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美的地方:127天丹麥童話之旅——一個北大女孩在哥本哈根的生活與愛(8)(陝西師大出版社)

作者: victoria1110

導讀2月9日:丹麥人怎麼教語言 ? 學語言除了模仿真的沒有任何竅門,說得再通俗些,就是背。前段時間一直對丹麥語不得要領,昨天下狠心把所有丹麥語課文都背了一遍,今天上課時果然輕松很多。? 這裡的老師教授語言的方法和國內完全不同,先是給我們猛灌了四天的日常用語,一天三四個小時下來,逼得那些不想學的人也被迫入了門,腦子裡盡是“Ved med dag(丹麥人通常的 ...

2月9日:丹麥人怎麼教語言

?

學語言除了模仿真的沒有任何竅門,說得再通俗些,就是背。前段時間一直對丹麥語不得要領,昨天下狠心把所有丹麥語課文都背了一遍,今天上課時果然輕松很多。?

這裡的老師教授語言的方法和國內完全不同,先是給我們猛灌了四天的日常用語,一天三四個小時下來,逼得那些不想學的人也被迫入了門,腦子裡盡是“Ved med dag(丹麥人通常的問候語:“你怎麼樣”)”之類。等到大家的日常會話都學得差不多了,再開始上課文。上課文的方式也很有特點,老師只帶讀一遍,翻譯一遍,讓大家把大致的意思弄明白,把余下的大部分時間留給學生自己練習:每篇課文都有對話和口語的訓練,一般是同桌之間互相練,老師偶爾也會參加進來。至於生詞,那根本不是老師的事。上課之初給每人發了一本英丹字典一本丹英字典,讀課文遇到了不懂的單詞就自己去查,不查也沒關系,沒人逼你。但話又說回來,最後的考試是閉卷筆試+單獨口試,所以盡管沒人督促,大家還是很用功的。?

丹麥語考試中,口試占總成績的35%,份量最重。學校重視聽說能力,上課盡量讓同學開口,於是幾天之內,一些基本短語的運用就沒有問題了。想想在國內學英語學了十來年,依然有相當一部分人是“啞吧英語”,我們確實應該反思一下教學方法了。

?

晚上和Elizabeth聊丹麥的教育,她邀請我去Sophie的中學看看,說那些老師都盡量把枯燥的東西形像化,好讓孩子們接受,比如數學老師會講到房子是怎麼建起來的,建房子需要用到什麼運算等等。因為孩子們不喜歡枯燥的東西,所以老師上課要講這些來引起學生的興趣,督促學生學習。我回想起自己當年上中學時老師督促學生學習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反復強調如果不考上大學就沒有前途,這個帽子一扣,再枯燥的課程我們也得硬著頭皮學,還要強迫自己以此為樂。現在想想,是有點違背兒童的天性。但競爭明擺著愈來愈烈,家長和老師也都是沒有辦法,不逼哪裡能行。想到這裡,不禁為中國的孩子喜憂參半,喜的是他們所學的知識必然遠勝於一些其他國家的同齡人,另一方面,他們又必然以犧牲歡樂的童年作為勝出的代價,而且近年不斷有調查顯示,中國高分學生的創造力和想像力遠遠不如他們的分數那麼高,兩相權衡,不知孰重孰輕。?

2月10日:在丹麥的一日三餐

早晨一睜眼已經7點,一刻也不敢磨蹭,一切工作都以最快的速度進行,一路小跑趕到車站,還是錯過了7:52的那班列車,只好搭了8:02的那班,一路小跑趕到教室,歐盟課正好剛剛開始。找了個位子坐下,才感到胃有些不舒服,想是剛吃完早飯就一路狂奔的結果。

在一日三餐中,丹麥人習慣把正餐放到晚上,我認為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一過中年即迅速發胖的原因。我們的早餐最簡單,面包+黃油/果醬,或者再夾一片火腿,衝一杯咖啡,一切就OK了。中午人們通常不回家,只能帶飯,車廂裡隨處可見拎著飯盒看著報紙的男男女女。上班上學的地方都有微波爐,把飯盒扔進去,轉兩三分鐘即可。一天之中,只有晚餐是可以坐下來慢慢吃的,品種也豐富得多。為了晚上這頓飯,Elizabeth一般會在廚房裡忙活一個小時,就拿昨天的晚餐來說,有炸雞塊,烤土豆,豌豆水果色拉和意大利通心粉。一般主婦會把晚餐的份量准備得多一點,剩下來的便兼作第二天的午餐。這樣一來,早上既要准備早餐,又要把午餐裝盒,所以早上的時間就格外緊張。?

對於我來說,早餐很好辦。我非常喜歡這裡的藍莓醬,裡面有一粒粒的藍莓,果肉甜醇可口,不像國內有好多果醬摻了糖精,甜得發苦。我在兩片面包中抹一層厚厚的藍莓醬,只需一分鐘,早餐就OK了。起先我還用烤面包機把面包熱一下,後來發覺容易上火,便索性免了這道工序。

麻煩費事的是午餐,我每天有規律地做飯就是從來丹麥之後開始的。冰箱裡有的是半成品,主食一般是煮好裝袋的意大利面條,往飯盒裡倒一撮,放幾片香腸或火腿片,加一些昨晚的扁豆,豌豆和肉,再切一個小西紅柿,擱一根德國腌黃瓜,基本上就可以蓋上盒蓋,裝進保鮮袋帶走了。如果碰巧哪天起得早心情又好,我就會打開電爐閥(為了環保,這裡的廚房全部電氣化),倒油入鍋,再磕一個雞蛋進去,在煎成形之前迅速打散,然後放切成了的香腸,再倒進一些意大利面,盛到飯盒裡後,還可以加一些沙司,順便說一聲,我們家Elizabeth喜歡的這種沙司像極了中國的辣椒醬,但味道酸甜溫和,毫不刺激。家裡時常有水果罐頭,有時我也會在飯上放一兩片黃桃或菠蘿,姑作飯後甜點。?

中午,幾個中國學生聚在一起,打開飯盒,每個人帶的飯都不一樣,有的極豐盛,比如嘉就會不時帶一罐西紅柿蝦仁腰果湯;而有的人只帶一些奶油拌蔬菜,寡淡無味。一般來說,我會盡量讓自己飯盒內的色彩豐富一點,因為在我看來,這也是一種別樣的創作——當然,這不可避免地要花去一些寶貴的睡眠時間。?

2月11日:我家附近有樹林

今天在日記本上寫下日期的時候,才覺得日子像流水一樣悄然逝去,彈指間,來丹麥已有半月之余了。?

走出房間,一束燦爛的陽光迎面撲來,簡直讓我有點措手不及。立在客廳裡大大的落地窗前,看到外面的風景都鍍上了一層暖色。?

Elizabeth告訴我,我們家的附近就有一座森林,她邀我一同前往。今天正好沒課,此等好事,我沒有一刻猶豫,立即起身。?

出門向北約100米,樹木漸多,腳下的落葉吱吱作響。這兒最多的是一種丹麥特有的樹木,從根到梢均呈綠色,不知英文名叫什麼,也有松柏和白楊,看見白楊樹干上的“眼睛”,不禁想起大一報到那天給我印像最深的就是北京廣播學院西門裡的一排白楊,此時又與它在異域不期而遇,算是我在這裡唯一的老朋友吧。?

落葉很厚,舊的早已與泥土融為一體,新的又落在上面,混合後的泥土也有了金黃的顏色。路旁長滿了矮灌木,掛著金色的葉子,風一吹,就簌簌地落在腳邊。Elizabeth拾起一個東西讓我看,原來是松果。這兒是天然樹林,樹上的松果是禁止采摘的,但落在地上的可以隨意撿拾,在聖誕節的時候,孩子們會來撿一些回去做聖誕樹的裝飾。?

路旁還倒著一些被伐的樹木,丹麥嚴禁私人伐樹,這些都是政府雇人伐的,因為它們長得太大,影響了新樹的生長,一部分被伐的木材用於進出口貿易,通常被運到德國賣掉。?

森林不小,不久我就完全迷失了方向,幸虧有Elizabeth帶路。我們穿過一個橋洞,橋上是公路,汽車從頭頂上飛馳而過,橋洞上鐫有修建的年代:1980——歐洲人就喜歡在建築上刻個年代。走著走著,馬路東邊突然出現了一棟小屋,顯見得有年頭了,閣樓的窗上還有一個半月形的住外凸的遮罩,Elizabeth說這是典型的古代丹麥鄉村建築。小屋的西面是一大片盎然的田野。沿林間小路往前,又是一個小小的山坡,這裡積雪覆蓋,很多孩子在這裡滑雪。轉過山坡,有一大排房子,這裡是敬老院,當地老人就在這裡度過晚年,他們的娛樂主要是橋牌和保齡。再往前走100米,有一個圖書館,門口在賣減價書,2-10克朗不等。館內實行免費借閱,還備有光碟和錄像帶,上網也很方便。?

從圖書館出來,走過一小片灌木叢就上了大路,我們的家遙遙可見。我想,我是有點迷路了——迷失在這片帶圖書館的迷人的小樹林裡。?


精選遊記: 哥本哈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