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喜歡小巧和精致的人,山石流水,庭台樓閣,牆垣院落,是我夢裡的去處。剛剛從火車上下來的時候,真的還有一點不敢相信,自己已經到了傳說中"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蘇州。陳舊的火車站,低矮的房屋,整座城市似乎都籠罩在一片灰蒙蒙的色調當中,全無半點大城市的風度,也全然不像一座國民生產總值位居前列的工業城市。
或者,這正是蘇州人的聰明之處,他們悄然地讓古城與開發區分開,既發展了現代工業,卻又保留了傳統的古城文化。我站在蘇州河畔,看見兩位上了年紀的老大娘,身穿著藍色的傳統布衣,正在渾濁的水中,清洗馬桶;路邊的拖車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將近二十個馬桶。後來在平江路等地又多次看到了這種古老用品,才終於明白,原來在這個現代的城市中還或多或少地保留著這種傳統。
蘇州是一個古樸的城市,蘇州是一個懷舊的城市。
蘇州的旅游交通非常的發達,基本上從居民日常乘車路線改變出來的游一到游七路線公交車,就已經覆蓋全部的旅游景點;另外,乘坐出租車或者人力三輪車,也都非常的便宜和方便。
位列中國四大名園的拙政園和留園,是蘇州兩個不可不到的去處。拙政園寬闊大氣,留園小巧精致;拙政園山清水秀,樓高台闊,巍巍高塔,裊裊細柳,森森鳳竹,伴春風吹皺了一池綠水;留園廊深閣淺,峰回路轉,嶂巒疊翠,聽秋雨獨自莫憑欄。
獨喜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
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
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
猶及清明可到家。
中"小樓一夜聽春雨"一句,而難得崔雍的《宿駱氏亭寄懷》:
竹塢無塵水檻清,
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
留得殘荷聽雨聲。
中又有"留取殘荷聽雨聲"之句,更切心懷。因此到了拙政園的"聽雨軒"和"留聽亭",便覺得非常的親切。獅子林裡面也還有一個"聽雨樓",而據說,當年陸游在臨安所居住的,就叫"聽雨樓";看來,如吾等痴迷於春風秋雨的,也大有人在。
拙政園和留園是江南園林的代表作,游過此二處,基本上就可以體驗到江南園林的精髓了。至於它出的園林,或多或少的多少有一些雷同,卻又往往比不上兩者的景致和氣派。不過雖然如此,但是不同的園林總還是有其各自的特點的。例如網師園的月動風來亭,過道一側是一面巨大的鏡子,據說中秋的時候,天上、水中、鏡中和手裡的酒杯當中,可以看見四個月亮,非常的巧妙和奇特。另外,獅子林也是一個很有趣的去處:進得園來,到處是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奇形怪狀的太湖石,迷宮一般的道路蜿蜒曲折、峰回路轉,令人目眩神搖,難怪乾隆也要在此題下"真趣"二字。
相比之下,游人如鯽的虎丘塔和劍池則要乏味得多,不過幸好還有那大片的玉蘭花,以及山下竹林叢中清靜、優雅的茶寮,讓人可以一邊品嘗著清茶、美點,一邊細細地追思這上下兩千多年的古跡。楓橋和寒山寺則是更差一些的去處,無論如何,夾雜在熏人的蘇州河邊熙熙攘攘的人群裡面,是很難品味到"夜半鐘聲到客船"的境界的了。不過那黃色的山門,以及鑲嵌在上面的的"寒山寺"三個字,倒是挺合我意。如果實在閑得無聊,還可以去南邊的盤門逛一逛,享受一下被強迫包含在門票裡面的百來米長的在臭醺醺的河裡飄蕩的游船、不知所雲的小曲以及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演出的評彈。
玄妙觀無甚可觀之處,不過邊上觀前路上大大小小的商鋪,卻是蘇州最好的去處。蘇州小吃、蘇州刺繡、蘇州小工藝品,沿街琳琅滿目、應有盡有。不過非常可惜的是,聞名中外的桃花塢年畫卻無處可覓,據說市場上已經很難見到它的影蹤了。後來在網師園裡面看見有出售的,價格卻貴得驚人。
臨走的時候,終於還去了一趟平江路,據說這裡已經是蘇州古城剩余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了。沿路所見都在大興土木,一棟棟嶄新的仿古小樓正在吞噬著已經日漸破落的古老民居,間或還可以看見一小片低矮的舊宅,老人們坐在彎彎的橋上,一邊看著船在橋底下悠悠的流水中蕩過,一邊閑聊著逝去的往事。偶一回頭,古宅牆上那鮮紅的"拆"字觸目驚心。相信不用多久,蘇州這一片最後的殘痕,也將被改造殆盡。雖說蘇州的新宅采用了仿古建築式樣,多多少少還保留了一點味道,但無可否認的是,點點滴滴的舊影必將隨之飄然而去。
最近聽說北京又要重新修復永定門了,早知今日,又何必當初!是不是,只有過去了,才覺得珍貴;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做人也每每如此,最難的是懂得如何去珍惜眼前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