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旅行筆記(二十九)恆河日出——洗澡或沐浴

作者: wydkj

導讀 1月26日,這一天是印度的55個國慶日。這一天,在新德裡,盛大的慶典和閱兵儀式正在舉行。在瓦拉納西這個由神決定一切的城市,幾乎看不到任何與共和國誕生有關的痕跡。??如果說瓦拉納西有什麼自然美景的話,恆河日出是不可錯過的,而且恆河的神話傳說似乎更賦予恆河日出更多的意義。清晨薄霧中,我們沿昨天走過的路,再次前往恆河邊,當然,這次是一出酒店就上� ...

 1月26日,這一天是印度的55個國慶日。這一天,在新德裡,盛大的慶典和閱兵儀式正在舉行。在瓦拉納西這個由神決定一切的城市,幾乎看不到任何與共和國誕生有關的痕跡。??如果說瓦拉納西有什麼自然美景的話,恆河日出是不可錯過的,而且恆河的神話傳說似乎更賦予恆河日出更多的意義。清晨薄霧中,我們沿昨天走過的路,再次前往恆河邊,當然,這次是一出酒店就上了人力車。旱季的恆,河水面並不寬,日出的景色要比其他季節遜色一些。河水看上去平滑無皺,彤彤紅的太陽初升,把整個靜靜的河面映紅,河邊橫七豎八停靠的小船也被染成紅色,船影靜靜地躺在水裡,顯示著恆河此時還沒有完全醒來。凝視著金紅色的聖河,讓人產生的敬畏多於對美景的享受。

??清晨來到恆河邊的人遠不止我們這幾個旅游客,更多的是印度教徒,當然,他們不僅僅是來看美麗的恆河日出的。就像伊-斯-蘭教徒要到麥加朝聖一樣,印度教徒親身跳進恆河洗澡也是一種宗教崇拜的形式。對於旅游客而言,在聖城的清晨,印度教徒在恆河洗澡也成為一種風景。其實,這裡的洗澡,更准確地用詞應該是沐浴。洗澡,直接的理解一般是用水洗去身體表面的污垢,在聖河邊,這聽起來十分不敬。沐浴,不僅是洗澡的文雅表達,而且含義豐富的多,在這裡可以理解為是印度教徒用聖水洗去心靈污垢的形式,也可理解為印度教徒把自己的身體和精神讓神來擁抱。這不禁讓我想起兒時常在作文裡寫的字句——我們沐浴在毛主席的光芒中茁壯成長。

??我們看到的場景,也告訴我們印度教徒確實是到這裡來沐浴在聖河中,而不是來這裡洗澡。清晨來這裡沐浴的印度教徒很多,男女都有,男人多脫掉上身的衣服,而女人都穿著衣服披著頭巾直接下水,他們不會走到很深的水中央,站在淺水處,不時把頭埋入水中,幾進幾出,然後做出雙手遮面的膜拜姿勢。此起彼落,場面十分忙碌。可能因為天氣比較冷的緣故,沐浴者一般幾分鐘就上岸了。其中有些人會用帶來的罐子盛滿聖河水,然後在岸上略作膜拜就離開了。

??岸邊貧民窟和露天住著不少教徒,一部分生活垃圾直接被扔進河水,再加上不遠處就是焚燒屍體的場所,從衛生角度講,恆河水的確很髒,河水也確實比較渾濁,甚至從岸上就能看見水底淤泥裡不時冒出氣泡,實在為這些把頭埋進水中的虔誠印度教徒的健康擔心。也許,就像印度教徒所說,聖河的聖水對於教徒來說,不但沒有任何肮髒,簡直就是聖潔,不但不會有害健康,還能包治百病。據說,那些用罐子把河水盛回去的人們,會虔誠地保存這罐聖水,平日喝水吃飯時滴入一點,當自己或親友得病的時候,才會舀出一勺或兩勺給他喝下。我想,對於生病的印度教徒來說喝下聖水的功效,應當和我們中國曾經的善男信女喝下香灰水用以治病是一樣的吧。

??印度每年都有許多人從全國各地跑到恆河邊來沐浴,瓦拉納西的聖水浴是比較著名的一個。印度有個盛大的宗教節日——聖水沐浴節,也叫大壺節或昆梅拉節,就在相對比較寒冷的一月舉行。節日歷時一個月,全世界數千萬的印度教徒乘飛機、乘車甚至步行成千公裡,趕到恆河邊,冒著嚴寒跳入水中沐浴,沐浴後,到水邊的廟中祈禱,然後將鮮花或牛奶灑到恆河中,場面極其壯觀。按照印度的歷史傳說或傳說歷史——經典《吠陀》和史詩《羅摩衍那》的記載,濕婆神曾和妖魔激戰十二年,最後戰勝了妖魔,在河水中灑下甘露,給恆河邊的印度人民帶來了安寧和富足。為紀念這場歷時十二年的重要戰爭,大壺節要每隔十二年才舉辦一次。可惜,今年沒有,所以我們也無緣目睹了。只能看著眼前恆河初升的陽光中的沐浴者,想像著節日裡成千上萬人同時沐浴膜拜的景像。我想,如果趕上那樣的節日,不論恆河水的衛生狀況如何,任何人也會被盛大的激動人心的場面感動,甚至也會毫不猶豫地加入其中。因為每次節日期間,前來沐浴膜拜的教徒太多,秩序的維持是相當難的。據說,每次節日,都免不了有幾十上百人因節日集會的騷亂被踩死或踩傷。

??這個季節,瓦拉納西的早晚還是有點冷的,即使穿上薄毛衣也不過分。前一天晚上我穿單衣在恆河河面的涼風中吹了快一個小時,清晨也沒太在意多加衣服,加上連續多日為了記錄旅行筆記睡眠極少,身體有點虛弱,這時體溫已經明顯升高了。這很讓同伴擔心,因為印度的醫療衛生條件並不太好,瓦拉納西的衛生條件更是糟糕,如果真的病起來,對於非印度教徒的我,估計喝飽聖水也解決不了問題。幸好從國內帶來的重感靈即時起了作用,體溫沒有繼續升高。

??因為時間關系,我們沒有在恆河邊多耽擱。

??瓦拉納西城的印度教廟非常多,迄今保留著2000多座建於不同朝代的廟宇,即使在胡同的牆上凹進一塊,也被人供上神像祭台,也就成了一個廟。廟門口或祭台上都能看到一些用橘黃色鮮花編織的花圈,那黃色真艷,很像看過的西藏佛教和尚身上衣服和帽子的顏色,很容易和宗教聯系在一起。這裡的廟真正是給印度教徒膜拜和誦經修養用的,進去又是拖鞋又是脫襪的,也不讓照相,我們這些人對印度教既不了解也不崇拜,因為已經參觀過其他印度廟宇,這次只遠遠看看就足已了。


精選遊記: 盧克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