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在這裡沉澱--蓮花山觀感之二 作者:影子飛翔 提交日期:2005-10-24 15:11 [cod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onload="imgLoad(this);" src="http://hot.tianyaclub.com/hot.js">
<script>[/code]

??提起蓮花山,這裡有兩段歷史。最直接的,就是蓮花城裡那一段對於清軍抗擊英軍的歷史,那一段琦善和義律在這裡議和的屈辱史。還有一段,就是那珠江口外的零丁洋裡,文天祥那“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的慨嘆。
??其實,我去蓮花山,也主要是想去看看珠江口外的零丁洋,去緬懷文天祥那種錚錚的硬骨頭,去感受他留下的那種天地之間的正氣。他那首《過零丁洋》“辛苦遭逢一起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當年的文天祥,背負亡國之恨,組織民兵抗元。他是希望為國家盡自己的一點點力量。大丈夫當為國家效力,即使明知對抗取勝無望,也要堅持到底,死也不做降敵的軟骨頭。他哀嘆“山河破碎”,感懷自己的“身世浮沉”,明知自己只有一死,也要“留取丹心照汗青”吧。所謂成者為王,敗者為寇。但是,文天祥卻以這一首詩,以這樣一種正氣,留下千古英名。今天,當我再次站在蓮花山上,看著這一段平靜的海面,看著太平盛世下的船來船往,我仍能感受到背負家仇國恨的文天祥,在零丁洋裡嘆零丁的那一種凄涼與悲苦。
??看看地圖,才知道蓮花山外的海面,是叫做獅子洋。也許,再到外面,才是伶仃洋吧。那又有什麼關系?文天祥的那一種凄苦之意,斷不會僅僅是飄浮在零丁洋上。他的這一片赤血丹心,不是照耀了幾百年麼?
??站在蓮花城門前,兩位高大的清兵蠟像正守衛著城門。步入城門,爬上城牆上的了望口,看到的是城外的海面上的一片祥和。我想,在幾百年前,水面應該就在城門之下吧。今日的人們,為了栽種,把海都填平了。想當年,當英軍的船隊開著大炮駛過來之時,我們的守衛兵們該是如何的英勇抵抗?沒有人想亡國,沒有人會願意把自己的家拱手於人。每一位熱血男兒,都會誓死守衛自己的家園。只是,中國,因為有了軟弱的皇帝,因為政府的軟弱,才會讓千年的中國背上了這一部屈辱史。就是這樣的割讓,讓我們的領土離開祖國多少年呀。也因為他們一時的軟弱,我們後代子孫們要花了多少的心血,才能重新奪回我們自己的領土?
??當年這一座蓮花城是見證。我想,在當年,它是不是也會如守衛這裡的士兵們一樣,心在淌血呢?
??步下牆頭,走進帳篷。有將軍帳,有娛樂帳,有夫妻帳。我看了簡介,是說八旗的軍士是帶著家屬一起從軍的,平時耕種,戰時就成了民兵。出則為兵,入則為民。這樣,可以減少政府的開支,又可以鞏固守衛的力量。夫妻帳裡兩個相依,小小的帳篷就是他們晚上休息,白天工作的地方。這對於夫妻來說,就是一個家。兩個人在一起,小小的帳篷就是一個溫暖的家了。在將軍帳中,將領們在商議戰事。在娛樂帳中,兩人在對弈。可見當年的蓮花城內,有著怎樣的一種氛圍。戰爭的年代,大敵當前,將士們是不是也如周瑜一樣有著“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豪情呢?
??我想,戰爭斷不會如此呢。每個人都不知道下一刻的命運。戰爭是殘酷的,需要付出生命的。當年的蓮花城裡,也會有著一種前途未蔔的擔憂吧。誰能知道國家的命運會如何?誰能知道自己的命運又將如何?只是,人活世上,不管如何,都要承擔守衛國家的責任吧。生死已置之度外,國恨家仇負在肩上,這也是一種無奈吧。
??看看如今的太平盛世,他們已無法享受了。如今的蓮花城裡,綠草如茵,碧樹參天,安祥寧靜,成了一塊休閑之地了。走在這裡,閉上眼睛,想想當年的金戈鐵馬,想想當年士兵們日夜操練,想想當年的大敵當前,士兵們磨拳擦掌。如今,這一切都成了歷史。這裡留下的,只是一段記憶而已。歷史早已成為過眼雲煙。走在這裡的行人,又有誰能真正感受到那種戰爭帶來的痛苦呢?又有幾個人能想得到,今天的日子,需要多少的中國人付出了生命呢?歷史是要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只是,我們好像早已忘記。
??走到城的西邊,有諸葛亮設計的八陣圖。只是,當年由人擺起來的陣,現在只是用磚頭來砌成,到如今就演變成了迷宮了。走進陣中,我只記得有什麼“繞死門,闖生門”之類的說法,但是,我對八陣實在是沒什麼研究。就真的只能像走迷宮一樣,多撞幾次壁,才能找到出口。若真是讓我去闖陣的話,我早死了不知多少次了。http://www2.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202909&PostID=3007028&idWriter=2343858&Key=39079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