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黃山流水記》

作者: 傲雪松

導讀黃山流水記寫於:10月30日 ----上----俗話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東岳泰山我領教過了,帝王風度,氣宇軒昂,果然是五岳之首。泰山已然如此,這凌駕於五岳之上的黃山又該是何等一番景像?每每念及,都不禁暇思無限。心動總要行動,不過懶人總是放任時間過的逍遙自在。可不,說來說去,轉眼友人是黃山溫泉也泡了,雪中黃山也登了,我 ...

黃山流水記寫於:10月30日

----上----俗話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東岳泰山我領教過了,帝王風度,氣宇軒昂,果然是五岳之首。泰山已然如此,這凌駕於五岳之上的黃山又該是何等一番景像?每每念及,都不禁暇思無限。心動總要行動,不過懶人總是放任時間過的逍遙自在。可不,說來說去,轉眼友人是黃山溫泉也泡了,雪中黃山也登了,我這兒還停留在精神層面呢。不過,事情總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發生轉機……前幾日,單位開恩,一行人浩浩蕩蕩開奔黃山,呵呵,自個兒不花錢就是爽啊!===============一早,為了避開城市裡的早高峰,我們打著哈欠,餓著肚子,6點半就出發了。杭州到黃山大致走向循著徽杭古道的足跡,過臨安、昌化,就進入黃山市境內,直線距離也就兩個多小時車程。黃山市為了接軌浙江巨大的旅游資源,修建了連通兩地的高速公路。不過,這種有利於黃山的舉措,顯然有點剃頭挑子一頭熱,安徽境內的高速公路早已修通,可浙江境內的還在地基狀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話沒錯。一路行來,浙北的山村古樸含蓄,一入安徽境內,座座黛瓦白牆的小村落就躍入眼簾。徽派建築清秀挺拔,在雨霧中如此的淡然雅致。咫尺之遙,皖南的山已然不同。少了江南青山的小巧,取而代之的是挺拔蔥郁的一架架大山;少了江南林木的纖細奇巧,取而代之的是針松、柿樹的粗曠虯勁。黃山是錢塘江水系和長江水系的分水嶺,不知是否有這個原因在裡面?進入皖南,已經多少有了些北方的味道。高速公路穿行於山間。我凝視窗外不時閃過的淳樸自然的小村落。這是另一種生活。在一個山谷溪流環繞的小村落,錯落有致的徽派民居掩映中,我甚至看到了一所希望小學。回頭望著逐漸遠去的小學樓前的紅旗,不禁暗想道,那飛揚的該是多少山裡孩子的夢想。黃山市地域廣泛,八十年代末立市,囊括了屯溪、徽州、黃山等區縣,財政獨立後,市政建設有了長足進步。進入地處屯溪的黃山市,還不算到了黃山。沿一條專道,一小時後,方見蔥蘢中,山巒錯落,挺拔巍峨。黃山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著稱於世,因傳說黃帝在此煉丹得道而始稱黃山。90年,黃山被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說來巧合,十月份的中國國家地理雜志出了一期社慶特刊——《選美中國》,歷數華夏聖景,洋洋灑灑500多頁,全彩印刷。愛好旅游者莫不奔走相告,視若珍寶,我得信後也設法掏得兩本。前幾日,去一設計所辦事,見其經理案頭赫然擺放一本。又去財政廳辦事,也見此書芳蹤。(扯得遠了。)話說,此書中,把黃山列為中國十大名山之五,因前四位皆為巍峨之雪山,故黃山地位可見一斑。其對黃山之贊譽,濃縮為一句話,即“上帝的盆景”,由此盛贊可見黃山之精美。===============至山腳用飯時,距出發已經五個小時了。不管書生還是才女,一番狼吞虎咽;不管紅燒肉再肥,土雞湯再油,都是統統見底。一邊吃,還一邊找理由彼此安慰:多吃點,一會上山有勁!到了前山山門處,換上現代的“新國線”景區專用巴士,一路穿竹海,過溫泉,山路彎彎,一車人正如風擺殘荷,大呼小叫的起勁時,慈光閣索道站到了。黃山有前山、後山之說。前山雄偉,山勢陡峭,飛鳥莫及;後山俊秀,溫婉含蓄。前後山皆建有索道和步道。普通人徒步登山,皆選後山上,前山下。我們體困身乏,心性懶惰,所以選擇了前山索道上,後山徒步下,美其名曰——“勞逸結合”!哈哈……時近深秋,江南的天氣有些詭異,三天晴熱,兩天雨,其余兩天半死不活的陰著臉。這不,我們出發這天,正趕上陰天。我們倒管不了許多,上了車倒頭便睡。可辛苦了總領隊,一路上不時看看天,嘆口氣。他擔心啊,這黃山可是山下天陰、山上下雨的性格。上周第一批的同志們就有幸領教了這一特色。頭天上山陰雨連綿,二天山上游玩,茫茫大霧,對面不識,可嘆老少爺們連把相機掏出來的興致都沒了,匆匆下山,敗興而歸。我們這次又是天空陰霾,這領隊心裡的可真是吃了十八個秤砣——沉甸甸的!===============登上可容六人的纜車,身下一輕,人已飛騰在山巒之間了。玉屏索道建於玉屏峰前,始於慈光閣,止於玉屏樓,是上登蓮花峰,右攀天都峰的必經之道。纖纖細索以近乎45度扶搖直上,落差足有七八百米。纜車攀移間,窗外風景隨之驟變。先前還是蔥郁密林,轉眼孤峰壁立,巨石千丈,身下溝壑深投,望之目眩。抬頭仰望,駭然乎覺仍置身於半山腳下,自此方知山之高遠,峰之巍峨。纜車過處,有一巨峰,似整塊巨石鑄就,山壁光滑,水痕可見。玉屏之謂是否由此而得?不禁浮想聯翩。石壁之上,一排鋼钎深植於上,與纜車蜿蜒相伴。同來之人猜測,此是索道築工之遺跡。不論真假,能於此險絕之處辟出一條通途,當嗟此一嘆!玉屏站下來,大家熙熙攘攘清點人數,左呼右喊,聚齊一干,方才隨導游直奔第一個景點——迎客松!===============山下就聽聞導游幾次提到黃山幾寶——迎客松、飛來石、妙筆生花、猴子觀海。這迎客松大致可算是黃山的寶中之寶,鎮山之寶了。記憶中的迎客松,定是植根絕壁之上,舒展身姿於雲海萬壑之中,險絕!妙絕!奇絕!今日有幸可以得觀,我們的腳步自然慢不下來。從玉屏索道站出來,一路山路開鑿於山壁之上,寬可容兩三人並行,經營日久,設施十分完善。早聽說黃山十分干淨,此次親歷,果然如此。從棧道走來,一路松濤陣陣,其間可見黃山十大名松之蒲團松,冠如傘蓋,其大丈余。過了玉屏樓賓館,山壁間忽然多了些銘刻經年的題字,多是頌揚峰之高絕,景之秀美,想來是歷朝歷代慕名而來之士,山登酣暢淋漓,不免意興勃發之作。看到此,乎想到,古時山道崎嶇,更無有纜車之便,登山之人不是前輩驢友,也定是虔誠之客。相形之下,頓時慚愧不已。觀罷題刻,忽而回身,看一處人頭攢動,正凝神時,旁邊來過的同事指點,那就是迎客松之所在了。聞言,忙急行幾步,趕上近前。定睛看時,卻見一方如印巨石旁,一株虯勁蒼松傍立,根扎石縫,望空斜插,層疊如雲。這就是迎客松了,我在心裡念了幾遍。真正站在面前時,與想像中鎖身峭壁之上,漫卷雲霧之間的樣子,雖多少有些距離,但那熟悉的身姿,還是讓我如老友重逢一樣注目良久。現在想來,迎客松之所以沒有給我帶來如期的震撼,可能與通過媒體看得太多有關,但,觀看角度關系也定是更為重要的原因。前人登山,援絕壁而上,化艱險為通途,忽然仰望,見一松於山巔崖壁上,俯手召喚,那種慨然振奮的感受,當然不是我等循通衢而來的游客所能體會的。===============山下陰天,山上雨,不幸被這句俚語言中。迎客松前留影完畢,淅瀝的小雨伴著薄薄的山霧不期而至,瞬間,迎客松、題字的山壁都統統籠罩於間,隱約可見。見此情景,導游的眉頭也擰成了麻花。按照和旅行社的預定,我們此行要攀登天都峰和蓮花峰。蓮花峰是黃山第一高峰,立於玉屏之上,海拔1873米;天都峰是黃山三大主峰(蓮花、天都、光明頂)中最險峻的山峰。黃山諸峰實行輪休,蓮花、天都更是五年一輪。此次我們有幸,天都峰剛剛經歷了五年的封閉,重新開放,而蓮花峰則將於年底重新封閉休整。但是,望著漸起的風雨,導游為難的心情不看我也能明白。怎麼辦?!召集眾同事,大家七嘴八舌,但很快統一意見。機會難得,上!都上!連平日裡娉婷的女孩子們也一個個信誓旦旦,欲罷不能。好!導游也來了豪氣。大家簽下責任自負的生死狀,穿上山下五元錢買來的雨衣,背起背囊,壓低帽沿,穿破雨霧,向那未曾某面的天都峰進發……===============天都峰距迎客松不遠,實際上,迎客松就好比夾在天都、蓮花兩峰之間的一枝妙筆,畫龍點睛,串活了這黃山之巔。迎客松下,有一曲徑,隱隱沒於山石之間。帶大部隊援路而下,轉過一塊大石,才發覺山路消失之處竟然是一僅容單人穿行的石洞。於是,前後照應著,從洞中一一穿出。抬頭再看,洞外有天,不過,這天卻只一線,這就是前往天都峰的必經之道——一線天。抬頭仰觀,峰若刀劈,巨隙如線,通過時,只能騰挪閃轉,讓人不免擔心,若是那心寬體胖之人,會否不幸卡在其間進退不得?廢話少說,出得一線天,不及細看“小蓬萊”娟秀異常的三座比肩小峰,一干人馬急急然沿山路直下,待轉過扁大寬闊的蒲團石,赫然,一座直插雲中的渾然巨峰矗立眼前。巨石為甲、浮雲為帶,掩映在雨霧中的天都峰簡直就是一位巍然屹立的上古神將!其峰正中,一條寬不及兩尺的石階天梯扶搖直上,沒於雲中。前行的同伴已經三兩攀於其上,遠觀,如斷續草芥附於山身,仰望之,山風吹過,不由目眩神驚。招呼前後小心,我們開始攀上這50多度的石階。還好,經過拉毛處理的石階並雖濕但不滑。大家附身其上,手腳並用,眼睛緊盯著身前台階,一股氣向上爬去。一路爬來,耳邊除了忽忽山風,就是前後同伴粗重的呼吸,和上下遙遙傳來的“小心”、“加油”的低喊。至此,忽然想到,上山前,導游一再叮囑,山上嚴禁打傘的原因。如此險峻,手腳尚嫌不夠用,如何打傘?如此險峻,山風襲來,吹鼓傘蓋,打傘無異於自殺啊……登了也不知多少台階,仰頭望時,似有一回轉處可盼。心喜之下,稍停腳步,回頭招呼同伴,赫然忽覺,已置身半山之上,身後一列人馬若懸於半空,不由趕緊回收目光,緊握鐵鏈。此時,風愈大起來,雨衣已經浸透,手指也已慘冷如雪,幸好還有山下買來的手套抵擋。正待繼續攀登,忽然前隊傳話下來,山上風雨太大,人不可留,速速回撤。一干人等聞言皺眉,但體察一下自己的實力,還是聽話的前隊變後隊,側身扶鏈緩緩退下。回到攀爬起點,再回頭時,天都峰已經完全隱於濃雲迷霧之中了……===============聚齊兩隊人馬,回到迎客松時,時間才到三點半,但山霧已是四野彌漫了。怎麼辦?!天都不能登頂!蓮花峰又豈能錯過?!詢問導游,一來至山上過夜的賓館也要路過蓮花峰;二來,較天都峰,蓮花峰山路要平緩許多。於是,大隊人馬迅速統一意見,向蓮花峰進發。黃山之上,鮮有回頭路。但若要雙雙領略天都、蓮花的風采,則一定要以迎客松為中點,往來折返。從迎客松出發,過玉屏樓,一條路直通蓮花絕頂。說是不險,恐怕也是和天都相比。聽前面登天都的同事講,最遠處,他們已經過了耕雲峰,到達鯽魚背前。雨霧中的鯽魚背,橫亙在山脊之上,山霧籠罩,陰風呼嘯,隨風飄搖,若隱若現,宛如一條奈何長橋,望之信心全無。但是,風雨中的蓮花峰,也決不好攀登。上蓮花峰的山路,多是嵌於巨峰體側,回旋盤繞而上。說是山路,不如說是刻於山體的一道槽……行於其間,只一人可過。探頭於扶手之外,俱是霧鎖重樓的萬丈深淵。風雨愈大起來,大家無心觀景(實際上雨霧蒙眼,什麼也看不到),一手扶著山石,一手幫前人抓著被大風鼓起的雨衣,依次前行。此刻,置身於大自然的磅礡力量中,人顯得那麼渺小,人也顯得那麼的需要彼此依賴。呵呵,這算不算歷練了團隊精神?1873米,蓮花峰就這樣屹立於江南廣袤的水土間。其主峰突出,小峰簇擁,似一多初綻的的新蓮,仰天怒放。當我們一身汗水、一臉雨水終於立於其上時,的確可以用“山登絕頂我為峰”來形容此時的心情。蓮花峰頂,人浮於雲霧之中,四周風景渾不可見,不過雕欄鐵鏈上的層層銅鎖還是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就是“連心鎖”了。看著這層疊累積、形制各異、歷經風雨的連心鎖,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會生起些溫馨雋怡的感覺。那,其實是一顆顆帶著美好憧憬的心呵。終於可以向賓館進發了。===============心滿意足、渾身疲憊的我們,從蓮花峰下來就一門心思惦記著溫暖的賓館。那裡有噴噴香的飯菜,有松軟干燥的被褥,有溫熱的浴水,白雲悠悠兮,暖我身;賓館快到兮,是家鄉……呵呵,我們住的地方就叫白~雲~賓~館。從蓮花峰下來,過鰲魚洞、海心廳、水晶井,踏入黃山五海(前海、西海、北海、東海和天海)的天海,就到白雲賓館了。老實說,鰲魚洞啥樣子我們看不到,也沒心思看。五點的天,已經擦黑了。山下帶來的手電筒此時發揮了作用。蜿蜒的山路上,只有我們。桔黃的手電光在雨霧中前後呼應著,“小心台階!”“這裡有水!”男女老幼,相互扶助,匆匆的腳步聲中,傳遞著一絲絲關懷和溫暖。前方松林中隱約幾點燈火,白雲賓館終於到了……===============一夜無話,也的確是無話。到了賓館,多數人都已筋疲力盡。於是,趕緊洗個熱水澡,然後喝杯姜汁可樂,善飲的再來上幾口本地白酒,這暖和勁就從胃裡直散發到全身。此時,什麼節目也不想要,暖和踏實的床就是故鄉啊……夜裡,秋窗風雨淅淅瀝瀝。開著電視,我卻有點莫名的清醒。早晨還在家裡,現在已是身處黃山之巔,酣臥高榻,擁被而眠,想想真有如夢中。 不由一嘆:玉屏飛索架蒼穹,覓古訪今迎客松。踏風沐雨天都路,蓮花峰頂笑蒼生。千回百轉鰲魚洞,欲求天海白雲中。夢尋萬裡黃帝老,山登絕頂論英雄。=======================================----下----晨起,雨止,窗外已露魚肚白。天氣不好,看日出的時間可以補貼睡眠,多數同事還在夢中。擦擦窗上的霧氣,一幅淡淡的水墨畫卷就這樣不期而至了……窗外是海。淡青色的天幕濃雲繚繞,窗前的群山淡影如墨,就在這天、山之間,極目皆是漫卷飛騰、萬千繚繞的雲海。海天相接,天是淡青色的,海也是淡青色的。天海似如一體,唯有天際間,一絲明亮,海天由此而分。天道酬勤,昨日風雨拜天都,今朝得見雲海絕。激動之下,慌忙尋出相機,就在這臥房窗口,盡情留連。早飯時,餐廳整幅落地玻璃外的風景讓每個睡眼惺忪的客人都驚喜不已。大家七嘴八舌,想像著前路將遇的美景。匆匆填飽肚子,出發時,一干人難得的如此整齊,如此精神抖擻。連導游的興致也被調動起來,笑稱,這黃山可是傾盡全力,拿出各種本領來歡迎我們啊。前山登過,這後山的游覽一路多是下山,大家心情放松,腿腳也顯得格外輕快。光明頂!我們來了!===============白雲賓館在黃山三條索道的交彙點,由其向東,不足一裡之遙,就是光明頂。途中,偶一回身,見一山橫亙,其峰平坦如台,其上有一巨石如螯,俯臥於地,身長數丈,龜紋深刻,翹首東海,這就是昨晚不及細看的鰲魚峰。真太逼真了,鬼斧神工,莫不過如此!光明頂,海拔1841米,是黃山第二高峰,位居黃山之中,地勢高曠,是俯觀群山,遠眺雲海、日出的絕佳之地。當我從最後一個台階縱身一躍,踏上光明頂時,頓時被一幅浩瀚絕美的廣袤畫卷所擁抱。蒼天如穹,斜雲如蓋,舒展身軀,放眼四海。那最為高大,如佛指萁合、聚頂向天的定是過路不識真面目的蓮花峰了;那與其比肩,雄渾有力的就是讓我們知難而退的天都峰了。立於光明頂上,方知黃山為何又名黃海。這的確是海。那層雲漫卷的,如波濤陣陣;那隨風翻滾的,如濁浪排空;那繚繞漸化的,如海上晨霧;那環峰洶湧的,如巨浪移山。蓮花峰高,雲浪似要與其比高;天都峰雄,雲濤似要撼動其身。蒼茫間,石螯若身游大海;升騰處,奇石如踏波而來。放眼西南,幾座小峰如海中礁石,若隱若現。導游指點我們,那處叫做西天取經。定睛細看,果然維妙維肖。師父四人,一字排開,打頭是胖大笨拙的豬八戒,押尾是手擎金箍棒的孫行者,中間唐僧馭馬端坐,沙僧默默跟隨。浮雲環抱群石,不獨形似,更兼妙趣天成。光明頂上留連多時,天光漸亮,一抹久違的藍天透過魚鱗雲展露容顏。抬頭舒展眉眼,光明頂上矗立的華東最高的氣像站,蒼綠為壁、白球為頂,組成一幅明麗的秋色圖畫。===============下得光明頂,一路松濤陣陣,樹影斑駁。山上的秋來得特別早。雖是十月下旬,但已是楓紅、柿黃,野果累累了。昨天一場夜雨,更使得山路上落葉秋泥,四野裡彌漫著空寂微涼、沁入肺腑的清香。時而,穿過雲層灑落石階的細碎陽光,更把濃濃的秋意帶入眼簾。我深吸一口氣,抬起頭來,視線及處,突見一石如柱,擎立於立陡峭的懸崖邊,莫不是飛來石麼?大家興奮的加快腳步。後山的風景果然不同。小平同志登臨黃山時,贊嘆道,“黃山真是前山雄奇,後山俊秀。”這後山雖沒有巍峨雄峰,但雲海掩映處,奇石如林、穿雲吐霧,秀奇無比,別有一番風貌。我們向飛來石、排雲亭方向一路走來,忽而路旁兩峰側立如門,松生峭壁,透視出去,俱是雲海升騰;忽而路邊鐵鏈鎖處,懸崖萬丈,望之眉目森然,深不可及。尤其山色濃淡、雲松相依,渾然一幅幅水墨畫卷,不覺間,謀殺了多少膠片……===============我們來到那似已與山峰分離,如從天而降的飛來石前。立身其下,手扶鐵鏈,我戰戰兢兢的向下望去,宛如身懸絕壁,山風鼓動,更覺人之渺小。回身來,摸了摸這聲名顯赫的天外來石,既嘆其巧奪天工,聯想起那頑石化作的寶玉,更不免生出些世事滄桑之感。只不知,那金陵十二釵,多情如寶玉、黛玉,是否都俱化作歷史浮雲,灑落紅塵去了……===============黃山頂上有幾座著名的賓館,排雲閣、西海飯店、北海賓館都位列其中。我們下山的路徑,正路過這些賓館。走了兩個多小時,我們在北海賓館小憩。這座四星級的賓館前有個難得的籃球場,陽光裡,拾起球來,玩了幾把,雖不中,卻也開心。聽導游講,此籃球場到了夜裡,是徒步登山的驢友們的天堂,他們搭起帳篷,慕天席地,領略黃山,別有一番滋味。===============過北海賓館,是後山的精品——始信峰。據說,此名意為至此方信何謂“黃山歸來不看岳”之意。我們暗想,大抵史上較真的人比較多吧,我們可是昨日就已經完全相信了……不過始信峰卻也名不虛傳。其峰堪稱奇峰。峰上古松星羅棋布,黃山名松十之四五俱聚於此。可惜今年始信峰輪休,我們也只能在山腰下欣賞欣賞根如龍爪的龍爪松、兩干合和的連裡松、傘臥猛虎的黑虎松、高植崖壁的小迎客松了。由始信峰放眼,景致頗多。有孤石獨立、頭生小松的妙筆生花,有五峰成列、高低錯落的筆架峰,更有那奇石天成的猴子觀海、童子拜觀音等等,美景遍地,目不暇己……時至正午,大家齊聚白鵝嶺索道站。下山的時候到了。===============見碑牌介紹,下山之路,需兩時半,而乘索道,十分鐘足矣。腿腳吃力的同事,早早收拾行囊,排隊等候索道。我們一干年輕人合計一下,上山已乘索道,這下山風景變幻,放棄豈不可惜?於是顧不得肚子飢餓,吃幾口干糧,吭一根黃瓜,大家結伴徒步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難,難就難在腿腳酸軟,山路崎嶇,難以支撐。不過,若鼓了一口氣,甩開步子,這下山的路原來也沒有那麼艱難。下山更是深切體會到黃山有多高,有多大。我們走了一重又一重,看看到了山底,峰回路轉,原來還在山腰,於是重又鼓起勁來,繼續前程。途中,多與挑夫擦肩而過,問其生活,言道,一天總有兩三個來回,這一擔一百來斤,從山腳直上山頂,憑的是鐵肩頭、銅腳板、硬扁擔。大家聞言,既感其生活不易,想起自家生活,更覺自慚不已。途中還常可見鬢染霜華之老人,手拄拐杖,緩步攀登,問起,說是一早起身,攀登至此。不禁更生慚愧。呵呵,這一路行來,風景忘了細看,慚愧倒是生了不少。可見,行萬裡路,確有去蕪存真、洗煉心性的特殊功效。只不知,這功效待回到城裡,自己身上還能余下多少?繼續慚愧。一鼓作氣,下山果然快捷。原本標稱兩時半的山路,我們硬是一小時二十分拿下了。自然,坐在山下雲谷山莊的飯桌前,我們還是多少有些得意,這飯麼,吃它五碗也是理所應當的了。===============至此,黃山之行主體告一段落。回想起來,各人有各人不同的感受。來過者,感慨此行不易,多有磨練;新來者,感慨名不虛傳,恨時間倉促,不得多觀。不過,遍問眾人,有個答復是一樣的,“有機會,還要再來!”言罷,相視一笑,頗有些同沐風雨、豪氣干雲的氣概。正所謂:攜手攀登黃山路,同沐天海風雨深。勝景連連用心看,他日聚首再重溫。是為記。



(雨霧中的迎客松)



(蓮花峰、天都峰比肩雲海中)



(水墨畫卷)



(光明頂上氣像台)



(始信峰)


精選遊記: 黃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