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印像
婺源,顧名思義,乃婺水之源也,位於贛皖交界處,原屬徽州府,現劃入江西省,人稱那裡是中國最美麗的農村,又稱是江南的香格裡拉,對其向往已久。今年五一,終於和老周結伴而行。
背包族的天堂
婺源,盡管早被愛好旅游、攝影的人們所熟知,但其旅游開發嚴重滯後,一方面其到處是景,一方面景點又極其分散,沒有好的路。除了紫陽城外也沒有賓館,被旅行社視為旅游的禁區,這無疑催生了一族醉情於山水而不怕艱苦的背包旅行族。無論在紫陽,還是在清華鎮,還是在偏僻的村落,都能看到滿街、滿村的背包族。
找旅伴是背包族的重要工作,由於景點分散,最好的方案是結伴包車成行。我和老周是在清華鎮找到其他六個旅伴而包了一輛客貨兩用車的,這八個人中,除我和老周來自上海外,還有六位有兩位來自珠海,兩位來自廈門,兩位來自武漢,可謂來自五湖四海,為了同一個目的。結伴旅行也挺有意思,旅行本身不也是種交友活動嗎?結伴旅行的特點是好聚好散,親兄弟明算帳,但我們和珠海的兩位結伴旅行了數天,後來又有廣州的兩位朋友和南京的兩位朋友加盟我們的隊伍。我們還碰到了一族人,據說在網上就結伴了,這真是個省事的好辦法。
醉人的村莊
婺源的一大特點便是散布於山間田野以徽派民居為特色的古村,各個古村的特色不一,如虹關村的大樟樹,李坑村的小橋流水人家,理坑村的官宅府第、上下曉起村的生態環境都很有特色。
而給我留下最深印像的是離清華鎮不遠的思溪村。那天傍晚,在旅伴中產生的那場到底住在鎮上還是住在村裡的激烈爭論中,我是力主住在村裡的。住在村裡雖然條件艱苦點,但能和自然更接近一點。我們住在村上的一家農家裡,主人十分好客,被子是新的,十分干淨,晚上,吃到了久違的土雞,在基因食品橫行的年代裡,真是難得。
村莊的晚上是美麗的。吃過飯後,我們和主人在家門口喝著茶,談著天,望著天空中滿天的星星,真是有種久違的感覺。村裡人感興趣的上海的金茂大廈、東方明珠,我們卻對村民的生活更感興趣。
最醉人的是清晨,我為了欣賞到早晨的村景,四、五點種就起來,看到被晨霧披著的村莊,聽到一陣陣的雞鳴,真是感到美妙極了。
思溪美,美在有水有橋,橋是座古樸的廊橋,相對於前一日看到過的被粉飾過的清華彩虹橋,我更欣賞思溪橋,。橋下河邊,早起的女人正在晨霧中洗衣和洗菜,平平靜靜的生活每天從這裡開始。而男人,趕著牛,扛著鋤,去了村外的田野。
思溪村邊,也有一個很有名的村叫延村,村之間有一條石板路,我是沿著石板路徒步走過去的,這條石板路已不知走過了多少代人了。
婺源的路和景
婺源的路況很差,坐了兩天的客貨兩用車,真是感到骨子散架了的味道,第二天起來,感到坐著也渾身酸痛。路況不僅差,而且險,去大鄣山的盤山路,海拔近千米,沒有任何遮攔,然而,我們卻樂此不疲,路上美麗的風景消除了我們的疲勞和恐懼。可以說,婺源的一路是風景。高山上有各種色彩的高山杜鵑,有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條條白練,有平如明鏡的高山湖泊,有潺潺流水的大小溪河,更可從高山上俯瞰地面上的層層梯田和股村人家,據說最美的時候是油菜花開的時候,或是梯田裡放水的時候,在陽光的照耀下,反襯著白雲朵朵的藍天,在粉牆黛瓦的古村陪伴下,那是一幅多麼耀眼的田園風光!
由於到處是景,我們不時地要求司機停下來,拍照取景,看來這是結伴包車的最大好處。司機似乎有點不耐煩了,在大鄣山,索性建議我們去爬雲梯,我爬過黃山的八百步雲梯,而大鄣山的雲梯何止八百步,據說有兩千步之多。畢竟年齡不饒人,胖乎乎的老周爬得氣喘吁吁,狼狽不堪;兩個珠海旅伴原打算上海拔1630米的峰頂看日出,由於大傷體力,只得放棄。
狂歡節和板龍燈
我們在婺源的時候,縣城紫陽鎮正在搞民族風情展示活動。那幾個晚上,對婺源的紫陽人來講,真可謂是過了幾天狂歡節。展示活動中,有茶藝表演,有極富當地特色的攤戲、徽劇表演,但印像最深的是板龍燈表演。
板龍燈表演是每天表演的高潮,板龍燈的龍頭和龍尾是有竹骨彩紙扎成,而龍身卻是用條條長板凳連成,板凳和板凳間可連可脫,表演時,每人從家中那一條長板凳當場連成,表演後,可自帶回自己的板凳回家,每只板凳上點有蠟燭,在鑼鼓聲中,只見不大的廣場中,兩條龍盤旋翻滾,大有排江倒海之勢,氣勢無比,兩個舞龍隊你來我往,不相上下,當地人稱之為“鬥龍”。舞龍後,舞龍人可提著自己家的板凳回家,或到街上坐在剛才舞過的板凳上,吃碗餛飩,權當夜宵。
據說婺源除了板龍燈外,還有種草龍燈,龍身是由稻草扎成的,婺源人的樸實可見一斑。
婺源的婺字,好像拆開來是一個能文能武的女人,她是一個樸實無華的村姑,她是一個魅力四射的女人,她又是一個難以接近的女人。願這個女人永遠這樣美麗和清純,古樸而自然。
婺源,我只走了她四分之一的地方,婺源,我還會再去的,不知今年十月一日的時候,誰願作我的旅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