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飛游記】大夢江南(6)

作者: 鸞飛鳳舞

導讀大夢江南(1):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7319大夢江南(2):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8650 大夢江南(3):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9241 大夢江南(4):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0123 大夢江南(5):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0741 (飛來峰 ...

大夢江南(1):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7319大夢江南(2):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8650

大夢江南(3):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9241

大夢江南(4):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0123

大夢江南(5):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0741



(飛來峰)

十八、靈隱

很久前就被告知,杭州靈隱寺的佛祖是極靈驗的,如果有機會去了,一定要拜一拜,許個願。而我從小到大,卻從未在廟裡許過什麼願,此次前往靈隱,也僅是作為游客,而非香客。

早上很早就醒了,還是自然醒的。旅社裡只有我和小汪兩個人,她還在睡。我悄悄拿了一本書,一袋子前晚吃剩的小籠包,騎著店裡的單車出了門。沿北山路向東,略有下坡,好騎得很。我悠哉悠哉的一面騎車一面欣賞湖上風景,一直騎到看見了斷橋,方才把單車停在路邊濱湖的長椅一側,坐下來吃早飯。不時有晨練的人從我身後跑過,或有兩人邊走邊聊,說著我聽不懂的杭州話。

我打開書放在膝上,卻沒有看,眼睛全落在距離我兩尺遠的一片荷花和荷花後面的白堤上了。我何曾在這樣的美景中吃過飯呢,莫說此時吃的是小籠包,即便吃糠咽菜,或許也能生出燕窩魚翅的味道來!我的滿副精神都給了眼前的美景,只恨自己生不為杭城人,這樣的愜意無福日日享受,不覺間就將一袋小籠包都吃光了。

回旅舍放下單車,便尋靈隱而去。在曲院風荷坐車,那一站叫岳廟,坐著車過了玉泉和雙峰插雲,不多時就到了靈隱。人極多,有旅游團,也有許多來上香的老人。我隨著人流向裡走,過春淙亭,見一危崖立在眼前,抬首望去,滿山石佛,圓潤端麗,寶相莊嚴,想來便是那“原籍”印度的飛來峰了。

傳說有個印度高僧法號慧理,一次途經此處,見此山分明是他故鄉天竺國的靈鷲山,便欲在此修廟,當地的山民不肯相信他的話,慧理一聲長嘯,喚出山洞中的兩只猿,以證明自己所言非虛,山民這才相信了他,於是便有了靈隱寺,而那喚出猿猴的山洞便被稱為呼猿洞。

我本以為飛來峰不過是小丘一座,為了甩開周圍大批游客,又見那呼猿洞口就在眼前,遂當即探身入洞。豈料洞中高下曲折,百轉不盡,有光處未必是洞口,出洞後也未必能下山。方一轉身,怪石之下又是另一個洞口,盤盤繞繞絕非我想的那麼簡單,爬來爬去竟已是氣喘吁吁,只得認准了靈隱寺的方位,越冷泉而出。

杭州號稱東南佛國,靈隱寺更是個中翹楚,因而香火極盛,從彌勒殿開始,燒香拜佛的香客便觸目皆是。我因厭他們嘈雜,便不曾停步,一路走馬觀花的過了大雄寶殿,繞到藥師殿之後。迎面台階中央刻著一幅《般若波羅蜜心經》,碰到一個導游在講解,說這幅字有神力,心中認准一個字,倘若手能觸到,便可遂了那字的意思,許多人便蹦跳著去夠自己認准的那字。

這本是導游和一些景點常用的小把戲,不過哄游客一笑罷了,而我竟不能免俗,認准一個“空”字,奮力的一跳,算是勉強夠到了。而要遂這一個“空”的心願,卻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靈隱寺)

十九、三生石(一)

佛家講輪回,講因緣,於是有了生生世世、緣起緣滅。

人們希望與心愛的人長相廝守,從前生便立下約定,今生如此,來生如此,緣定三生。所以,緣定三生,是一個愛的諾言。

唐代有個叫李源的居士,與一位法號圓澤的和尚交情很深,他們在杭州天竺寺外的一塊石頭旁立下了三生之約。當圓澤去世時,兩人約定,十三年後的中秋之夜,在天竺寺外再相見。十三年後,李源如約而至,見一個牧童手扣牛角歌曰: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臨風不要論。

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李源方悟,這牧童便是轉世的圓澤。而他們相見處的那塊石頭,便是三生石。

緣、定、三、生。

三生石,情之至石,是生死之交的見證,是諾言與誓言的見證,也是讓有情人可以隔世相見的地方。盡管這只是一個傳說,盡管三生石不是什麼景點,如同李源信約前往一般,我堅定地踏上了尋找她的路程。

出靈隱寺和飛來峰的大門,見一座“咫尺西天”的影壁,壁前便是天竺路。沿天竺路向南,不多久便到了三天竺之一的下天竺法鏡寺。法鏡寺是杭城寺廟中唯一的女性道場,因此院落也顯得幾分秀雅可愛。出法鏡寺,繼續向南,一路留意著前輩們流傳下來的“記號”,不多時,果然找到了傳說中的石橋和門牌:“天竺路76號”,右轉一直走上了山。

山上空無一人,山路上野草侵道,落葉漫布,蚊蟲若雲,有的地方還橫掛著蜘蛛網,仿佛已經很久沒有人來過了。我一面躲避著蜘蛛網和旁生的枝葉,一面驅趕著蚊子向前走。前輩曾言,穿過一座小茶園就可找到三生石,可我根本不知道茶園該是怎樣一個情形,只見滿山不知名的綠樹草叢。走了一會兒,忽見路邊有一小道台階,像是下山去的。我寧肯走錯了再爬上來也不願輕易錯過,便沿著小路走下去。

陽光被厚厚的樹叢濾成了一條條金線,路邊不斷有小生物忽然唏唏嗦嗦的逃進草叢裡去,我嚇著了它們,它們也嚇著了我。蚊子們一定是許多天沒吃過一頓飽飯了,圍在我身邊寧被我拍死也不肯走。就這樣走了一段,路忽然不見了,前方一側是山崖,一側是跟我身高相仿的草木叢,密密挨挨,我走不進去。

立定了,皺眉輕嘆一口氣,轉身欲返,赫然便看到前方石上的紅字:三生石。

並不曾太過驚喜,仿佛我真的只是來赴一個前世的約定。

但是,沒有牧童扣角而歌,甚至沒有一個陌生的過路人,只有我自己,呆望著三生石。

三生石,情之至石,是生死之交的見證,是諾言與誓言的見證,也是讓有情人可以隔世相見的地方。如今,我來了,帶著痴情而來,帶著諾言與誓言而來,在這荒郊野嶺的三生石前,等待,而我的有情人,你為何沒有來?

是那奈何橋畔的孟婆湯,讓你忘卻了前世的曾經?是那紛亂的紅塵,讓你遺失了我的痴情?還是那忘憂河的波濤,打磨了你心中與我攜手三生的約定?

我的有情人,你究竟、為何沒有來?

三生石默然,風林默然,天地默然……



(通往三生石的山路)

二十、三生石(二)

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臨風不要論……

我在三生石前,反復的吟哦著,想像著,倘若我將故去,誰會與我定下來世的約定?

又一次想起了蘇東坡。蘇東坡有一首千古絕唱名《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世人幾乎熟悉這首詞的每一句話,卻常常忽略了詞前小序。序不長,只有一句話,卻提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子由(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子由,蘇軾的弟弟蘇轍,與哥哥蘇軾、父親蘇洵合稱“三蘇”,若非其兄名聲太盛,蘇轍也應是個光芒四射的大文學家。與蘇軾的意氣風發、鋒芒畢露不同,子由寡言內斂,城府頗深,因而官運一直很好,曾高至左宰相,他的歷次受貶無一不是因哥哥蘇軾而牽連所致。但子由對哥哥沒有絲毫怨恨,相反,他與哥哥的情誼卻是超乎一般的深厚。

蘇軾因烏台詩案入獄,子由懇請以自己的官爵為哥哥贖罪,結果被從尚書的位置上貶到一個酒廠做酒監,即便如此,他仍不遺余力的照顧、營救蘇軾。蘇軾在獄中備受煎熬,自覺生還無望時,提筆寫下了“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緣”的詩句送給子由,子由捧詩痛哭……

還記得當初在書中讀到這一段時,深深的被蘇氏兄弟患難與共的深情而打動,不覺落淚。寫了短信發給心兒,丫頭回到:“與卿世世為姐妹,更結來生未了緣。”遂破涕為笑。

圓澤之有李源,蘇軾之有子由,我非圓澤,亦非蘇軾,而我卻也有能夠定下來世約定的人,非關愛情,但如此足矣。

其實,且不論是否真的有輪回,即便是有,前生的約定我們真的去信守了麼?而來生又豈是我們今生所能約定的呢?看《紅樓》,竟只把一個丫頭的話牢牢的記在了心裡:千裡搭長棚,沒有個不散的筵席,誰守誰一輩子呢?不過三年五載,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時誰還管誰呢?

曾經為此而厭惡這個薄情的丫頭,如今回頭,卻一再的用這句話安慰自己,也勸慰別人。緣定三生、生生世世,都不過是我們美好的願望罷了。緣起緣滅,便如同花開花謝、潮漲潮散一般,聚散無形,雲煙無痕。我們所能把握的,又有多少?

那些無奈的過往,如同鐵石一般的堅硬,打磨著我們的心。試圖尋找安逸與愉悅,於是多少人放棄了三生石前的約定,撒手,退後,然後擦肩而過。但當時過境遷後再從頭檢點,或不經意翻開沉睡已久的記憶時,那些恍若隔世的容顏,竟依然會刺痛我的眼。縱使怨恨自己青澀時的任性與魯莽,而那些過往,已終究只能是過往……

痛定思痛,唯有握住“與卿世世為姐妹”,握住每一個依然並肩同行的人,用這情之至的三生石,把她們封藏在內心最深處,那個依然柔軟的地方。

發了很多短信給朋友們,告訴他們我找到了傳說中的三生石。朋友們如何回復的,我已經記不清了,只記得我拿著手機下山時,心情很好。



(三生石)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