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瓦胡島到曼哈頓

作者: 沙地黑米

導讀從瓦胡島到曼哈頓 ——近距離體會美國人的戰爭意識 沙地黑米文/圖 (一) 中國人一想到自己的近代史,就會想到一連串沉甸甸的歷史事件,南京條約、璦琿條約、馬關條約、大東溝、大沽口、盧溝橋……,所有這一切壓在我們心頭,讓我們活得很沉重,或者很憂患,有時不得不相信歷史造就民族性格的宿命,有了這樣的命運,一個人要想歡快,要想笑,都要先費一番心 ...

從瓦胡島到曼哈頓

——近距離體會美國人的戰爭意識

沙地黑米文/圖

(一)

中國人一想到自己的近代史,就會想到一連串沉甸甸的歷史事件,南京條約、璦琿條約、馬關條約、大東溝、大沽口、盧溝橋……,所有這一切壓在我們心頭,讓我們活得很沉重,或者很憂患,有時不得不相信歷史造就民族性格的宿命,有了這樣的命運,一個人要想歡快,要想笑,都要先費一番心靈的掙扎。那麼美國人看待自己的歷史,他們會看到什麼呢?雖說在獨立之初,美國人也經歷過幾場戰爭,費城和亞特蘭大,都先後被炮火摧毀,但自南北戰爭(the Civil War)後七十多年,美國本土基本一片平靜,人民安居樂業,種田的種田,做工的做工,開公司的開公司,整個國家都在拼命積累資本。

與此同時,一百多年來,星條旗幾乎在世界的每個角落獵獵飄揚,美國人從法國人手裡買下路易斯安那,從俄國人手裡買下阿拉斯加,從西班牙人手裡奪取了波多黎各和菲律賓,控制了巴拿馬運河,配合英法聯軍攻打北京城,二戰後不但繼續在德國、日本、韓國等地駐軍,在東南亞、東非、加勒比等地區,也都可以見到美國軍人的身影,美國的國力可謂盛極一時。美國人總把戰火燒到別人的土地上,自己的家園寧靜祥和,老百姓習慣於坐在客廳的沙發上,從電視和報紙上關注遙遠的烽火,看自己的子弟兵如何在諾曼底登陸,在南越叢林跋涉,在阿拉伯沙漠征戰奔突,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戰火會燒到本國的土地上。

從傳統意義上說,在美國的兩大政黨中,共和黨要比民主黨保守些,這種保守不僅表現在就業、稅收、墮胎、同性戀等國內社會問題上,在對外政策方面,共和黨也更為強調美國的經濟利益,比如對石油的控制,對各大洲敏感交通要衝的控制,拒絕減少污染大氣層的廢氣排放,與各國頻頻發生貿易糾紛等等,因此2000年和2004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民主黨兩位總統候選人戈爾和克裡,先後以微弱劣勢敗給共和黨候選人小布什,絕不是偶然的,選舉結果標志著美國人的價值觀,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已經開始由開放變為收縮,一改以往對世界充滿人文關懷的形像,首先考慮的是自身的利益,自由女神頭頂的博愛光環,在911的煙霧中黯淡了。

兩次選舉的結果,沉重打擊了東西海岸以紐約和舊金山為中心的自由精英,盡管《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主流媒體公開支持民主黨,盡管號稱“美國良心”的知名作家諾曼·梅勒和蘇珊·桑塔格反對小布什的戰爭政策,大批歌星和好萊塢名導、明星,如麥當娜、南方小雞組合、斯皮爾伯格、梅麗爾·斯特裡普等,也表態反對小布什連任,但是小布什還是贏下了選戰,這說明了什麼呢?這恰恰凸顯出中西部和南方各州的保守勢力,正在美國政壇上占據主導地位,而與民主黨人斯文的做派相比,小布什粗俗的牛仔形像,正好符合這些保守選民的胃口,給他們帶來安全感。

911打破了美國人平靜富足的生活,可是普通的美國人,尤其是中西部和南方各州的老百姓,平日就喝喝可樂,看看電視裡的搞笑節目,周末看NBA轉播,或者打打棒球,從不關心美國以外的世界是怎樣的狀況,連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位置在哪裡都弄不清楚,更不明白猶太人與阿拉伯人衝突的歷史淵源,但是每人手中卻拿著寶貴的一票。他們不明白紐約遭受襲擊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很容易把911與珍珠港聯系起來,認為之所以會發生911,是因為襲擊者嫉妒他們富有的生活,因而愛國熱情空前高漲,紛紛把選票投給共和黨。紐約街頭的征兵廣告,珍珠港事件紀念館、“無畏”號航母和費城獨立宮前絡繹不絕的參觀人群,也都說明了這一點。

(二)

筆者逗留的時間很短,經過的城鎮並不多,但在短短的行程中,已經見到了不少美軍設施,如澤西城(Jersy City)附近的海軍修理船塢,紐約肯尼迪國際機場(Kennedy International Airport)旁的海軍航空站,巴爾的摩市郊的海軍學院(Naval Academy), 巴斯托(Barstow)鎮路邊的沙漠坦克旅,南加州靠近死谷(Death Valley)的中國湖(China Lake)武器試驗場,聖地亞哥(San Diego)港外的海軍艦群,瓦胡島上連接北岸基地和南岸太平洋艦隊總部的三號戰略公路(這條公路貫穿中部山區,據說修了23年)等,足見保持強大的軍事實力,尤其是海空軍的威懾力量,是歷屆美國政府一貫遵循的方針。

如果說以前這種方針還經常遭到自由知識分子的抨擊,那麼經歷了911的悲劇後,這種方針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美國老百姓的認可。如今的美國軍人,坐在內布拉斯加州的樓房裡,就可以精確命中伊拉克境內的目標,如果僅就軍事實力而言,這個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或哪個組織,能夠與美國抗衡。

但是軍力只是政治的一部分,任何戰爭能否取勝,都與政治密切相關。911是否可以等同於珍珠港呢?我們先來看看珍珠港。20世紀中葉的日本軍閥,在苦戰四年未能征服中國後,把戰爭目標改為奪取南洋,而奪取南洋的最大障礙,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於是經過周密計劃,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總部所在地珍珠港,企圖一舉殲滅美國在太平洋的海軍力量,為日本贏得至少五年的海上優勢。山本五十六(Iseoroku)在下達攻擊命令時聲稱,日本帝國命運,成敗在此一舉。其實山本並不明白,戰爭的成敗是離不開政治的,所謂政治,就是道義,就是民心。

山本以為偷襲可以確立日軍在太平洋戰區短暫的軍事優勢,殊不知卻給美國人全面介入亞洲戰場提供了充分的理由。當東京因偷襲成功陷入狂歡時,一名日本外交官自殺了。這是一名日本駐華盛頓的海軍武官,他長期致力於對美國的軍事諜報工作,深知日本的軍力並足以對抗美國,美國一旦對日本宣戰,日本將陷入滅頂之災。1941年的12月,全日本只有他是清醒的,他自殺了。果然,羅斯福總統立刻宣布,美國遭到了背信棄義的襲擊,正式開始對日作戰。

如果說12月7日以前,美國國內還有相當多的人士反對美國參戰,日本人的偷襲促使美國人的民心達成空前統一,於是日本人戰敗也就已成定局,這就是道義在起決定性作用。

(三)

華盛頓有許多紀念軍人陣亡的地方,有阿靈頓國家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有無名將士墓(Tomb of Unknown Soldiers),有越戰紀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還有韓戰紀念碑(Korea Veterans Memorial),但是沒有專門的二戰紀念碑。紀念二戰的主要場所,在遙遠的珍珠港,准確地說,在“亞利桑那”號、“內華達”號等戰艦沉沒的那片海域。“亞利桑那”號的殘骸和1,177名官兵的遺骸,至今還沉睡在海底,美國政府1951年決定停止打撈,在沉船上方修建紀念館。

紀念館裡陳列了許多當年的史料,有一部20分鐘的紀錄影片,講述當時美國軍人如何判斷失誤,後來又如何英勇反擊等等,倒也沒有把任何個人說成是罪人。館裡也有日軍首腦山本和南雲的照片,許多日本游客會在照片前肅立,表示對那兩人的欽佩,同時也表明對那場戰爭的態度。日本人占夏威夷總人口的18%。

雖說日本人偷襲了珍珠港,但夏威夷畢竟是美國的海外領地,距本土有4000多公裡之遙,日軍潛艇也曾出沒美國西海岸,德國人甚至嘗試登陸潛入得克薩斯州,但總的說來,一百多年來,美國本土並沒有遭到太嚴重的外敵入侵的威脅。在華盛頓能看到的與戰爭相關的場所,主要還是越戰紀念碑和韓戰紀念碑。

越戰紀念碑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是一座巍峨高聳的建築,而是一個平躺的倒V字形大理石結構,黑色大理石的牆面上,刻著在越戰陣亡的58,000多名軍人的名字。這面牆無疑是美國人最刻骨銘心的慘痛記憶之一。對於這個倒V字形結構,有許多種解讀,有的認為這表示一場失敗的戰爭,有的認為是為了讓陣亡官兵平靜長眠,也有的覺得只是一種純粹的視覺藝術。紀念碑是一位華裔女設計師的作品,能夠引來這麼多遐想,至少說明在藝術上是別具新意的。

與越戰紀念碑隔湖相望的,是韓戰紀念碑,這裡的布局要豐富一些,有一組美軍野戰小分隊的十三人雕像群。美國人當然是想表現美國大兵的勇猛頑強,筆者卻從中看出了另外一番意味,十三本來就是不吉利的數字,那些大兵背負武器和各種裝備,踩在異國的土地上,一副孤單恐懼的樣子,與其說是保衛自由的英雄,不如說是政客手中的玩偶更為恰當。

美國人在從1941年到1975年的不到半個世紀裡,與亞洲人打了三次大仗,分別跟日本人、朝鮮人和越南人交過手,戰績是一勝一和一負,談不上很驕人,惟一的一場勝利,是與中國人結盟打敗了日本人。

美國人在軍事上無疑是強大的,但在政治上有時並不那麼強大,而唯有政治上的強大,才能保證強大的軍力取得勝利。1941年12月7日,美國在珍珠港蒙受了重創,但羅斯福卻因此而變得無比強大。有了政治理由,美國大兵哪裡還有對手?於是在不到四年的時間裡,美軍橫掃中途島、瓜達爾卡納島、布干維爾島、塞班島、衝繩島,劍鋒直指日本本土。尤其在中途島戰役中,一日內擊沉當年偷襲珍珠港的四艘日軍航母中的三艘,出了一口惡氣。據說美國當時制造了三顆原子彈,在投向廣島和長崎後,如若日本人還不投降,就准備夷平東京。

但是後兩場戰爭,就沒那麼簡單了。所謂師出有名,方能制勝。朝鮮戰爭美國人打得是很勉強的,幾進幾退,最後只好在三八線握手言和,越南戰爭更是一敗塗地,世人都記得越共圍攻西貢“總統府”時,美國大兵駕直升機從屋頂倉皇逃離的鏡頭,這一切都可以歸因於政治上的失策。歷史已經證明,沒有強有力的戰爭理由,沒有明確的戰爭目的,再強大的軍力也無濟於事。

小布什在911當天,宣布戰爭開始了,可是敵人是誰?敵人在哪裡?卻不明確。敵人是無形的,於是只好拿倒霉的薩達姆出氣。眼下的伊拉克戰爭,正是這樣一種情況。伊戰的問題,也是師出無名,無論是說薩達姆政權與國際恐怖主義有聯系,或是制造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都被證明是沒有根據的,不過是發動戰爭的借口,而這樣一場戰爭最終將如何結束,恐怕華盛頓的政客們心裡也沒有底。

1863年7月,北方軍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葛底斯堡取得了南北戰爭的決定性勝利,林肯總統發表了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說(the Gettysburg Address),他在演說中充滿激情地聲稱,判斷一場戰爭是否偉大,要看陣亡者是否是白白送死的,如果他們的死,能讓後人活得更好,那麼這場戰爭就值得。伊拉克戰爭是否值得,還有待歷史的證明,不斷消耗的龐大軍費,不斷流淌的軍人鮮血,每天都考驗著美國民眾的內心承受力。





風光旖旎的瓦胡島(Oahu),是夏威夷州的七大島之一。州府檀香山(Honolulu)和軍港珍珠港(Pearl Harbour)都在島的南端。 瓦胡島東岸的海景。 自發排隊參觀美國海軍"亞利桑那"號紀念堂(USS Arizona Memorial)的人群。1941年12月7日,停泊在珍珠港內的這艘戰艦,被日軍偷襲的第一輪炸彈擊中爆炸沉沒,1,177名官兵葬身海底。





"亞利桑那"號紀念堂裡的現役美國海軍軍人。"內華達"(Nevada)號驅逐艦沉沒處。該艦是日軍偷襲時惟一試圖開出港口的戰艦,後被日軍飛機擊中起火,被迫靠邊沉沒,以免妨礙己方艦艇進出港口。"亞利桑那"號紀念堂外觀。紀念堂長184英尺,橫跨沉沒水底的戰艦兩側,中央凹進,兩端凸出,裡面的大理石牆壁上,刻著所有該艦陣亡者的名字。據總工程師阿爾弗雷德·普瑞斯(Alfred Preis)的介紹,這種結構表示一種堅忍不拔,奪得最終勝利的決心。





紀念堂內表現當時轟炸場景的油畫。"亞利桑那"號沉沒處冒出的燃油,猶如美國人身上久久不愈的傷口。戰艦沉沒時,裡面的油箱沒有遭到損壞,仍舊儲存著大量燃油,至今每天都會有少量浮上海面,據推算以這樣的速度,還可以繼續飄浮60多年。鏽跡斑斑的艦身,在海面上若隱若現。





珍珠港如今仍然是美國太平洋艦隊總部所在地。遠處的戰艦為退役驅逐艦"密蘇裡"(Missouri)號,1945年8月日本人被迫在該艦甲板上簽署了投降書。紐約世貿大廈遺址。馬路對面圍欄內,是世貿大廈原先聳立的地方,如今是修建新大廈的工地。"無畏"號航空母艦艦首。





圍欄內豎立了一個十字架,十字架的一端上,擱著一片撞樓飛機的殘骸。從上紐約灣(Upper New York Bay)遠看曼哈頓島(Manhattern)南端的樓群,雙子星塔樓已不見身影。布魯克林橋(Brooklyn Bridge)下的老師和學生。布魯克林大橋將曼哈頓島與布魯克林區連接起來,是紐約的標志性建築之一。女老師帶學生來到橋下上地理課,問有誰知道這座大橋是通向哪兒的啊?孩子們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通向阿拉巴馬州,有的說通向佐治亞州,還有的說通向天堂。





這是停泊在哈德遜河(Hudson River)上的退役航空母艦"無畏"(Intrepid)號,甲板上陳列著各種軍用飛機,遠端黑色的那架,是隱形戰鬥機。"無畏"號航母艙內有一個玻璃展台,展示了911發生時人群奔逃的情景,還有飛機的碎片。旁邊是當天報紙的醒目標題"這是戰爭!"(Its War)。筆者問值班小姐為何在航母上展示911場景,她說我也不知道,可能是提醒美國人戰爭又來了吧。華盛頓美國航天航空博物館裡的宇航員座艙。





華盛頓美國航天航空博物館裡展出的無人駕駛飛機。 好萊塢電影拍攝地的飛機失事模擬現場。據說凱文·科斯特納(Kevin Costner)正在准備導演一部講述911事件的悲情故事片。凱文本人將在電影中扮演世貿大廈裡的最後一位逃生者。 費城獨立宮前的本傑明·富蘭克林(B. Franklin)雕像。當年華盛頓、傑弗遜、富蘭克林等人在獨立宮起草並簽署了《獨立宣言》(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聲稱人人生而平等,擁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被馬克思稱為"人類第一份人權宣言"。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局勢,如今的美國人依然需要前輩偉人的指點。





自由鐘(Bell of Liberty)。距離費城獨立宮一個街區的自由鐘,是美國獨立的像征。可以看見巨大鐘體上的裂縫。舊金山市區一角。美國西海岸雲集了許多精英產業,如微軟公司、波音公司和硅谷等。舊金山是西海岸最具有自由氣氛的大都市,與紐約一道,被世人稱為東西海岸的兩大反戰堡壘。舊金山的城市之光書局(City Lights Booksellers & Publishers)創辦於1953年,在美國很有名氣,是垮掉派(Beat Generation)文學的起源地,當年金斯堡和凱魯亞克等人,曾在此朗讀過成名作《嚎叫》(Howl)和《在路上》(On the Road)。書局目前由另一位垮掉派詩人勞倫斯·弗林蓋蒂(L. Ferlinghetti)主持經營。圖中書店牆壁上寫的是"書不是炸彈"(Books not Bombs)。





暴君割下歌手的頭顱/可是井底的聲音/從大地神秘的泉眼湧出/穿過民眾的嘴/在四面八方轟然響起。圖為越戰期間智利詩人巴勃羅·聶魯達(Pablo Neruda, 196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在城市之光書局門前朗誦上述詩句的盛況。詩句寫在書局樓上窗戶旁的圖畫上方。城市之光書局內景。女讀者面前的圖書封面照片是畢加索,背後的招貼照片是凱魯亞克。賭城夜景。拉斯維加斯建在內華達沙漠深處,這裡聚集著大量小布什戰爭政策的堅定支持者。





遠眺死谷。內華達沙漠是美國進行地下核試驗的主要場所,沙漠上生長的植物是駱駝草。山脈背後的峽谷叫死谷(Death Valley),是美國海軍重要的新式武器試驗地。華盛頓的越戰紀念碑。適值暑假開始,參觀者當中有大量中小學生。越戰紀念碑前的美國軍人塑像。





從高速公路上看到的五角大樓。五角大樓位於阿靈頓國家公墓旁邊,五角中的一個角在911時被毀,後來重新修復,修復的痕跡清晰可見。白宮前的反戰抗議者。這是由反戰組織安排駐扎在白宮前的靜坐抗議活動,每天有成員輪班值守。該抗議活動從1981年開始,至今已堅持了24年。圖版上的照片,展示了全球各地戰爭給人類造成的禍害。筆者對老人說你是真正的美國英雄。老人說白宮可不這樣看。韓戰紀念碑前的美軍小分隊塑像。



華盛頓最高的建築--華盛頓紀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越戰紀念碑和韓戰紀念碑,分別在該紀念碑的左側和右側。林肯紀念堂(Lincoln Memorial)。林肯是一位偉大的演說家,曾經為了廢除黑奴發表過許多雄辯的演說。在他死後一個多世紀,偉大的黑人演說家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在這座紀念堂的台階上,發表了更為著名的演說《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繼續演繹著林肯未竟的理想。兩位偉人都遭暗殺身亡。 [code]<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onload="imgLoad(this);" src="http://images3.ctrip.com/wri/images/從瓦胡島到曼哈頓.files/counter.htm">

<script>[/code]ITSUN流量統計


精選遊記: 波士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