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是一個古老的地理概念,包括績溪、歙縣、黟縣、祁門和今天已經劃歸江西的婺源。幾天來,馮驥才和工作人員沿皖南一路前行,考察徽州古村落這一相對獨立的民俗單元所特有的民俗和民情——徽州古村留歷史記憶(附圖)
由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主席、天津文聯主席馮驥才主持的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已進入第三年,用馮驥才自己的話講,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盡己所能,保住我們民族文化的根。馮驥才說,他對城市已經失望了,商業文化的快速介入已經讓城市文化支離破碎,歷史遺存記憶模糊。也正因為如此,在馮驥才心中,有三方面的搶救就顯得更加迫在眉睫,更需要當代知識分子用視野和良心去做的,這就是民間藝術傳承人,少數民族的文化,還有的就是分散在各地的古村落的搶救和保護工作。“深藏山水間的古村落,它們各有各的特色,它們是我們民族文化遺產所剩不多的家底兒了。”
宏村和西遞是徽州文化的代表,高翹的飛檐,斑駁的馬頭牆,厚重的石板路,粼粼的水波,一步一個如畫的景點,一步一段悠久的歷史。宏村和西遞剛剛被中央電視台評選為中國最具魅力名鎮,作為專家評委之一,馮驥才是第一次踏上這兩座“捆綁”在一起的古村。宏村保存完整的水系和西遞代表性的徽派建築,讓馮驥才直呼驚訝。
“徽州的古村落和江南的不一樣,很明顯的特色就是濃濃的書卷氣,山水環繞詩情畫意。建築環節上精制的木雕,每一件都可以放在博物館中,或許正因為如此,才有人們的憐惜讓它們得以完整保留了下來。它們是屬於皖南的瑰寶,是屬於中國的瑰寶,更是全世界共享的文化遺產。”馮驥才說。
尋訪徽州古村,馮驥才最關心的就是當地所采取的保護措施。西遞和宏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作為徽州文化的代表,它們的美得到了充分的保護與展示,與它們相比,沿途尋訪的村落的命運卻有些各不相同。在績溪龍川,胡氏祠堂被評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為得到及時的搶救與保護,讓這裡享有“木雕藝術博物館”和“民間藝術殿堂”的美譽,尤以6000多件木雕最為精湛,隔扇“百瓶圖”無一雷同,高超的雕刻技藝,真可謂“人工天不如”。
在績溪上莊,胡適故居保留著他少年讀書、青年結婚的居室,這座曾經是胡適度過了11個春秋的故居,如今成了當地的重要旅游景點,但因為周圍文化環境在改造中被改變,以前的味道也找不到了。馮驥才講,胡適故居已經變成了一座文化孤島。
到達江西婺源時,走過的思溪、延村、理坑,大規模的開發並沒有觸及這裡,讓藏於深山背後的村落依舊相對完好地保持著原生態的布局,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風俗人情和自然風光融洽地結合在了一起。當地的負責人講,婺源的旅游收入目前已占到全縣經濟收入的一半以上,正在進行全方位開發,希望能吸引更多城市高收入人群的目光。對此,馮驥才表示,城市是富人的樂園,鄉村是當地老百姓生活的家園,還是讓這塊樂土上真正的主人多呼吸一些世代相傳的氣息吧。
馮驥才說:“我的旅游就是我的考察。”針對古村落的搶救與保護,今年上半年馮驥才走過了浙江、廣西、貴州,加上這一次的皖南之行以及近年來歐洲文化旅行的心得,讓馮驥才對古村落的今天與明天有了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全球經濟一體化,農耕社會的瓦解,旅游開發的大規模侵入,讓我們的古村落成了中華文化的箱底兒。這種背景下,如何保護成為擺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難題。這些村落不是文物,那裡的人民有權利享受更好的生活條件,古村落是可以開發和改造的,但在動手之前,我們應該意識到和牢記一點,那就是我們不能失去我們的精神脈絡、我們文化的凝聚力、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