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聽侗族大歌
(鎮遠→凱裡→從江)
蔚 明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宋代服飾、唐朝發型,素樸、灑脫的魏晉遺風。“飯養身、歌養心”,侗家人的多聲部清唱宛若天籟之音……黔東南包括凱裡、鎮遠、劍河、麻江、黎平、榕江、從江等苗族侗族村寨。這裡山巒重鎖,所以保留下不少宋代服飾、唐朝發型,很有意思。
緬人騎像過橋來(鎮遠古城,門票30元)
從張家界到懷化,在去黔東南自治州首府凱裡時,必經鎮遠古城。古城最初是潕陽河上的碼頭,呈“S”形穿城而過,先有南岸鎮遠衛城,後有北岸鎮遠府城。鎮遠共有古代碼頭12個,目前仍在使用的有大河關碼頭、禹門碼頭、城隍廟碼頭、天後宮碼頭、米碼頭等。對應著古碼頭的,是12條古巷。
人們形容鎮遠是“滇黔鎖鑰、粵蜀屏障、湘黔咽喉”,雲貴高原在此向湘西丘陵過渡。秦代,這裡屬像郡,漢代為潕陽縣縣治。元初,鎮遠設沿邊溪招討司。清康熙前,鎮遠屯兵2220名。鎮遠又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各國“南國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祝聖橋上有一副對聯道:
"掃盡五溪煙,漢使浮槎撐鬥出;劈開重驛路,緬人騎像過橋來。"
在鎮遠,儒、釋、道共生共存。青龍洞在城東中河山山腰,元代在此設總管府,明代建朝元閣、紫陽書院、考亭祠。今佛教元禪院相傳原是元末明初張三豐的修煉處,中元洞則做過儒家書院,萬壽宮是清朝鹹豐和同治年間旅居鎮遠的江西商人的會館。
來 到 凱 裡
起初,只有攝影師來貴州東南部拍攝。也許貴州這個山地省份好玩的地方太多了,從傳統的黃果樹、紅楓湖、天星橋、織金洞,到梵淨山的金絲猴。然後是水色幽藍的荔波樟江和大、小七孔,還有茂蘭的喀斯特森林。而貴州最具特色的各種苗族服飾、頭飾、銀飾,侗族多聲部的大歌,盡管也推廣了多年,卻還是有一種養在深山人未識的感覺。其實,我們應當暗中“慶幸”這裡“地無三尺平”,交通不便,保留下這些民族風俗。
在貴州,侗族、布依族多逐水而居,苗族則多居住在山上和山間。這裡有榕江空申的短裙苗,有郎德的長裙苗,有六盤水地區六枝梭戛的長角苗,有節慶裡掛滿頭上、胸前、腰間的亮閃閃的銀飾。苗族和侗族占據了黔東南3/4的人口。侗族村寨也像苗寨一樣,許多的民俗、民服,像他們的鼓樓和花橋,給人連連的驚喜。最值得聆聽的是侗族多聲部大歌,以及男女對唱山歌談戀愛。而神秘的占裡鄉侗族巫師,能用草藥為村民避孕、節育,幾乎每家一生都只養育一子一女,每年人口不增不減,實在神奇。
黔東南深山裡的不少村寨,當然懂得,發自內心的民族歌舞、儀式,只在節慶時才可以舉行,不能經常跳。平時,他們即便穿著古老的服裝,普通的生活依舊還要繼續。然而,他們不只為旅行社帶來的游客表演,也會為遠道來客即興表演大歌、踩蘆笙等節目。在旅行經驗豐富的人眼中,黔東南依然是這麼清新、淳樸、神秘。
先看苗寨長裙舞
在湘西山江,看過苗民趕集。不過,若論及濃郁的民俗,還得去距離凱裡29公裡的郎德寨。郎德是黔東南第一個民族生態村,是距凱裡最近、最容易見到歌舞表演的苗寨。此外,不遠是貴州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郎德的表演長約2小時,有蘆笙舞,《南韶野史》中說,“每孟歲跳月,男吹蘆笙,女振鈴合唱,並肩舞蹈,終日不倦。”
苗族喜歡吹蘆笙,貴州其他少數民族也都會吹蘆笙。蘆笙由6支竹管組成,大的長至1、2丈,小的只有8、9寸,各地蘆笙在構造和音調上均有顯著差別。蘆笙的特點是一個樂器,多個和音。
苗家寨子和侗族、布依族的民居,大多是干闌式吊腳樓,而干闌式房屋是百越、巴人建屋的特點。苗寨內,設銅鼓坪,是苗家節日聚會場所,一般由鵝卵石鋪成,並鑲嵌成人字或小魚的模樣,也有模仿銅鼓面紋飾拼的圖案。據說苗族祖先戰敗時撤退進山中,怕敲擊銅鼓會引來官兵,就制作了各種樂器並吹奏它們,以此召集失散群眾,以利再戰。
今天多是婦女在表演,她們上身藍布衣,袖口滾邊,長裙多紅色並以綠色或多種顏色間隔,裙子被裁剪成彩條,身上銀飾極多,銀釧、銀扇、銀梳、銀花、銀項圈、銀手鐲、銀戒指……。郎德是清代領導貴州苗民起義的首領楊大六的家鄉。
從清鹹豐年(公元1855年)春到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深秋,楊大六征戰貴州近18載,易守難攻的郎德寨也堅持與清軍對抗了18年。再聽侗族大歌
侗族文化三樣寶:鼓樓、大歌、風雨橋。在三江,我已經看到程陽風雨橋、馬安等地的鼓樓,那裡的程陽八寨也在展示侗家風情,但是貴州黎平、榕江和從江一帶的大歌卻更為有名。像從江縣小黃寨的大歌隊,1956年就到北京演出過。但是去小黃,卻是“地無三尺平”,路比較難走。在小黃,從兒童到老人都會唱大歌。因為來小黃聽歌的各級領導和游客都比較多,小黃人忙時好像夜鶯一般,從下午放歌,一直唱到晚上。
侗歌種類按照內容,分為古歌、情歌、知識歌、勸世歌、悲歌、頌歌、禮貌歌、說理歌,又按演唱形式分為大歌、踩堂歌、琵琶歌、牛腿琴歌、河歌、山歌、拉山長號、祭祀歌等多種。其中大歌最有侗家特色,且具有其他民族所不具備的無伴奏、多聲部合唱的特點。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侗歌是否就是侗族人民記錄歷史的一個方法呢?
中國共有55個少數民族,絕大部分都能歌善舞,能模擬多種鳥叫的侗歌,似乎最能讓人疑為天籟。在美國,很多人在周末參加教堂的唱詩班活動,以便修養身心,那也是非常動聽的多聲部合唱,但卻有風琴伴奏。侗族大歌往往無需任何樂器伴奏,一樣感人至深。
同伴的青菜好,我常記在心,同伴的蘿蔔好,在那五開府內十字街頭,我總在追戀。三戀四戀也難得,深深戀你,猶如地蜂把食戀。地蜂戀食能吃飽,你怎不記咱倆從前的誓言。……丟我單身姑娘,過了三春,猶如火蓋煙。這是由鄭國喬教授記錄並翻譯,中國社會科學院鄧敏文教授整理、注釋的著名侗族女聲大歌《同伴的青菜好》,又名《三戀四戀也難得》,主要流傳在貴州黎平岩洞鎮、口江鄉一帶。明代黎平叫“五開府”,所以這支歌曲至少流傳了300多年。末句“猶如火蓋煙”,形容姑娘萬分懷念舊情。
我在“ 南疆北疆”中,介紹過維吾爾民間音樂“十二木卡姆”中收錄的一首情歌,那歌詞寫的也是三戀四戀,情緒一樣這般濃烈、纏綿。大歌和木卡姆曲風差異極大,歌曲中卻都自然流露著熾熱、真摯的情感。
侗語中,大歌稱為“嘎老”,多聲部、無指揮、自然和聲。歷史上,侗族大歌流行區的各村各寨,都組織不同年齡段的男女歌隊,從兒童隊到中年隊、老年隊。這些歌隊按鼓樓、氏族或村寨自由組合,不過男女分開。據鄧敏文教授(侗族)介紹,95%的侗族大歌是情歌。我覺得這也正是各民族山歌的特點。

(黔東南 銀飾 /蔚明攝於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