是平等的。因此只要用自己的視角和自己的表達方式,把對藝術的感受表達出來,就是一種成功。楓涇人,不因為自己是農民,就在藝術面前自慚形穢。相反,他們善於總結,綜合了民間的各類古老藝術,把自己對生活的態度和對藝術的理解付諸於紙上。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藝術的執著,在技術上的創新以及那份作畫時的自信,卻是現在很多藝術家所缺乏的了。這裡金山農民畫的價格根據畫框大小從30-200都有。每幅畫都很吃時間,因此性價比來說,價格並不貴。我的最後一站是農貿市場。很多人以為農貿市場有什麼好去的,出來旅游還要去那種又髒又亂的地方?我卻不這麼認為。我認為如果你是真正的驢友,如果你想要真正了解一個地方,當地農貿市場是一個絕佳切入點。在那裡,可以通過菜價了解到當地的消費水平,從而反映當地經濟水平;還可以了解當地的盛產,買些回去,絕對比旅游區賣得便宜而且貨真價實!如果你是一個對當地美食感興趣的旅游,那就更有必要對烹飪它的原材料有所了解;觀察一下身邊賣菜與賣菜的當地人,你會發現這裡才是反映是當地最原始的生活狀的地方,我每去一個地方,都會把它列入行程計劃。這次鮮艷的 收獲是大閘蟹和紅菱。蟹是楓涇自產的,青色,均3兩多,四雌一雄32元/斤。價格和上海差不多,不過肉質好,殼硬,黃多而且老板不確份量,我在市場門口校過稱,這一點又讓我對楓涇平添了一份好感。菱角也產自水鄉,菱是紅色的,水嫩嫩的,微甜,很清口,無澀味,1元/斤。

(入口)

(牆)

(呵呵)

(我的15元標准(醬油碟的一人套餐))

(弄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