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信佛,對藝術也僅有一知半解,我是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來到這個佛教聖地。來參觀莫高窟,一是為了體驗一下敦煌藝術博大精深,氣魄宏偉;最重要的是為這個身處沙漠邊緣的聖地安危擔心。經過事先在有關方便得到的資料先對莫高窟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據《李懷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記載,洞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經過歷朝歷代的開鑿和修繕,已經具備相當的規模,是我國現存石窟藝術寶庫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座。
在石窟大佛那慈祥略含笑容的面容面前,內心的震撼,崇敬和虔誠之心油然而生。大佛在此一坐就是幾千年歷經了人世間的滄桑,在得意和失意的時候都能永遠笑對人生。本人沒有多少藝術細胞對藝術不知道該怎麼去描述,有的只是震撼 、和說不清的感觸,看到有的地方只是呆愣愣的站在那裡忘記了時間、忘記了自己的存在……
莫高窟就建在崖壁上,崖壁之上就是沙礫灘,西邊和鳴沙山相連,這個地方常年多風,氣候也特別干燥,年降水量很少只23.23毫米,蒸發量卻在4000毫米以上。正是因為這樣,沙塵暴經常出現,也正是這樣,沙塵被風帶入洞窟成為常事,沙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佛像和壁畫的顏色有許多脫落,變得模糊不清。雖說理論上風沙對莫高窟的危害是可以根除的,但是最根本的還是要解決沙漠的問題。
對於沙漠,了解的人少之甚少,相當多的人會感到很陌生,能夠真正進入沙漠的更是極少數。只有科學家和對環境有著切膚關心的探險家以及像我們這樣偶然的有機會到來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沙漠在我們現實生活之中,其他的對於沙漠的理解只是書本上的講解。其實沙漠裡我們的生活並不是很遠,在我國北方,每年春天都出現沙塵暴。細小的沙塵在風的作用下可以漂浮到很遠的地方,我國的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都不同程度受到沙塵的危害,黃河以北就早已經是家常便飯了。
說到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是少不了的,“塔克拉瑪干”名字的由來出自波斯語“沙漠上連無葉小樹也不生長”。它是我國第一大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就是說它的面積還在不斷的擴大,在史書上就可以找到許多在沙漠中的文明,現在已經被這個流動沙漠所吞噬。當然,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形成並不是人為的因素所造成的,它是人們所熟知的滄海變桑田產生的,不過它形成的不是桑田,在滄海消退之後,留下了大量的泥沙,獨特的地理環境使他距離海洋太遠,暖濕氣流無法到達,造成氣候極端干燥,在風力作用下就形成了風沙活動,以至於形成了沙漠,最終慢慢擴大,又在人類對環境的破壞下更是愈演愈烈,才形成今天的規模。
是沙漠嚴重的地方往往就是曾經文明發達的地方,發達造成了環境的破壞,以至於人類不得不離開,在沙漠中發現文物不是什麼稀罕事,挖出礦藏就更不鮮見。我所擔心的是,我把曾經的文明證據都用掉之後,子孫再來考證的時候,發現這裡已不存在石油、礦藏,他們還怎麼去相信這裡曾經是滄海,現有的意志也被沙漠所掩蓋,我們怎麼去向子孫說明這裡是曾經的文明?
希望大家對環境好一點,給像莫高窟這樣的宏偉建築一個好的環境,讓大佛在人們的心中笑得時間更長一些,也是在給我們自己一個機會。曾經的文明在我們的手中已經殘缺不全了,不能再讓他受到更多的威脅。這個相信與藝術並沒多大的關系,保護的不僅僅是藝術,相信是能夠做到的。相對來說沙漠還是可以減退的,綠洲會越來越大,水源也會越來越多,相信不久的將來這裡將是另外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