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美的地方:127天丹麥童話之旅——一個北大女孩在哥本哈根的生活與愛(10)(陝西師大出版社)

作者: victoria1110

導讀2月15日:歐美人性格之我見 Elizabeth說昨晚有個鄰居來找她,確切說是來找我,因為她的女兒想在中國念大學,她希望能找個時間一起喝下午茶,我自然一口應允。那個女孩我在聚會時見過,戴著一副眼鏡,文文靜靜的樣子,我對她頗有好感。據她母親曾向我介紹說她比較“shy(害羞)”,一般很少主動找不認識的人說話,我讓她放心,說“No problem,I can talk to her first(沒關系 ...

2月15日:歐美人性格之我見

Elizabeth說昨晚有個鄰居來找她,確切說是來找我,因為她的女兒想在中國念大學,她希望能找個時間一起喝下午茶,我自然一口應允。那個女孩我在聚會時見過,戴著一副眼鏡,文文靜靜的樣子,我對她頗有好感。據她母親曾向我介紹說她比較“shy(害羞)”,一般很少主動找不認識的人說話,我讓她放心,說“No problem,I can talk to her first(沒關系,我可以先找她搭腔)。”

有些人認為歐美人的性格都很開放很外向,其實真的不是。我認識的很多男孩女孩都很內向靦腆,Elizabeth的15歲的兒子Frederic就是一個內向的例子,他平時會很紳士地幫我開門,幫我拿東西,態度很友好,就是不好意思跟我說話。Sophie也是,一跟我說英語就臉紅。曼青家的小男孩Carls算是性格隨和的了,昨天他聽我彈士耳其進行曲,一曲終了,他真誠而熱烈地鼓起掌來。但盡管如此,他也不是個外向的孩子,如果你需要幫忙,他會很主動地過來幫你。事畢,你向他說幾句感謝的話,他就漲紅了臉站在一邊,低頭微笑著,一會兒就悄悄地走開了。

這些我見過的男孩女孩都很可愛,禮貌也非常周全。昨天早晨,我在路上碰見一個鄰家女孩騎車而來,她頑皮地雙手離開車把跟我打了個招呼,晴朗的天空襯著她臉上明媚的陽光,美極了。

?

2月16日:一日得二卡

聽說STA(國際青年旅行社)可以辦國際學生卡,拿著它可以享受很多博物館和圖書館的折扣與優惠,對於我們這些外出交流的學生來說,還可以藉它買到便宜的車票和機票在歐洲旅游。事不宜遲,說辦就辦。?

先去DIS頂層的辦公室開在讀證明,老師說證明要過一會才能拿到,我接下來還有兩節丹麥語課,遂先奔課堂而去。

?

中午上完課回來,先把午飯放進微波爐裡熱著,趁此間隙去前台看看最近的通知,沒想到老師已幫我們開好證明並放在前台了,這份周到讓我們幾個心生感激。學校附近就有STA,拿了證明直奔那裡。服務小姐笑容可掬,驗明護照,說交100克朗和一張照片即可,我打開書包才發現匆忙中未帶照片,趕緊道歉,准備明天再來。服務小姐微笑著說沒關系,你自己回去在卡上貼好就可以了。她怕我不知道怎麼貼,又給我示範了一遍:原來卡上覆了一層極薄的透明膠紙,揭起後把相片放在指定位置,再將這層透明紙覆上就一切OK了。拿到卡前後不過兩三分鐘,不用蓋任何章,辦事效率真是讓人難以置信。?

晚上回家問Elizabeth能否用這張卡去社區圖書館借書,她說恐怕還得要“Yellow Card”(丹麥的醫療保險卡,作用相當於居民身份證,一般在到達當地後一個月左右寄到住地)才行,說著她就撥通了圖書館的電話。結果圖書館說可以提供一種臨時卡,憑我的護照和居住證明就可以免費辦理。於是Elizabeth給我用丹麥語寫了張條,讓我趁現在圖書館還沒下班即刻趕去。我出門步行3分鐘,就看見圖書館裡通明的燈火。接持我的是一位和藹的老太太,說一口帶濃重地方口音的英語。聽我說明來意,便從身後的一迭卡中取出一張,上磁,在背後認真地寫好我的名字,再把卡號和我的個人資料輸入電腦,辦好這一切不過5分鐘。她微笑著把卡交給我。我問她一次可借多少本書和多少盤CD,她滿臉笑容,說,你想要的任何數目都可以。?

2月17日:再遇莫扎特

?

聽說我的國際學生證也可以在皇家圖書館裡使用,這個消息讓我怦然心動,今天放學直奔那裡。高大的玻璃窗反射著午後的陽光,晶瑩燦爛。可一推開沉重的木門,我不禁目瞪口呆,裡面迎接我的還有兩扇暗綠的大鐵門,我試著推了推其中一扇,它自巋然不動。我只好悻悻而歸。

去社區圖書館借書倒是很愉快,挑了三張CD,一張莫扎特一張肖邦一張舒曼,都是我的鐘愛。把CD拿到前台辦借閱手續,卻被工作人員告知這裡的借書系統完全自動化,我自己就可借走。原來進門右側的兩個類似自動取款機的東西就是借書的機器,她微笑著走到機器前,把卡插入,請我輸入生日(或者電話號碼也可以,只因忘了Elizabeth家的電話,遂用生日),再取一張CD,磁形碼朝下在機器上的一個凹面上滑過,CD的信息即顯示在屏幕上。我依樣借好另二張CD,取出借書卡,然後回家。

?

久違了,莫扎特,今天的日記就是在他天籟般的樂聲中寫完的。?

2月18日:傍海而居的老人

明天是為期三天的Study Tour(學習旅行,哥本哈根大學組織的),注意事項上寫明要學生自帶鬧鐘,我們家沒有,只好去師妹昭鉞那兒借,順便去看看她在丹麥的家。我坐了一個小時的火車,終於看見在站台上左顧右盼的昭鉞。?

一進門,冷不防同時衝出三條不同顏色不同“型號”的狗,搖頭擺尾吠聲不斷,算是一個小小的歡迎儀式。?

昭鉞的丹麥爸爸Lanin真是個再有趣不過的人。今天正趕上他要去探望他在海邊居住的老母親,他很樂意把我倆也捎上。我進門不過5分鐘又要出門,對這個家只匆匆瞥了一眼,總體印像是很有情調的一家子,讓人想起“小資”這個詞。他們家的門廳客廳陽台臥室甚至洗手間都放滿了花,據說還是每周一換;每個房間的牆上都掛著照片,兒童少年青年老年一應俱全,相框也是圓的扁的方的長的紅的綠的藍的五彩繽紛。我到廚房衝了杯咖啡,聽見身後悉索有聲,一回頭看見一只烏龜正衝我慢慢爬來。昭鉞說,他們家除此之外還養了15只鳥,天哪,簡直就是個小動物園。正在饒有興致地欣賞家裡的這番景色,Lanin已經在門口按車喇叭了,時間緊迫,只好匆匆鑽進Lanin的車。?

路過一片小樹林,Lanin問我們是否願意停下來走走,我不知就裡,連忙說好,下了車昭鉞才告訴我,Lanin這個人頗有情趣,上回帶她去看老太太,中途三次停車“下來走走”,賞玩路邊的風景,本來半小時的路程竟走了兩個多小時才到。?

森林不大,山坡卻陡,Lanin走在前面,60來歲的人了,步伐依然矯健,我倆勉強跟上,不免氣喘吁吁,他卻跟沒事人一樣,深羨之。今天天氣好,林中幽靜,陽光漏入,星星點點很是怡人。遠處有一片湖泊,美甚。丹麥的森林很多,初來時對此甚為驚喜,日子一長,此景落入眼中,美雖美矣,卻也習以為常了。Lanin偷偷給我們拍照,盡拍我倆疲憊的樣子,樂此不疲。

終於到了Lanin母親的家,80多歲的母親出門迎接,和60多歲的兒子擁抱問候。我雖然還聽不太懂丹麥語,卻不能不為這融融親情而動容——母子之情,本來就是超越國界、超越一切的。

?

老人住的這棟房子很老了,Lanin說這幢小別墅還是他的外祖父買下的呢。昭鉞拉我到窗前,天哪,太美了:窗外是一望無際的大海,濤聲隱約入耳,白浪拍岸,極目遠眺,海天一線,沒想到在屋裡就能看見這樣的美景,難怪老人在這裡一呆就是幾十年。屋裡有一架鋼琴,琴上放著老人年輕時的照片:Lanin的母親在彈鋼琴,父親在拉小提琴。Lanin說,當年父母二人常常在家裡協奏,但自父親去世後,母親就很少彈琴了。我打開琴蓋,這琴年久失修,油漆都已經剝落了。我彈了幾個曲子,音效並不好,有的鍵已失去彈性。Lanin的母親緩緩步入,微笑拍手。這時我才有機會看清老人面目清秀,舉止優雅,顯然受過良好的教育。琴上擺著幾份很舊的琴譜,我試著奏出來,曲調單純而優美,悠然的旋律中,當年伉儷合奏的情景宛然在目。

吃完午飯,我迫不及待地要和昭鉞去海邊。Lanin引我們從後院出去,下了幾級石階,推開一扇小巧的鐵柵欄門,我就站在了海的面前。作為一個初次與海近距離接觸的人,我幾乎找不到詞彙來形容眼前的景像。前方是一望無際的藍:海水深藍,透明澄澈,與天相接;天空湛藍,空曠遼遠,明淨單純。海上白鷗遨翔,天中白雲來往,藍白相間,一望無垠。站在礁石上,浪花時不時地親吻著我的足底,它們有節奏地起伏著,宛如肖邦的夜曲。一時間,只覺心胸豁然開朗,萬般煩惱事都隨著濤聲煙消雲散。?

兩只天鵝自遠處緩緩游來,紅頂綠掌,優雅可愛。它們並不怕人,游得離岸很近,我想和它們合影,可等我走近,它們卻又游遠了。循蹤望去,原來那邊有個青年在拿面包喂它們,它們歡快地吃著,時不時拍幾下翅膀。青年喂完最後一點面包,拍掉手中的殘渣,起身欲回。我不經意中轉過身,卻又發現Lanin悄悄在院子裡拿著相機對著我們。就在那一瞬間,我忽然明白了為什麼Lanin八十六歲的老母親如今依然可以步伐輕快地為我們准備午飯,依然可以跟我們一起哼著歌去超市購物,也明白了為什麼我們總是跟不上Lanin矯健的步伐。?

沿海邊緩緩西行,岸邊有許多房子,紅磚白瓦,像積木搭的一樣。有一棟房子立在水中,一座狹長的木板橋把它和海岸連了起來。我們踏上橋去,驚起了許多憩在那裡的海鷗,嘩啦啦飛起一片,平靜的海面頓時靈動起來。

海邊有一架很大的風車,和小時候看的《堂·吉珂德》裡的插圖一模一樣。如今這個風車已經不再有使用價值,而成了海邊的風景。?

回家的路上,Lanin果然再次停車,這一回是為了路邊的城堡。丹麥的冬天晝短夜長,時值下午4點,太陽已開始西斜。金色的夕陽照在桔黃的城堡上,看得人周身暖洋洋的。城堡對面的山坡上是一片平野,遠處小鹿和野兔們在嬉戲,地上有它們纖細的足印。Lanin一邊喝著隨身帶來的啤酒,一這踏著鹿蹄印往前走。我開玩笑地說,你可以問問那些鹿是否也喜歡啤酒,他笑道那可不行,它們一定會說喜歡,然後把我的啤酒喝完才肯放我走。Lanin酷愛啤酒,在他的眼中,自然大伙兒都愛啤酒,動物也不例外。?

從城堡出來,車上了公路,可不一會Lanin又拐到了小路上,他說這裡有他原來的家,不過現在不方便進去,因為現在那裡住著的是他的前妻和他們的兒子。車子緩緩駛過他們的家,繞著它轉了一圈。他說,那棟房子是他親手建的,他還說,那房子雖然不大,有一部分是他蓋起來的。我誇了幾句它的可愛,他說是的,它很可愛,是他親手建的——他忽然變得嘮叨起來了。

2月19日:從丹麥海軍到體校學生

學習旅行開始了。我們的導游是Carsten老師。

我們下榻在青年旅館。歐洲和美國都有很多這樣的旅館,費用低廉,條件也還可以。臨行前學校給每人都發了本旅游指導手冊,要求家裡給學生准備好出行的被單、被套和枕套。這個規定讓我著實納悶了一陣。進了旅館房間才發現,原來床上只放著枕芯和被芯,這一方面給旅館省事、給自己省錢,另一方面也比較衛生。當然,如果萬一忘了帶被套也沒關系,一樓服務台一般都可以給客人提供一次性的三件套,我的同屋、哈佛大學英語系的Gisela就忘了帶,於是從樓下拎了這樣的一套回來:雪白的床單,鵝黃的被罩,很漂亮。?

Carsten領我們去參觀丹麥海軍部隊。二十多個學生走在甲板上,嘟嘟的汽輪聲和我們的談笑聲混在一起,相映成趣。我是第一次乘坐這麼大的輪船,只覺得很穩,絲毫沒有飄在海面的感覺,只看見遠處的礁石在緩緩飄移,煞是有趣。下船時才發現,原來載我們來的那輛學校大巴也被裝上了船,和我們一塊兒在海上兜了一圈。?

歐洲人記錄歷史的意識很強,這我在嘉士伯啤酒廠已經領教過了——你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小小一個啤酒廠裡居然藏著一個啤酒歷史博物館。實際上,丹麥地方不大,博物館卻真的不少,就拿今天去的這個館來說,它是在1848年丹麥戰爭的遺址上擴建而成。全館面積很小,全部工作人員就一個老先生,他兼任了館長、解說員,放映員、紀念品售賣員等所有的工作,是我見過的任職最多的人。他是一個很有趣的老頭兒:英語極費勁,工作極認真。解說到後來,他的詞彙量明顯吃緊,於是他便一個一個單詞地往外“蹦”,聽得我們又累又過意不去。臨走時,每個人都由衷地對他道了一聲:Thank you!?

學校為我們的旅行安排了豐富的節目,晚上還讓我們和當地體校學生一起開了一場聯歡會,跳集體舞。可能是因為白天玩累了,跳舞的時候我真有點頭暈,腳步也不太和諧,Carsten偏在旁邊拿著相機對著我“哢哧”“哢哧”,一臉的壞笑,不知這位有趣的先生又在搞什麼名堂。

?

這個體校規模很小,統共只有68個學生。所有學生都必須住校,每個學生每周學費與食宿加在一起約1000克朗,算得上是丹麥的貴族學校。學生進校無需任何考試,教務長說:“If you like,you can choose it ,we open to everyone(如果你喜歡這兒,你就可以選擇來這兒,我們向每一個人敞開大門)”。

這個學校給我印像最深的確是他們的餐廳——今天的晚餐是我來丹麥之後最合口味的一頓飯——我非常喜歡這家餐廳的皮薩餅,還有炸魚餅,其他的各種腸也都做得很好。飯後的紅茶裡加了檸檬汁,酸醇適中,Gisela直到大家都撤了還戀戀不舍地望著空杯子。體校的奶油巧克力蛋糕也很誘人,單是那濃郁的奶油香味就讓人欲罷不能,Gisela一邊大嚼一邊嚷嚷著要減肥。臨回旅館時,我望著盤子裡的美味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很遺憾,胃裡實在是裝不下了。?


精選遊記: 哥本哈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