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回到北京後已經經歷了一周的“低原綜合症”——雖然忙於日間繁忙的工作和積壓的瑣事,心靈卻仍然沉醉在金色的光芒中,不願醒來,每每審視鏡中變成褐色的自己,那二十個陽光燦爛的日子留下的印跡,似乎還能感到喜馬拉雅太陽的溫度……漸漸地,時間的沉澱發生了效用,於是落筆就成了一篇“散”文,散得還需要你很多的想像去串起那一個個支離的片段,正可以擺脫任何文字的束縛,自由地暢想甚至擁有你自己心中的喜馬拉雅之地……
陽光燦爛的日子——我的西藏尼泊爾之旅紀行(2005 9.23-10.11)西藏與尼泊爾,喜瑪拉雅的這邊與那邊就是兩個世界,有相同,也有不同……相遇短暫,我並不能確定西藏就是流浪者的精神家園,尼泊爾就是蟄居的天堂,然而我仍然無可救藥地愛上了這片連接兩個世界的土地,因為知道了她的博大,更加渴望走向她;因為了解了她的真實,更想親近她;歸來時,喜瑪拉雅的驕陽不僅在我的皮膚上,更在心裡烙下了深深的印記,結下了不解情緣……
“西藏篇”在西藏,三千公尺以上的海拔讓我們與自然和神靈貼得更近,仿佛抬頭就可以和他們說話。秋天——告別雨季的西藏充滿陽光燦爛的日子,讓一切清晰地呈現眼前,碧藍的蒼穹、蒼涼的荒原、肥沃的牧場、連綿的雪山和一個個明鏡般閃亮的天上的湖……行走慣了,卻突然有留下來的衝動,想踏遍這裡的每一片土地。難怪任何旅者在這裡都不會孤獨,每個路線都有人相伴而行,這就是西藏帶給每一個人的激情、灑脫與自信吧;不僅如此,自然在這裡便是神靈佛祖的化身,被賦予了無限的神聖,轉山轉湖便根深蒂固地融入了藏人的生活,也牽動著無數過客的西藏情結,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瑪尼堆和飛揚的五色風馬便寄托了人們對神山聖湖的無限敬意與期望。當我站在納木錯前,遙望念青唐古拉,竟滿懷同樣的心情。
想要更加了解那令無數信徒千裡迢迢,五體投地的藏傳佛教,轉廟是必需的途徑。對於旁觀者,藏傳佛教寺廟的吸引力首先在於寺廟本身的建築藝術價值和對喇嘛生活的獵奇。藏傳佛教寺廟大都建在高處,也有在繁華市井,因為因地制宜而布局各異,因為各自的歷史淵源而獨具特色。僅僅拉薩的幾座已經至少需要幾天的時間慢慢品味,輝宏的布達拉、凝重滄桑的大昭寺、生機勃勃的哲蚌寺、色拉寺……日復一日,我們看到的是寺廟前磕長頭、轉經的人群,廟內手提酥油和大把的一角錢的零資叩首供奉的信徒;久久縈繞耳畔的是低沉的誦經之聲和嘹亮的打夯歌聲;我們不解何以這樣的虔誠,而當我和其梅卓嘎阿姐一家轉遍了哲蚌寺的大大小小每一個殿堂,我發現藏傳佛教並不是高高在上,神神秘秘地讓人敬畏,在藏族人心裡佛祖神靈永遠無所不在,有求必應,而芸芸眾生要做的是借助佛的護佑和引導為自己的善果修一個善因。當大喇嘛將一捧聖水淋在我的頭上,又將一小袋染紅的青稞交在我手,阿姐說,佛祖會保佑我去除百病,一路平安,當然是應驗了。
傍晚時分,是我最喜歡流連八廓街的時候,享受與旅友們推杯換盞的豪爽和快樂,也喜歡靜靜一個人看轉經的人群沿著順時針穿流不息,任心思天馬行空……
時間飛得好快,還來不及無所事事地在拉薩的陽光下發呆,就要去尼泊爾了。出發前被媛媛撿到,又遇到了初初和來自深圳的一對夫婦,幾個人一拍即合,決定坐長途車先到日喀則,再找車去樟木。拉薩到日喀則58元的車資,路況很好,有山有水風景也好,只是走新路,不能去羊湖和白居寺了。黃昏時分,朋友們還倒臥在日喀則的金源招待所,我則獨自去了扎什倫布寺,捕捉那夕陽下最美的瞬間。作為後藏具有崇高地位的黃教寺廟,扎什倫布寺布局之壯觀,建築之精美獨樹一幟,收藏更是珍貴,有的班禪靈塔的華麗甚至超過布宮的達賴靈塔,26.2米的鍍金銅制強巴佛坐像只能用“震撼”二字形容。寺中的喇嘛無論長幼,和善健談,不經意間便碰觸到另一種守護信仰的生活方式那同樣充滿繁盛、靈動而快樂的氣息。
日喀則到樟木我們坐的是擠了12個人的9座金杯——唯一去樟木的長途車,128元每人,15個小時的車程。一路上,中尼公路一直在修,出發1小時後就只有崎嶇不平的砂石土路了,所到之處塵土飛揚,時常還要爬坡涉水,坐在後排上下翻騰,倒像是在騎馬。估計雨季時也只有越野車和大貨車可以勉強通過這樣的路段了。進入珠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沒有覺察地過了5000米的山口,傍晚時到達老定日,遠遠地清晰地望見珠峰籠罩著一抹金黃,心中只有崇敬,沒有征服的欲望。
臨近午夜,目的地在即,危機也悄悄襲來,同車的兩個河南人中的一個好幾次摸同伴裝錢包的褲袋試探,我們意識到遇到了順手牽羊的慣偷,自覺地加了小心。黑夜中感覺上了山路,聞到了綠色的氣息,聽到了潺潺的水聲,時有羊群擋住去路,羊倌竟是黑黑瘦瘦的尼泊爾人。終於到了樟木,山路邊停滿了尼泊爾的右舵TATA貨車,在客運旅館前下車時突降暴雨,只好就近落腳,河南人竟然尾隨……這時候的我們既不想被賊偷,也不想被賊惦記著,趁著雨停時,悄然搬到了交通賓館。也許是一天趕路的疲憊和進入低海拔的緣故,雖然經歷了這樣一個驚心的小插曲,這一夜卻睡得格外踏實香甜。
就要離開西藏了……要讀懂她不在一次也不在一時,重要的是細細品味到過的每一處,讓在這裡渡過的每時每刻都如同一顆顆飽滿的露珠折射出絢爛的光彩,便沒有絲毫的遺憾,更因為與西藏的緣份已定——我知道自己一定再回來……
“尼泊爾篇”進入十月,尼泊爾終於渡過了漫長的雨季,陽光燦爛的日子多起來,不僅路途上的安全系數增加了很多,戶外運動也開始步入黃金期,尼泊爾再一次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喧囂和繁榮。
一夜雨後,太陽早早的升起,在樟木——這個依山而建的邊境小鎮中蒸騰出一股蒙蒙的水汽。上午給家人打了電話,過境前報個平安也好讓老爸老媽放心,4毛一分鐘還好;之後在滿街挎著包換錢的婦女們中挑了一個換了尼幣,1:8.89,上萬的尼幣在手,不太真實的感覺。下午一點半通關,在聶拉木關口的這邊談好了5個人每人六元的價錢租車到友誼橋,過了關才看清是輛駕駛室超小的小貨車,加司機6個人擠成了照片。我自覺挪到了敞篷的貨倉,半臥著隨著顛簸的小車蹦跳了八公裡的山路,很享受的,一路風景不錯呀,一片青綠的山谷,飛瀑懸於山間,太陽依然灼熱,但夾雜著一股濕氣,終於不再是青藏高原上中尼公路沿途滿眼土黃色的蒼涼和荒蕪。時而與裝扮得花裡胡哨的尼泊爾人的TATA貨車或者驅趕的羊群相遇;幾個騎單車的老外飛快地掠過,比不了呀,玩得就是心跳。我們也有騎車進藏的勇士,然而並非鐘情於單車運動本身的刺激和挑戰,更像通過一次肉體的苦旅達到精神的解脫抑或升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啊……友誼橋上背依國門,腳踏兩界,留影,向來路揮揮手,走進另一個國度。
如今尼泊爾的邊境官員不幫人填表也張口就要200盧比,來蒙混有些英文不濟的同胞,當然據理力爭一番,只得免費放行。其實對西方人更不客氣,每人入境要交30美金,也算是劫富濟貧了。租車要4000盧比,我們選擇了去加德滿都的Local bus,每人160盧比。
真的不愧是山之國,忽左忽右,忽上忽下,不知翻過了多少座山,過了多少個鎮,只見黝黑健壯的司機(尼泊爾人裡難得的健壯)簡直是拿身體開車,用整個上身的搖擺帶動方向盤不停地轉著山路。路上目睹了一輛從垂直的山崖落下陷在湍急的河水中的TATA車,神靈保佑無辜的性命……但願不是客車吧,因為尼泊爾的客車似乎總是滿滿的,可能也就造就了尼泊爾的男人在車子飛馳時爬上車頂躲清靜的本事,那可是我們鐵道游擊隊的功夫啊!中國人的確受到了優待。一路上,一車的尼泊爾人在沿途無數個崗哨前被叫下車接受荷槍實彈的士兵的檢查,中國人和個別看上去似乎身份高一些的尼泊爾人可以留在車上,士兵只是上車來看一下護照,眉開眼笑地搭訕幾句,再翻翻尼泊爾人的行李,看有沒有炸彈什麼的。這種緊張氣氛並沒有給我們帶來不安,似乎戰亂的危險離我們還遠……這一幕幕也便成為在尼泊爾境內旅行的慣常經歷了。
經過五個多小時的車程進入加德滿都時,天已經黑了,街上車水馬龍,路邊滿是做小生意的地攤。到了中心公園邊的長途車站,其實步行通過新街到Tamel區已是很近,開始還不熟悉,五個人打了一輛車100盧比到Tibet Guest House,竟然滿員了,見天色已晚,飢腸轆轆,便到Everest Steak飽餐了一頓牛排,就在附近的Pool Hill將就了,250盧比雙人標間,很便宜,但是不夠干淨。明天要去見“尼泊爾的大勇” ——Tashi Delek的新主人。
早上在一家花園餐廳美美地享用了早餐,在旅行社詢問返程機票的情況時又討了一張免費的地圖,帶著同伴們到了Tashi Delek,見到大勇,竟有一點點“驚艷” !一行人在盛開的樂杜鵑下的石桌旁相談甚歡……就這樣5個人搬到了龍游客棧(大勇為青年旅社取的中文名)的六人間,每人80盧比一天,倒不是為了省錢,實在是很懷念在西藏時的集體生活。同行的媛媛還應征了龍游的中餐大廚,所以這一天的下午完全脫離了行程計劃,竟是隨大勇上街買菜、炊具和調料,著實深入了民間生活;初初呢,采購是假,拿著相機捕捉美女才是真呢。晚飯時大勇見人就招喝,竟集了二十多住客和工作人員一起嘗了媛媛的北京家常菜,很親切的感覺。
昨天的夜宴成功,大勇很高興,一定要帶我們去一個他認為最溫馨的地方吃早餐。果然,這是Tamel南端一個非常可愛的小神廟廣場,不知名卻很別致,印式白塔被砂黃和磚紅色的老房子包圍,頑皮的孩子們哄鬧嬉戲著,驚起了成群的鴿子;我們圍坐在廣場一隅,吃著像藏式涼粉,面餅夾炒肉一類的飯食,很可口。尼泊爾是個古老的王國了,可是因為有很多的孩子而顯得年輕不少,因為有很多外貌差異很大的民族人種而更像個新移民國家。
本來有一個非常緊湊的計劃,可以在一天逛遍杜巴廣場,帕殊帕底廟,浮圖納特塔和斯瓦揚布塔,其實在這個悠閑得可以沒理由就發呆半晌的國家非常不現實也不合時宜。最好跟著感覺走,先向西南,二十幾分鐘就溜達到了杜巴廣場,沒人收門票,其實是靠自覺的。尼泊爾每個古城鎮都有杜巴廣場,我最喜歡這一個,因為幾乎所有印度教主要的神靈在這裡都有一席之地,因而規模最大,紅色磚木結構的神廟鱗次櫛比,是馬拉王朝時的傑作。只有上世紀60年代在老皇宮一角加建的議事廳是白色的,有點歐式,鮮明但不太協調,和很多發展中國家一樣,也包括中國,好像現代人的建築藝術創造力和對傳統特異性文化的堅持力遠比老祖宗退化了。神廟的木刻構件——窗和檐下的檁條、斜向支撐是建築的精華,令像征無窮力量猴神哈努曼掩面躲避的性廟上的雕刻內容更是獨樹一幟,堪稱春宮大全了,待你對尼泊爾世俗性文化的由來有所了解後,其實也就是KAMA SATRU——《愛經》的立體木雕版,可惜很多走馬觀花的旅友錯過了。看到活女神庫瑪麗並不是難事,特別是在上午,因為下午要睡午覺就沒准了。不過要捐些錢財,幾盧比而已,看門人會一再提醒之後才向樓上招呼。一個小女孩突然閃現在二樓的木花窗前,黑黑的眼線,大大的眼睛,紅紅的嘴唇,然而濃妝依舊掩不住一臉的稚氣。也許印度教還沒能融入我的思維,沒有見到神的感覺,到是更感嘆小女孩現在和將來的命運。
10月3日這一天因為難得的日半食天像,尼泊爾人又放假了,所以到帕殊帕底廟時看到很多人沐浴祈禱,一邊有人將焚屍台上的灰燼推入巴格馬底河,任其順流而下,另一邊新一輪的木台已經搭好,蓋著黃布的死者停放在河邊的石階上,親屬點了蠟燭守候在旁邊低聲啜泣。兩家人的儀式幾乎同時舉行,貧富差別一目了然。近在咫尺地目睹整個儀式的過程,看人形在滾滾濃煙中化成漫天飛舞的灰燼,漸漸消逝,心裡竟非常平靜地接受了這種方式。除了將逝者送去天國,帕殊帕底廟還是尼泊爾青年談情說愛和已婚婦女祈求生育的地方。生與死,相聚與離別歸於一處,好一番輪回啊……
不知不覺天色已晚,回到客棧,沐浴更衣,食欲不減,一如往日,眾旅友聚首,或見聞或心境,相談甚歡……
從加都到博卡拉更有趣的方式是做一段漂流,加上前後兩段Local Bus的車資可中午一頓沙灘野餐15美金,絕對的超值體驗,不過大概要一整天的時間到達博卡拉。尼泊爾適合漂流運動的天然河流資源非常豐富,6個級別的河道俱全。四級以下一般人都可以嘗試,5級以上就需要純熟的專業技術經驗和過人的勇氣了,即便如此,危險性依然很高,每年都有人一去不返。我們被安排的是翠蘇裡河漂流,三級強。當地的導游既是教練也是舵手,大聲喊著口令,令大家協同一致,一次次地闖過激流;平靜河段也不平靜,皮筏間一團混戰,每個人都被澆得像落湯雞一樣,卻分外開心。中午時分,附近村莊的孩子們幫我們在一處河灘上靠岸。自助野餐很豐盛,在河灘上曬曬太陽更是愜意,剩下的飯菜獎勵給了拖船的孩子們,又看到了尼泊爾孩子臉上可愛的笑容……
3個多小時的漂流過後,我們再次被送上了當地的長途汽車。乘坐尼泊爾的Local Bus要有充足的耐心享受過程,崎嶇的山路、眾多的崗哨和無數的停站令路途總是很漫長,進入博卡拉的時候,夜色中已辨不清佩瓦湖的真容。
無論目的在於徒步、漂流一類的戶外運動還是輕松度假,對博卡拉的印像更取決於天氣。這裡的雨季還在繼續,暴雨不斷。所幸我們停留的幾天中,夜晚風雨大作,清晨卻總能見晴仍然是陽光燦爛的日子。
早起時便可見迷離於淡淡晨霧中的寧靜的佩瓦湖,青山環繞,白鷺棲於船桅,竟似雕塑般一動不動……漸漸有了人聲,飄起了炊煙,博卡拉醒來了。喜歡騎單車在村莊撒歡;喜歡爬上山頂看安娜普爾那雪山日出;喜歡將香醇足量的鮮榨果汁一氣喝個飽;喜歡在佩瓦湖上和尼泊爾孩子泛舟,在路邊打光板乒乓球、踢毽子;喜歡Devi’s Fall帶來的莫名驚詫;喜歡在佩瓦湖邊的朝日和夕陽下享受美食;喜歡這裡純樸熱情的尼泊爾人……特別當我們隨Zarak,一個年輕的博卡拉徒步向導回到他的家鄉,Nayapul附近的一個只有58戶人家的小山村,更是倍感親切。進入村莊急行軍式地爬山也要半個多小時,十分隱密,像尋找桃花源。每一個路遇的村民都向我們熱情地招呼,我們也從未像這一天說過那麼多“你好,Namaste”。過幾天就是德賽因節了(盛大如我們的春節),大家圍著全村捐資買下的祭祀的水牛有說有笑,孩子們也放假了,在簡陋的校舍裡前玩耍,圍著我們搶著拍照……這就是善良但貧困的尼泊爾人,因為封閉還能擁有快樂,此情此景竟和那一年我去雲南臨滄山區援建希望小學時看到和感到的一模一樣。
有限的時間和多變的天氣都不允許我們完成任何一個徒步路線了,令此行美中不足,然而神靈的厚愛,卻讓我們在短短的幾天中捉住了很多人蟄居或者徒步數日都未能領略的博卡拉的最美。
Tip:從博卡拉返回加都,我嘗試了Greenline,初初坐Local Bus。比較起來,Greenline 860盧比,包括在Riverside Resort的自助午餐,位子相對寬敞舒適,終點就在Tamel,不過用時與Local Bus相當,考慮普通長途自己解決午餐和出租的費用,還要貴二、三百盧比。是否要腐敗全看自己了。
回到“龍游”,像回家,除了媛媛,廚房裡又添了一位大廚——聞名遐邇的杭州江南驛主廚兔子姐姐,嘗了她主理的菜式,味道鮮明,一如她的人讓人過目不忘。
也許是建築師的特別喜好,我對世界各地的古城街巷情有獨鐘,更何況冠有“世界文化遺產”稱號的帕坦和巴德崗。值得慶幸,這兩個古鎮仍然生機勃勃,人們的生活在自然的狀態中繼續,民間風俗和宗教文化在延承。在帕坦,圍合杜巴廣場的馬拉王朝時期的古老磚石木構建築群不僅構築巧妙,裝飾精美,更被賦予了生命,供奉諸神。巴德崗距離加都13公裡,是更加獨立的小鎮,十三世紀時曾是馬拉王朝的首都,除了同樣技藝非凡的建築細部,狹長的街巷和包括杜巴、陶瓷等很多的廣場構成了豐富的城市空間,如今仍然雲集著商鋪和集市,生機盎然,相比Tamel的商業氛圍,這裡是洗去鉛華的沉靜的美……
在尼泊爾逛街不能不提。街道上除了熱情的尼泊爾人,牛、狗、大大小小的“神廟”和商鋪隨處可見。由於經濟狀況的差距,尼泊爾的物價很便宜,像我們這樣的背包客竟也能體會一下“小富翁”的感覺,所以每晚的節目差不多都在搜羅美食和購物。最奢侈的Everest Steak或者Helena的頂級牛排也只要200多盧比,Nepali’s Kitchen 和New Tibet Book store東側胡同裡的一家餐館的尼泊爾本地餐Dal Batt很地道,一百多盧比,其它各國的美食在Tamel也是應有盡有。非常喜歡當地特色的服裝、手工紙制品、銀飾、如絲綢般潤滑的開什米圍巾、還有木刻、地毯等手工藝品,盡管討價還價隨著越來越多游客的湧入而越發不易,但仍不失為一種樂趣。
在尼泊爾的最後一個黃昏,我們站在山頂的斯瓦揚布塔寺——一個藏傳佛教寺廟、二百戶尼泊爾人家和三千只猴子的共同棲所,俯瞰夕陽下的加德滿都全景,這也許就是最好的告別方式。久久凝視白塔四壁上深邃動人的佛眼,不知佛祖是否也有俗世的依依不舍……
在加都國際機場經過層層的盤查,稍稍晚點半個鐘頭,我們乘坐尼航的班機升上高空,一直向東南飛向曼谷,驚喜地發現眼前展開了喜馬拉雅長卷,連綿的雪山在陽光下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驢友備忘錄“world without stranger”
無論在西藏還是尼泊爾,除非特意,你從不會孤獨,每一段行程你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也總會有驢友與你相伴。
人在旅程最能體會到人與人之間抑或“天下一家”的坦誠和信任,抑或舉手投足和眉宇間的戒備,皆因為不同人,不同時,不同事……但我喜歡這種赤裸,一切都靠直覺的過濾;我也喜歡這種果斷,和則聚,不和則散,不克己,不擾人,由此也便獲得一份平靜與坦然,獲得一個“沒有陌生人的世界”。好人,壞人,你喜歡的人,不喜歡的人……其實在一個獨行背包客的行程中都會是精彩的組成部分,卻不會構成任何決定性的影響,因為相遇偶然而短暫,因為別無所求,因為有清晰的值得追隨的目標……如果遠行之後,你收獲了一份友誼,甚至一份愛情,珍惜這額外的所得吧!
“高原反應”
這是一種人的肌體與意志分離的體驗。無論取道陸路慢慢地爬升,還是直飛高原,大多數人都會有高原反應,輕重不同,歷時長短不一而已。面對它,英雄主義沒有了用武之地,但也不可怕,只要你不逞強,學會屈從和順應自己的身體,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你會擁有一個完美的旅程。我是飛機落地兩小時後出現的反應——眼前發黑,出冷汗,臉發熱,頭發脹,不可抑制的嘔吐,立馬趁著神智清醒生活還能自理時自己去診所,打了防感冒的針,輸了液,回到吉日又吃了些緩解反應的藥片,和衣睡下……一覺醒來,身心終於合二為一,而且此後再上四五千米的海拔,也沒什麼問題了。
關於“艷遇”這回事
印度教告訴信徒人生有四個目的——物質充足、滿足欲望、履行自己應盡之責、從輪回中解脫。尼泊爾女孩結婚很早,如果你在街上發現一位年輕美女,可能已經是一個孩子的母親了;尼泊爾男子地位更高,更加自由,於是便不奇怪,我們的單身女孩子遭遇“艷遇”的幾率異常之高,常常有人熱情主動地為你引路,陪你逛街,請你吃飯,甚至邀你到家裡做客……很難確定是否都是善意,索性找一個可靠的中國男孩為伴吧,百分之百的清靜和安全。

(永遠的納木措)
(走在八廓街)

(夕陽余輝下的納木措)

(走在八廓街)

(布達拉上的打夯歌)

(遙望珠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