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內,去了新加坡兩次,感情,對這方水土,便在一來一往中孕育。
第一次去那裡,是和同事一起去的,於是對這個國家的所有認識,都是被 動接受,沒有愛可言,唯一留下深刻印像的就是新航的舒適。
第二次,是一個人。出發前,就在期待坐在回程航班中享受新航晚餐美味的那一刻,是完成出差任務後的輕松與回家旅途的興奮。
現在,終於回來了,卻深深地留戀著那裡。
溫熱的空氣,帶著熱帶的濕潤,初次體驗,也許不是讓人舒服的那種,不過,沒有了這種濕潤的溫熱,就像沒放鹽的湯,無法詮釋這個島國。
整個新加坡就是一個熱帶樹林,一棟高樓,一幢大廈,一個地鐵站,都是看准樹林中的一塊空地,審時度勢地建起來的,好像是惟恐驚動了這片樹林的主人們,人們小心翼翼地避開參天古樹,躲開一棵樹即成林的榕樹,於是我在這裡分不清哪裡是城市,哪裡是郊區,剛剛還在擁有世界第四高租金的繁華商業街區穿梭,轉個身就來到了植物園,腦子裡還是香奈兒,CD,紀樊希留下的倩影,心裡正盤算著什麼時候可以擁有這些頂級奢華品,突然間,便晃如隔世,身體就被一種植物的特殊香氣包圍,這種植物香,混合著雨後泥土的香,是那種來自大地的實在感,混合著割過的草坪的香,是那種來自新生命的清新感,混合著熱帶雨林的香,是那種來自異域的妖冶感,我被這種香氣吸引著,一步步地接近,我想要融化在這神奇的香氛中。
從高科技浪端到時尚前沿,從方便快捷的生活設施到各種文化潮流的興起,在這裡你可以找到標榜著現代文明的所有代言品;同時,你也很容易投入自然,享受反樸歸真的舒暢,從碧藍海洋細白海灘的浪漫到熱帶植物花草的神秘,從與野生動物的零距離接到與各類飛禽的共舞,在這裡你可以發現找回原始的簡單,其實就在一轉身的那個角落。我想,這是一種和諧,現代文明與原始簡單的和諧。
從霓紅閃亮的購物中心,到城中森林的植物園,只需要十分鐘的車程,繼續跟我走吧,帶你去體驗非常新加坡。
來到小印度,讓你親身感受這句歌詞:每個人身上都有種奇怪的味道,原來是咖喱在作祟。走出地鐵站,濃厚的香料便先“味”奪人,示威般地告訴人們:你來到的這個地方叫——小印度!穿行在街邊的商鋪長廊下,視線和行走路線成嚴格的九十度直角,眼球已經被堆滿一間間房屋的絢麗的印度沙麗,擺滿一個個櫃台的耀眼的純金飾品,放滿一張張桌子的特色小食吸引了,身體卻得步步前移,因為我的目標還在前面呢。實裡尼維沙伯魯瑪興都廟是印度文化的典型代表,寺廟門口有一座二十公尺的大門蓋頂,上面雕刻著印度神顯靈的故事,雖然對於這些故事我都不熟悉,但是門口上百雙的鞋子,廟裡的金碧輝煌,虔誠的膜拜者,這一幅幅畫面從眼前掠過時,便從心靈深處激蕩起一種叫肅穆的情愫。
聽說,當地政府為了維護民族間的融合,要求一棟組屋,當地人對住宅樓的稱法,必須要有三分之一的印度人,三分之一的馬來人,三分之一的華人,政府的這種細微舉動無不影響著國人的和諧相處。
從小印度乘地鐵,三四站路就到了牛車水,就是“唐人街”。香辛料的味道已經散去,新換上的一幕場景是舊時代的老字號商鋪。在這裡可以買到各種各樣的旅游紀念品,魚尾獅的鑰匙扣,新加坡各處景點標志的冰箱貼,奇形怪狀的書簽,各國郵票,明信片,當然還有印著SIGAPORE字樣的體恤衫,帽子,當地特色的裙子,圍巾,琳琅滿目,眼睛都要看花了呢。再往前走,有賣新加坡小吃的食鋪,紅花油白花油的藥鋪,甜香味美的糕餅屋,當然不能錯過還有那條叫史密斯的牛車水美食街,這條街采用了舊時戶外排擋的概念,彙集了富有特色的新加坡美食,來一碗LAKSA(椰漿和咖喱做湯底,米粉、鮮蠔做主料的面食),叫一份菜口頭(用蒸好的蘿蔔糕加上雞蛋和菜脯炒成的美食)和羅雜(清爽沙拉配上甜醬和花生),好了,開始我的美味啦!
十幾分鐘的地鐵就把時空從印度轉換到了中國城,除了新加坡這個包羅萬像的國家,還有哪個國家能做得到呢?
還有與上千種野生動物親密接觸的野生動物園,人與動物的溝通在這裡一一體現,沒有高牆,沒有鐵籠,只有樹林,湖泊,人們輕聲說話,動物自由鳴叫,閃光燈不再耀眼,若隱若現的燈光恰到好處,讓我在這裡,看著你,卻沒有打擾到你。
最後還有這裡熱情的人們,沒有同事的熱心導游,我沒有機會去品嘗當地人最喜歡的小吃,沒有機會逛當地人最喜歡的商場,沒有機會見識到最古老的燈塔………
一直想用一個詞來形容新加坡,在寫下這些文字之後,終於有了答案,那就是——和諧:現代城市與大自然的和諧;各民族間的和諧;人與動物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有了這些和諧的音符,新加坡才宛若一段優美的樂章,每個旋律都撥動著我的心弦,人已經回來了,卻余音繞梁,深深留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