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西安之前就知道兵馬俑,因為專業原因更是相當程度的了解了這偉大的發現。後來集體去了一次,感覺相當糟糕。老是忘不掉昏暗的陰影,朦朧的寒冷著。是一家小旅行社,超低價格,沒想到車況是那樣的差,十一月中旬的天氣,大巴四處露風,導游的講解三步之外就混沌不清了。睡意和寒風在較量著,最終兩敗俱傷。還好都是同學,互相調侃著,挨過了兩個小時的路程。到博物館大家都凍得有些僵硬,但氣氛隨著兵馬俑的靠近漸漸活躍起來。
大廳裡面整齊的排列著兩千年前的陶俑,只是一部分,大部分重新被填回黃土。無疑這是極為正確的。陶俑老老實實的立著,身上是醜陋無比的灰土色,吸引人的,大概是它的工藝,種種傳說,還有遺憾。據說出土時俑身上是艷麗的彩繪,但在二十世紀的空氣和閃光燈下,幾分鐘內灰飛煙滅了。想到這裡,再看看黃土色的陶俑,心裡很尖銳的痛楚。一號坑很大,向裡走有工作人員在作著修復工作,昏黃的燈,白色的似乎是石膏樣的東西很扎眼,馬是殘缺的,倒是美國總統裡根在西安拍馬屁的佚聞還留下了輕松的記憶。就這樣一號坑消失在身後,二號坑小了一些,不是太理解,導游的講解是破碎的,集中在單個俑的表情或是其他細節,心裡贊嘆著,卻苦惱於無法對二號坑形成全面的印像,於是關注青銅劍什麼的,埋了千年的兵器還鋒利如新,不能不說是一件奇跡吧?
三號坑最小,是一座軍事指揮部,大概是項羽的功勞,這裡的文物人為破壞最嚴重,幾乎每個俑的頭都不見了,身體也雜亂著堆在坑中,看上去慌亂又倉促。其實真正的奇跡是銅車馬,特意仔仔細細的聽講解,仔仔細細的觀察,悠然神往秦始皇巡幸天下的威風。難怪項羽劉邦見了秦王的車駕都頓起了一種取而代之的豪氣。兩千年前制作銅車馬是個奇跡,把碎成三千多塊的銅車馬在沒有任何資料提示的情況下修復更是個奇跡,延續了千年的中華血脈共同創造了這個偉大的奇跡,我為我是個中國人感到無比的自豪。
秦俑博物館沒什麼好玩的,看泥人聽講解,時間不是很長就出來了。但是這裡有一種磁力,吸引著我們。失去的東西才是最珍貴的,歷史在流逝,我們經歷著,同時也在創造著。這裡破碎的遺憾,給人以一種難言的美感,給人以無言的啟迪。每個炎黃子孫,都應該來這裡,為祖先的輝煌而自豪,同時也更加自信的走向未來。
出門開始自由活動,自以為中文還算不錯,可是在這裡無數的漢字讓我無法辨認,內心的淺薄讓我無比慚愧,在歷史面前,沒有人,能夠妄自尊大。風很冷,我沿著大路向停車場走過去,想著心事。忽然身邊圍攏許多小孩子,懷裡是各式各樣的仿制兵馬俑,沒有上學,他們這樣小就在寒風中沾染商品化的銅臭,實在讓人心酸。並不是這裡的貧窮,旅游業的火爆早就讓當地人走上了致富之路,可是,觀念的落後是致命的,我衷心的希望這裡的孩子們,世界上所有的孩子們都能夠接受教育,那樣強大的不只是中華民族,而是收獲一個更富有生機的地球。
去兵馬俑一次,感受的是破碎的美麗。這片熱土孕育的是破碎的奇跡,也許會是破碎的悲劇。希望孩子們的悲劇,不會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