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鸞飛游記】大夢江南(9)

作者: 鸞飛鳳舞

導讀大夢江南(1):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7319大夢江南(2):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8650 大夢江南(3):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9241 大夢江南(4):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0123 大夢江南(5):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0741 大夢江南 ...

大夢江南(1):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7319大夢江南(2):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8650

大夢江南(3):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69241

大夢江南(4):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0123

大夢江南(5):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0741

大夢江南(6):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0948

大夢江南(7):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1833

大夢江南(8):http://www.ctrip.com/Community/ItineraryWri/ShowWriting.asp?writing=872299



(六和塔)

二十七、六和塔

西湖三塔,保俶如美人,雷峰如老衲,六和如將軍,當真是極恰當的比喻。

從虎跑泉門口坐上公車,只一站便到了錢塘江邊、六和塔下。遠遠的看過去,古舊的六和塔果然便似位威嚴魁梧的大將軍,矗立在月輪山上,眺望著浩浩蕩蕩的錢塘江水。腦中忽然浮現出一個電影片斷,那是成龍在《神話》中扮演的秦國大將軍蒙毅戰死時的情形,在堆積如山的屍體上,蒙毅以最後的力量用一把劍撐住自己,立地成塔,他的敵人也不得不心悅誠服的向他低頭,雖然那時他已死去。

和杭州的其他景點一樣,六和塔也有著許多動人的故事。進了園門上台階,台階盡頭便見一總角小娃的塑像,正是那像精衛一樣投石鎮江的小伙子六和,傳說是他英勇的鎮住了錢塘江的大潮,所以人們就建了這塔來紀念他,並由他的名字命名為六和塔。

傳說總是美好的,但據史載,這塔是北宋年間吳越王聽從了兩位和尚的建議,建來鎮錢塘江潮的,至今已經一千多歲了。佛門有規: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無爭,意和同悅。此塔建成後便取了這“六和”之意,定名為“六和塔”。塔旁原有塔院,叫六和寺,南宋時改名開化寺,就是施耐庵筆下武松出家的地方,也是花和尚魯智深聽濤圓寂之地。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武松武二郎了,比知道白素貞還要早,大概因為武二郎是我們山東人,小時候看景陽崗酒做的廣告,就是武二郎喝了酒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情節,印像裡武松應該是個典型的山東大漢形像,彪悍、豪爽、耿直,喜歡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嫉惡如仇,所以一直有點想不通,他怎麼會出家,會做行者?

過一座二龍戲珠的石坊,塔門便在眼前了。當年乾隆下江南,來到六和塔,這位喜歡到處留跡的皇帝便給這座七層寶塔每層起了一個名字,第一層叫“初地堅固”,二層“二諦俱融”,三層“三明淨域”,四層“四天寶網”,五層“五雲扶蓋”,六層“六鰲負載”……當我拖著病後無力的四肢,邁著無比沉重的步履登上第226個台階,看到那“七寶莊嚴”的牌匾時,不禁長舒了一口氣——終於到頂了!

我坐在頂層的樓梯口休息了很久,直到急促的呼吸漸漸舒緩了,疲乏的身體漸漸恢復了力氣,這才走到回牆外,憑窗南眺,一段大江盡收眼底,陽光雖好,江上仍有薄霧,仿似欲說還羞,倒更增一種意蘊。江水在此轉了一個彎,大概臨近出海口的緣故,江面極寬,風平浪靜,似乎看不出潮起潮落時的那種氣勢。

錢塘江潮,天下聞名,因海潮倒灌而形成,一日兩回,一為潮、一為汐,所以《新白娘子傳奇》裡許仙曾有“盼如潮汐、一日看兩回”的詩句。白居易也曾賦詩曰:“早潮才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獨光陰朝復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然而潮起終須潮落,再大再猛的潮頭一旦過去了,仍不廢江河向東流。當年武松在此皈依我佛,定然也曾如我現在一般,立在這塔上看那平了潮頭的江面吧!如此,我終於理解了他。

下塔去車站,回頭再看這塔,便覺得不再像蒙毅將軍、而是像武松了,並且,是出了家的武松。



(錢塘江大橋)

二十八、岳王廟

在杭州的每一天,我都在岳王廟前走來走去,有時路過,有時在岳廟站坐車,但越是靠得近了,反而越沒有仔細去看。下午即將離開杭州,乘船沿著古運河去蘇州了,從六和塔回來,我便直奔岳王廟。

前幾年有一場大爭論,源於有些人對岳飛是否算是“民族英雄”的否定,他們認為,岳飛因抗金而稱民族英雄,而今無論漢人金人都已是我中華民族之一,因此岳飛再稱“民族英雄”,有傷於民族感情。這個說法乍聽之下貌似有理,然而究竟如何呢?

岳飛二十歲從軍,屢立戰功。靖康年間,金兵南下,燒殺擄掠無惡不作,老百姓的生命財產受到了威脅和損害。岳飛上書高宗趙構,力主抗金,卻遭罷官。歸家途中,遇到招兵,他第四次從軍,又以戰功而得重用,官至一品,贏得了對手“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價。然而自古忠臣帝王疑,全忠全義不全屍。岳飛這樣一位誠摯的愛國者、卓越的軍事家,沒有戰死沙場,反而死在“自己人”那個“莫須有”的罪名下,可謂千古奇冤。

賴有岳於雙少保,人間始覺重西湖。走進西湖邊的岳廟參觀,頭門是一座二層重檐建築,巍峨莊嚴,繼而是一個天井院落,中間是一條青石鋪成的甬道,兩旁古木參天。正殿重檐中間懸著一塊“心昭天日”橫匾,是葉劍英的手筆。當年風波亭畔,大刑之前,獄卒將那擬好的假供狀拿給岳飛簽字畫押,岳飛提筆寫到:“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天上的太陽是明亮的,他會明白忠良的心,他會明白忠良的冤,遲早有一天,一切都會大白於天下。因為自古以來,對於是非忠奸,百姓的眼、百姓的心,是最清楚的。人們欽贊岳飛的氣節,感謝他的功德,痛恨奸臣的謀害,因此八百年來岳王廟香火不斷,而那跪於墓前的奸臣像卻一再的被打壞。我到岳王墓前時,特意去看那秦檜夫婦的跪像,發現旁邊立牌一塊,上書:“文明游覽,請勿吐痰。”不禁啞然失笑。

該!

我不是歷史專業的學生,對岳飛本也沒有特殊的感情,但我始終認為,不應以今日的標准來衡量古人。總理在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寫道: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岳飛之所以為英雄,憑的是他對國家的忠貞,對百姓疾苦的憂慮,憑的是他百折而不回的氣節。

氣節一說,千古不滅,因而英雄一說,自也應當千古不滅。



(岳廟)

二十九、王國維故居

一直以為,江南是個溫柔的所在,小橋流水的溫柔,評彈絲竹的溫柔,采蓮女子的溫柔。然而在這溫柔鄉裡,錢塘江大潮卻獨樹一幟的展現出江南陽剛的一面,讓人恍然驚悟:江南竟也是個剛柔相濟的所在!而這一剛一柔的結合,在海寧最為突出,這裡既有雄渾激越、排山倒海的大潮,又有文思細膩的江南文人,比如徐志摩,比如王國維。

對王國維最初的印像,來源於高中時的語文老師,一個剛從大學畢業、總是帶著眼鏡的文質彬彬的姑娘。她給我們講課,說起《人間詞話》,說起“境界”,我心中便影影綽綽的覺得,這作者必定是個清臒而文弱的人,滿腹的思緒,眼中卻總是清澈而空靈的,他會著一身月白的袍,在花間月下,慢慢的踱,輕輕地吟哦:潮落潮生,幾換人間世……

王國維究竟是不是這樣呢?我不知道。

到海寧那天,正是八月十八觀潮節,海寧的人空前多了起來,我們隨著人流走到了鹽官鎮的觀潮勝地公園。潮頭要中午才來,看看時間還早,我們便越過公園大門,徑直向西門直街周家兜的王國維故居走去。

王國維故居距離錢塘江邊不到百米,照例是白牆黛瓦,坐北朝南,不大的兩進小院。大門外有王國維石像一座,像是一幅寫意畫,身上沒有細節,頭微側,面上只有一副眼鏡框、一只高且直的鼻梁、一叢唇上的胡髭,卻讓人一望而知是靜安先生王國維。不知為何,我忽然想起那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靜安先生是為何而憔悴,又是因何而不悔呢?

進門便是平屋三楹,門廳中央置有靜安先生半身銅像,廳內陳列先生一生十二幅畫像及其它資料。二進為寢樓,樓中為廳,樓上為寢室與書房。書房不大,站立南窗前,正可以看到不遠處浩蕩的錢塘江水。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靜安先生曾形容自己“體素羸弱,性復憂郁”,他孜孜以求的,不過是學問、書本而已。他曾說,學問沒有中西之分、新舊之分、有用無用之分,所以他能夠海納百川般的將中西、新舊的學問集於一身。然而就在他春秋鼎盛的知天命之年,卻突然帶著“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的遺書,自沉於北京頤和園湖底,給後人留下了一個捉摸不透的謎。

有人說,靜安先生為殉情而死,還有人說,靜安先生為前清王朝而死。事實究竟如何,再難確認,然而從靜安先生生前知己陳寅恪先生為他寫下的墓志銘中,我們或許會尋到一些線索:

“其詞曰: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 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在故居小小的後花園中,我反復體味著這句“獨立之精神”的含義。靜安先生二十七歲寫下《紅樓夢評論》,說解脫之道存於出世,而非自殺。惜春出世而解脫,紫鵑出世而解脫,寶玉出世而解脫,鴛鴦本也應出世而解脫,但是她受於環境的逼迫,不得已而自殺。倘不是被逼,鴛鴦也能夠做到出世而解脫的。所謂“看得破,忍不過”,情與理,何去何從?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故居)


精選遊記: 杭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