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騎游宜昌石門洞

作者: 長江三峽人

導讀今天我們宜昌市單車協會組織騎友游覽了點軍區聯棚鄉甘溪村的石門洞風景區。 大家早上8時在宜昌夷陵長江大橋下集合出發,推車過大橋,騎車穿聯棚鄉,過楠木溪水庫後開始一直上坡,幾經周轉才到達風景區。 石門洞,因洞口原有兩石如門,故名。石洞中一水潭,約有14平方米,水清如鏡,不盈不涸,冬溫夏涼,有“龍潭仙揪”之稱。景區內山巒疊嶂,林木蔥蘢,一年四 ...

今天我們宜昌市單車協會組織騎友游覽了點軍區聯棚鄉甘溪村的石門洞風景區。

大家早上8時在宜昌夷陵長江大橋下集合出發,推車過大橋,騎車穿聯棚鄉,過楠木溪水庫後開始一直上坡,幾經周轉才到達風景區。

石門洞,因洞口原有兩石如門,故名。石洞中一水潭,約有14平方米,水清如鏡,不盈不涸,冬溫夏涼,有“龍潭仙揪”之稱。景區內山巒疊嶂,林木蔥蘢,一年四季鳥語花香。石岩上有巨大的岩洞,洞壁上流泉飛瀑。岩洞內建有一組寺廟,在寺廟後面有一洞中深潭。相傳過去天下大旱,當地居民取潭中之水祈雨,非常靈驗。明朝洪武皇帝特封此潭為“敕賜靈濟”。本地史書上稱“靈洞仙湫”,是著名的古夷陵東湖八景之一。由於當地居民取潭中之水祈雨,非常靈驗,所以石門洞也稱龍王洞。從明代以來,許多文人墨客慕名前來游覽,留下了許多贊美石門洞的文章和碑刻。現有的古建築頹廢了,但尚有清代學者王柏心所寫《游石門洞記》,書法家鄧石如所書《列岫叢青》以及同治年間(1862-1874)《重建石門洞靈濟殿並各殿啟》等一批碑刻,立於潭側。其中《列岫叢青》碑,字跡遒勁沉雄,尤為游人贊賞。洞外,山石褶皺,顯蒼泛綠,古色盎然,頗富異趣。有史書記載,道教著名領袖張三豐曾在此修煉過,至今洞中還保存著張三豐的石刻像。每年農歷八月初九至八月十五為張仙會,朝會者東至荊襄,南至澧浦,西至巴渝,北至武當的善男信女前來朝會者絡繹不絕。 <v:imagedata title="smdfg3" onload="imgLoad(this);" src="http://images3.ctrip.com/wri/images/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1clip_image001.jpg">我們的騎友慢慢品味了贊美石門洞的文章和碑刻。為自己家鄉有這麼長久歷史的地方而自豪。

石門洞的洞壁上還自然生長著奇形怪狀的鐘乳石,如鷹、如龜、如牛,最奇特的要數陰陽奇石了。奇石位於斜岩的腹心,一左一右,相互照應,陽石下端和根部的團石及陰石裂縫周圍均長滿了青苔,終年水淋淋的,形像逼真,自然直露,被稱為洞中一絕。大家對自然神奇的造化而驚奇。道教最講陰陽說了,在這裡有這麼二個寶貝,說明道教著名領袖張三豐沒有選錯修煉地方。

我們還逐一參觀了現在洞內復建的佑聖宮、臥雲樓、觀音寺、龍王殿、凌宵寶殿等道教建築。大家玩的很開心,在凌宵寶殿前大家情不自禁唱起歌來,有合唱、有對唱,還唱起兒童歌曲,我們這些白發老人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時代。

石門洞對面是一排陡峭的三峰山,有自然曲徑和人工天梯可直達峰頂,峰頂有鐘亭和鼓亭,我們爬上峰頂,敲響鐘鼓,震動山谷,回聲綿延不絕。

“敲鐘擊鼓納仙氣,房古探幽觀奇石”石門洞景區以其奇特的自然景觀和具有豐富歷史文化底蘊的人文景觀吸引著八方游客。

以前我們也來過這裡,今天我們又騎車跑了30余公裡再次到這裡,每回都有新的感受,以後我們還會來這裡。

今天還有宜昌二個年輕的單車愛好者也和我們一起騎車上山,他們只到達石門洞的大門後就回去了。宜昌的捷安特自行車專賣店的陳師傅也參加了今天的游覽活動。

外地騎友如果想來參觀石門洞,如果不想騎車去,搭車去也很方便,搭車可以由城區直達楠木溪水庫,再步行幾公裡就可以到達那裡。今天和我們一起游覽該洞的還有宜昌船廠的二退休老人,他們一個是72歲,一個68歲,他們就是由楠木溪水庫走上去的。2005年11月24日


精選遊記: 宜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