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之旅”

作者: nj老菜

導讀“紅色之旅” 倒推70年,那是1935年,在中國發生了一件足以載入歷史的一段過程——25000裡長征。那是一段傳奇的過程,那是一段血色的經歷,那是給中國歷史的改變添上的重彩一筆。親歷者在成為勝利者後,在《紅旗飄飄》的敘述中留下了當年真實的記錄,這些英雄主義的文字,給小時的我留下了崇敬的記憶。 但從來沒想過,在我今年的旅途中,竟能不期而遇地與記憶中 ...

“紅色之旅”

倒推70年,那是1935年,在中國發生了一件足以載入歷史的一段過程——25000裡長征。那是一段傳奇的過程,那是一段血色的經歷,那是給中國歷史的改變添上的重彩一筆。親歷者在成為勝利者後,在《紅旗飄飄》的敘述中留下了當年真實的記錄,這些英雄主義的文字,給小時的我留下了崇敬的記憶。

但從來沒想過,在我今年的旅途中,竟能不期而遇地與記憶中的一些地惴⑸?肆?怠?/FONT>

在做出行的准備時,知道路線上要經過草地,有一段行程是與當年紅軍的路線一致,但具體有哪些內容,自己卻不甚了了。

在上路後,在到達了那些地點後,從今人的紀念物上關於往事的敘述文字中,又使我從頭腦裡搜出了那些陳年的記憶。這些地點是:麗江石鼓鎮旁的長江第一灣,中甸的中心鎮公堂,鄉城,丹巴,小金的天主教堂,猛固索橋,達維會師橋,兩河口會議,卓克基官寨,還有白雪覆蓋的高山,河溪蜿蜒的草地。

將這些地點的背景與現狀介紹如下:

麗江——賀龍、肖克率領的紅2、6軍團於1936年4月曾途經麗江。

石鼓(長江第一灣)——賀龍、肖克率領的紅2、6軍團於1936年4月在從石鼓到巨甸之間約100裡的江段渡過金沙江,擺脫了敵軍的追逼。現建有紀念碑和塑像,憑欄遠望,第一灣景色盡收眼底,4月的江水顯得平靜和清澈,想來當年的4月過江會較容易。但現在的旅游線路往往只是在臨近金沙江的路邊停車,讓你遠遠地望去,告訴你那兒就是長江第一灣,而你根本看不清江水的來龍去脈。

中甸——中心鎮公堂,位於舊城,門旁牆上有石碑,上有說明文字。周遍有不少小客棧和酒吧。1936年4月29日,賀龍率領的紅2軍團經過中甸,將中心鎮公堂作為總指揮部,直到5月下旬方才離開。隨後肖克的紅六軍團又來,在此休整了14天。

鄉城——紅2、6軍團曾征戰經過這裡。

丹巴——紅四方面軍曾征戰經過這裡,在梭坡碉樓的石牆上還殘留著紅軍書寫標語的痕跡。在丹巴與道孚之間,橫亙著海拔5470米的黨嶺雪山。在丹巴縣黨嶺村,有一座很大的“紅軍墓”。這座依偎在大雪山下的墓地沒有墳頭,沒有墓碑,甚至連一點紅軍的痕跡也見不著。當年翻越黨嶺雪山,紅軍付出了巨大的艱辛和代價,有的紅軍就長眠在這座“紅軍墓”裡。劉伯承、李先念率三十軍八十九師從丹巴縣城出發,沿革什扎河而上,經布科、大桑、邊耳翻越黨嶺山為全軍開路。並於3月初占領道孚。主力紅軍在經過短暫休整後,在朱德、張國燾、徐向前等帶領下,陸續沿革什扎河西進,翻越黨嶺山,並實現了二、六軍團甘孜成功會師的勝利局面。

達維——紅一方面軍從磽qiao磧qi翻越夾金山(4930米)來到達維,與紅四方面軍會合。現在路旁立有一高大的紀念碑,底座為紅色,上面有浮雕和解說文字,碑體白色,幾個金色大字“達維會師紀念碑”。碑後溝底流淌的是達維河,河上一小橋,這就是會師橋?從四姑娘山可以找到去夾金山的小面,半天即可來回。

小金——原名為懋功,有一座天主教堂,在此第一次召開一、四方面軍會合後的會議,擁有重兵裝備較好的張國燾dao與長途征戰疲憊不堪但掌控中央的毛澤東見面了,想來這首次的相聚是親切友好的。現在教堂旁建一會師廣場,廣場中央有紀念碑和兩個紅軍相對握手的塑像。傍晚,當地人在廣場上圍成一圈舞著具有民族風格的健身操。

猛固橋——位於小金通往馬爾康和四姑娘山的交叉路口,為緊靠著的兩座鐵索橋,一在達維河上,一在撫邊河上,橋早已廢棄不用,橋面已無橋板,只有九根鐵索在湍急的河流上方。很好的公路從橋旁通過,可在此停車看看。達維鐵索橋頭立著一塊石碑,上書“李先念率部迎接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領袖及紅一方面軍進城遺址”。

兩河口——在這兒召開政治局會議。毛澤東提出了奪取松潘,北上甘南,進取陝甘,並制定了《松潘戰役計劃》,張國燾dao則提出“赤化全川”或西進川康。由於意見的分歧,導致紅軍在這一帶滯留了一個多月,錯過時機,毛與張的計劃均未實現,而只得改走極端惡劣條件的草地北上。現有紀念館和毛的塑像。有關正式文字是這樣的,“兩河口會議會址位於小金縣城北70公裡兩河口鎮的關帝廟,主體建築已毀無存,現僅余後部馬房。為消除一、四方面軍會師後在戰略方針上的分歧,進一步統一認識,實現團結北上的方針。1935年6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此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一、四方面軍會合後戰略方針的決定》,否定了張國秦的錯誤主張,決定集中主力向北進攻,在運動中大量消滅敵人。首先否定在甘肅南部建立根據地的主張,為創造川陝甘革命根據地奠定了中央北上戰略方針的基礎,同時也拉開了同張國燾右傾路線鬥爭的序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卓克基官寨——紅軍長征經過時曾在官寨駐扎過6000人。據稱,《塵埃落定》以該官寨為背景而寫作,現已成旅游景點。我去時正在施工,沒看到任何介紹資料。司機指著梭磨河對岸的幾株大樹,說毛澤東等當年曾在樹下住過。

刷經寺——紅軍自1935年7月從馬爾康的卓克基出發,經過刷經寺,向東翻越亞克夏雪山(4443米),到達黑水,據資料記載,在這一段路上,倒下了近500人。並且之後在到1936年8月之間,紅軍又多次翻越這座雪山。

紅原(草地)——縣內沼澤較多,是紅軍長征過草地的中心地帶,為紀念紅軍長征過草地時經過這裡而命名紅原。大草地海拔平均3500米,起伏不大,一望無際,為典型的平坦高原。草地上河溪密布,水流滯緩,盤曲縱橫。其中兩條較大的河流,白河與黑河,流入黃河。由於排水不暢,形成了大片的沼澤。紅軍曾5次經過這裡,其中紅一方面軍的1、3軍團一次,紅2、6軍團一次,而紅四方面軍和一方面軍的5、9軍團卻往復地行走了三次。

若爾蓋(花湖)——據說在紅軍過草地時,減員達萬人,其中不少是沒頂於草地的沼澤。直到60年代,在公路兩旁還有大片的沼澤,常見有牛羊淹沒在其中。而到了今天,沼澤已經極大地縮小,並且還出現了局部的沙化現像。其主要原因是在70年代,為了獲得田地,曾大規模地挖溝排水,導致沼澤迅速地消失。現在到花湖還能看到當年的草地和沼澤的景色,只是吃飽穿暖游山玩水的我們再也無法體驗當年了。

懷想起70年前的兩黨生死搏擊的那些日子裡,徒步走在這條線路上的紅軍戰士們,他們衣衫襤樓,肚中少食,環境的惡劣,敵手的追壓,將他們逼迫到了生死存亡的一線。只有生存的願望,心中的信念,在支撐著這支隊伍,完成了不可想像的征途。

在今年的行程中,與這些記憶中的地點相遇,時空交錯,誰又會想到,這些荒僻、雄奇、壯麗的山水自然,這些穿戴、語言、習俗不同的民族村寨,今日會成為背包客留連往返之地,旅游者爭相趨往之地。昔日僅能通行馬幫的小道,如今是平坦的柏油路面,只有殘留的索橋讓人遙想起往日道路的艱辛。

這些地方,在今天這樣的氛圍裡,又被定義為“紅色之旅”。被旅行社看中,成為可以贏利的線路;被“先進性”的代表們選中,成為可以“受教育”之地。像我這樣自掏腰包的行路者,在看到這些被反復亮相的遺跡時,卻“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當年,這些不惜生命,為著一些目標,或者為著理想而奮鬥的先行者們,他們的目標或者理想在今天實現了多少?有些,已經超出了他們的想像;有些,似乎依然以另一種形式存在。

龍種,也會變成跳蚤?

歷史,在螺旋式地上升?

70年,是很遙遠的事?



(猛固橋頭)



(卓克基官寨)



(紅軍達維會師處)



(兩河口,毛澤東與張國燾鬥的地方,還能看到毛的塑像)


精選遊記: 阿壩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