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飛游記】大夢江南(4)

作者: 鸞飛鳳舞

導讀大夢江南(1):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7319大夢江南(2):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8650 大夢江南(3):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9241 十一、西湖秋月 在西湖賞中秋之月,是老穎和我共同的願望,可惜由於時間問題,我們趕到杭州時已是八月十六的早晨了。但常言道“十五的月亮十六圓” ...

大夢江南(1):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7319大夢江南(2):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8650

大夢江南(3):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9241

十一、西湖秋月

在西湖賞中秋之月,是老穎和我共同的願望,可惜由於時間問題,我們趕到杭州時已是八月十六的早晨了。但常言道“十五的月亮十六圓”,既在雷峰塔上看了日落,那便也在此看月亮升起吧!

和老穎暫且下塔,踱至不遠處的長椅休息,但由於蚊子實在太厲害,我們不得不轉移到展覽地宮的雷峰塔底層內。一面休息,一面跟朋友發短信彙報情況,打發時光。友人問:“有何感受?”我反問:“白素貞在雷峰塔下時,會有何感受?”此問原是有典故的,只不過這典故發問者知、被問者知,卻不足為外人道矣!

夜幕降臨,走出塔底,塔外已是燈火通明。塔身被彩燈勾勒出清晰的輪廓,夜色中熠熠生輝。塔下小廣場上竟是人聲鼎沸,雖已過了十五,來此望月的人卻絲毫不減。隨著人流登上塔頂,有微風,吹散了白日的悶熱,人們靠在東側的欄杆上,等待著月亮升起。

憑欄再望西湖,滿目燈火,盞盞點點,宛若美人夜妝,輕點絳唇淡掃眉,發髻上滿是奪目的珍珠。那在湖上飄過的一點光亮,是夜游的航船,卻恰如美人淚滴,緩緩滑過面頰。沒有語言,我和老穎就這麼靜靜的看著,等著。

漸漸的,一輪淡月掛上東方的天幕,卻是淺淺的紅色,並且很小。老穎搖頭:哪裡是明月,分明是一只鴨蛋黃。我笑,心裡卻也隱隱失望。雖說古今月共一輪,但或許因為如今人間的燈火太明亮,又或許因為現代城市的天空太污濁,月已不似昨日明,空把酒盞問青天。

豈料過不許久,圓月褪下了淡紅的面紗,露出潔白的本色,越發的飽滿、圓融、溫潤起來,不經意間,竟亮過了杭州城最眩目的燈火,如同白璧傲懸天宇,以無比的柔光,點亮西湖,照徹大地,也融化了我的心扉。

忽想起太虛法師的《三寶歌》:“人天長夜,宇宙黯暗,誰啟以光明?”明月即佛,普照大地;佛即明月,普照眾生。千江有水千江月,佛的心裡有所有人,所以佛是世上最多情的人。佛有最真最純的深情,因為佛有最大的慈悲。佛的慈悲,是真正的慈悲,自覺而覺他,利益一切眾生,忘卻自我,自然而然,不為贊譽,也不為受恩。

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明白佛的心?

菩薩心如清涼月,常游太虛畢竟空。

朝自白素貞和許仙第一次相見的斷橋開始,夜到白素貞被法海壓入地下的雷峰塔,一個輪回,就此結束。



(西湖秋月)

十二、休閑西湖

來杭之前曾有個暴走西湖的計劃,打算一天之內繞西湖步行一圈,在京時還為此而煞有介事的鍛煉身體,但最後我還是放棄了,只因這種苦行僧似的行走不適合杭州,不適合西湖。

古人詩雲:分明似鏡憑誰鑄,多少黃金向此銷。江南之地,歷來就是文人騷客們歌舞升平吟詩作賦之地,又是達官顯貴們尋歡作樂銷金蝕銀之地。這裡的節奏緩慢而舒適,這裡的氛圍愜意而溫暖,這裡適於信步溜達,而不適於匆忙趕路。無論西湖的哪一個景點,都需要你靜下心來慢慢體味,花港觀魚如是,雷峰夕照如是,柳浪聞鶯亦如是。

起初我並沒有打算去柳浪聞鶯,那裡有什麼呢?幾棵柳樹?還是幾只小鳥?但是朋友卻向我推薦了這個地方,並告訴我一定要早上去才好。

第二天早上一出門,我和老穎就直奔柳浪聞鶯。我們的住處在西湖西北,柳浪聞鶯在西湖的東南,因此我們沿湖繞了半個圈,車行時間超出了我們的預料,以至於我們以為司機在故意繞路,後來搞清楚其實並沒有繞路,於是我著實領略了西湖之大。

走進柳浪聞鶯公園的大門,穿過小橋流水,竟是大片大片的草坪。草坪並非中國古典園林慣用的素材,我感覺裡草坪是較為西化的景物,看到大片的草坪通常會想起歐洲的教堂或是廣場。目光越過草坪,便是西湖了。

西湖十景,並非全都是自古至今始終存在的。雷峰塔之倒後重建自不必說,至少它還是在那座被稱為“雷峰”的小山上,柳浪聞鶯則更是數次興廢,幾度連此景具體位置所在都不可考。直到康熙皇帝御筆親題“柳浪聞鶯”匾,為了恭勒御碑,這才於湧金門南創建亭榭,開拓左右而儼然成景。

清朝既亡,景隨之廢,民國期間,此地荒草遍野,只一座錢王祠曾被修整。抗戰期間,杭州淪陷,日軍在此駐扎,竟砍掉了所有柳樹,柳浪聞鶯徹底毀矣!至杭州解放時,整個景區只剩下一坊、一碑、一亭,和一株沙樸樹。杭州市政府在此基礎上,經過歷次正修和擴建,終將這十景之一的柳浪聞鶯建成了杭州主要的大型公園之一。

信步走在湖濱柳堤上,看風拂柳舞,聽鶯歌婉轉,賞湖上風光。走得累了,尋一處蔭下面水的長椅,對著西湖,找個最舒服的姿勢坐下。風從湖上吹來,頓如走進清涼世界,汗消了,暑散了,陽光都變得可愛起來。

一艘大船帶著一串小船嘟嘟嘟的開過去,我看著他們,從這頭到那頭;兩只小鳥兒在頭頂上柳樹裡嘰嘰喳喳的歡叫著,我不懂鳥語,但還是很認真地聽她們說;幾叢柳枝在面前晃來晃去,晃來晃去,許久,我好像也跟著他們舞來舞去,舞來舞去。

明白了朋友推薦我來這裡的真意,便什麼也不去想,只把身和心都浸泡在眼前這汪湖水中,就這樣,被溶化……



(河坊街)

十三、胡慶余堂

在湖邊懶散的坐著,一上午的時間竟然很快就過去了。雖然很留戀這種愜意的感覺,但我們終究是旅人。再次起程,出柳浪聞鶯,沿著公園門口正對著的大路一路走去,過了吳山天風就是河坊街了。

河坊街是有名的旅游購物商業街,偏我是女生裡少有的不愛逛街購物的人,來這裡只是為了尋訪著名的藥號胡慶余堂。誰知剛進步行街,便被路邊一尊銅像吸引了過去。

那是一個文弱書生,腋下夾著一把傘,匆忙忙出門去的樣子。抬頭一看銅像背後的商號——好家伙!竟是保和堂!再看這銅像,不正是保和堂的東家許仙許大官人麼!忙往店裡看,卻既沒有白素貞在堂內坐診,也沒有小青在看方抓藥,不禁為自己的好奇而啞然失笑,好個會做生意的浙江人!

真正領教浙江生意人的厲害是在一家以藍印花布為主題的小店裡,那個貌似尋常的阿姨級店員就有本事把我說的任何一個話題扯到她賣的東西上。比如我說手機,她就拿出藍印花布的手機套;我說天熱,她就拿出藍印花布的小背心;我說脖子疼,她就拿出藍印花布做枕套、茶葉做枕心得枕頭來!而且說的讓我感覺如果不買她這件東西就吃了大虧!於是原本打定主意不買衣服的我也乖乖掏錢買了一件藍印花布的旗袍回去,老穎更是一連買了三件,共計扔了將近四百塊錢在那裡!

生怕店員把小店裡的東西都賣給我們,我們卷著衣服逃也似的離開了那家店。出門便見那用了一整面牆的超大招牌:胡慶余堂國藥號,每字二十平方公尺,堪稱一絕。這氣派,恐怕沒有哪個藥店能比得上吧!

胡慶余堂,號稱“北有同仁堂,南有慶余堂。”單就招牌來說,同仁堂的名聲自然更大一些,但若說起這兩家藥鋪的東家,卻是慶余堂占了上風,因為它的創辦者正是赫赫有名的紅頂商人——胡雪岩。

胡雪岩,一代巨賈,傳奇商人,甚至可以說是近代華商中裡程碑式的人物。胡雪岩從身無分文白手起家,以官商之道和用人之術而獲得巨大成功,鼎盛時期海內無二。但無奈成也官場敗也官場,最終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在以一個民族資本家的身份對外國資本進行了悲劇性抗爭之後,終於拱手讓出了畢生財富,死時不過七尺桐棺,一豆燭光。

我總在想,當胡雪岩臨終前卻又回到自己人生起點的時候,他會有如何的感慨?人常說名利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想必對這句話體會最深的,莫過於胡雪岩了吧。即便他能保有家財萬貫、壽終正寢,而在死亡的門檻前,對胡雪岩自己來說,這兩種結局又有什麼分別?重要的不是帶走什麼,而是留下了什麼。胡雪岩留下的,除了一段傳奇,還有這座胡慶余堂。

胡雪岩一生開過無數當鋪錢莊,但讓他最投入、最花心血的事業就算是胡慶余堂了。光緒四年,胡慶余堂初立,胡雪岩親筆寫下“戒欺匾”,與其它店鋪的匾額不同,這塊匾不是面向店外給顧客看的,而是面向店內給自己人看的。匾文曰:“凡百貿易均著不得欺字”,“藥業關系性命,尤為萬不可欺。”承秉這“戒欺”二字,以“醫乃仁術”為根本,胡雪岩終將慶余堂建為世所公認的“江南藥王”。

現代中國,經濟大潮方興未艾,眾多欲往商海一試身手的人都對胡雪岩的經營之道甚感興趣,他是如何買空賣空的,他是如何勾結官場的,他是如何依仗權貴的……可曾有人注意到他是如何立下這“戒欺匾”的?

假如可以對胡雪岩說一句話,我想告訴他,千金終將散盡,如同黃河入海不復還,縱有黃金萬兩,終不若君“戒欺”二字,千古流傳。



(胡慶余堂)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