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美的地方:127天丹麥童話之旅——一個北大女孩在哥本哈根的生活與愛(12)(陝西師大出版社)

作者: victoria1110

導讀第二個月:學習生活 2月23日:溫書 明天歐盟課隨堂測驗,這是我到丹麥來的第一“仗”。我溫習了一整晚。? 2月24日:第一次隨堂考試 歐盟課隨堂考試,前面的題很容易,正在竊喜昨晚的刻苦用功終於沒有白費,卻被倒數第二題難住。這道題是一張空白的歐洲地圖,要求給歐洲(包括東歐和西歐)36國填出相應的位置。昨晚我對歐盟16國的地圖倒是匆匆掃了一眼,能填個八 ...

第二個月:學習生活

2月23日:溫書

明天歐盟課隨堂測驗,這是我到丹麥來的第一“仗”。我溫習了一整晚。?

2月24日:第一次隨堂考試

歐盟課隨堂考試,前面的題很容易,正在竊喜昨晚的刻苦用功終於沒有白費,卻被倒數第二題難住。這道題是一張空白的歐洲地圖,要求給歐洲(包括東歐和西歐)36國填出相應的位置。昨晚我對歐盟16國的地圖倒是匆匆掃了一眼,能填個八九不離十,而至於其他的20個國家到底孰東孰南孰西孰北,我幾乎沒有印像。隨堂測驗只給我們25分鐘,時間短,題量大,老師宣布交卷時還有很多人或冥思苦想,或奮筆疾書。身邊莫斯科大學的俄國女孩Natalia終於忍不住悄悄翻了幾頁筆記。說實話,這裡的老師很寬容也很尊重學生,這種隨堂的測驗全憑自覺,即使你在答卷時明目張膽地翻書,老師至多不過提醒一聲。我的書就在手邊,我甚至知道那張地圖在書上的第幾頁,然而,我始終沒有去翻書。我是中國學生,當著歐洲的老師和美國的同學,我想我不願也不會留給他們一點——哪怕是一瞬間的失望。

考完試頓覺輕松,想著再去拜訪皇家圖書館,這回總算找到門了:想不到在那扇沉重而華麗的大門後面的左手邊還有一扇不起眼的小門——這才是讀者進出的通道。半小時後,我獲得了這裡的借書卡。皇家圖書館書架如林,直達屋頂,架邊靠著活動木梯,一些人登在梯上查找書籍。館內也有自習室,單人單間,還配了電腦,透過玻璃門後可以看到室內一個個伏案的身影。這裡的自習室通常在上午就已滿員,我只有改日再來。?

從圖書館出來才覺得脖頸酸疼,肯定是剛才一直仰著頭努力在書架上找書的結果,唉,原來讀書也是體力活。?

2月25日:丹麥國會辯論

歐盟課現場教學:觀摩丹麥國會辯論。?

國會大樓離哥本哈根大學並不遠。哥本哈根市中心面積很有限,小小的地盤上擠滿了丹麥王國最重要的建築:哥本哈根大學的北邊是皇家圖書館,西邊是中心火車站,東邊是久負盛名的皇家劇院,西邊就是國會大樓和廣場,它們擠擠挨挨地湊在一塊,構成了丹麥王國的核心地帶。

進入大樓會議廳之前需要接受安檢,這道程序對所有中國學生來說都不陌生。這道手續讓我們在大廳門口磨蹭了五六分鐘,有些美國同學已在低聲抱怨。正在這時,一個穿黑色西服的中年男人從裡面出來,示意我們:一切OK,可以進了。?

國會給我們安排了一場保守黨(Conservative Party)和社會自由黨(Social Library Party)的辯論。我們都很興奮,以為可以看到一場激烈的唇槍舌戰,孰料主席台上統共只坐了三個人,兩男一女,包括那個領我們進來的先生,他擔任今天的主持。這場討論名為辨論,卻和平的很。本著女士優先的原則,那位保守黨的女士率先發言,她簡單闡述了一下保守黨目前最關心的問題以及基本主張,順便告誡大家不要顧名思義,提到保守黨就想著該黨成員都是思想僵化的老頑固雲雲,引來陣陣笑聲。接下來的那位男士更有幽默細胞,一上來就故意擺出一副正襟危坐的表情,引得台下的人紛紛竊笑。看見他們這麼平易近人,大家的膽子就大了,有美國同學問到丹麥為何在伊拉克駐軍,那位男士回答說因為丹麥是歐盟小國,需要依靠他國,既然歐盟決定駐軍,丹麥就必然緊隨行動,不過,他接下來話鋒一轉,“當然,我們不會像美國那樣,想干什麼就干什麼”。?

我覺得這場辨論稱作對話更恰當些,倒是可以從中了解丹麥的一些特別政策和特殊情況,比如那位保守黨女士談到的丹麥王國對其他歐盟國的高技術人才並不具備多少移民吸引力的問題,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目前,丹麥的貧富差距很小,一方面,政府在福利事業上投入了大筆資金,使得失業和低收入人群得以維持一個相當的生活水平;而另一方面,政府的個人所得稅以及其他各項稅務非常繁重,這讓那些擁有高學歷拿著高薪水的人要向政府繳納大筆的費用。這樣一來,歐洲其他國家的高學歷高技術人才一旦移民丹麥,其實際收入必將大大降低,因為他們本國的賦稅不如丹麥那麼繁重。從這個角度上說,丹麥很難吸引其他國家的高級人才入境工作,相反,它很容易變成那些游手好閑者的福利天堂。?

辯論結束恰值正午,陽光透過大的落地玻璃窗直射進來,渲染出和煦而寧靜的氣氛。今天又開了一回眼界:原來辯論也能以如此謙和而瀟灑地進行啊。?

2月26日:在哥本哈根大學蹭課

丹麥語現在已經不那麼難了,今天和我一起練習的Partner是個美國男生,好多單詞都不會讀,我便不客氣地給他當起了老師,讓他老老實實地跟著我讀了好幾遍。?

丹麥有一些很偉大的建築師,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就有很多著名的現代建築出自丹麥人之手。哥本哈根大學的建築系在歐洲排名很前,我一直想去蹭點課。今天正好碰見了Eric,他向我推薦丹麥建築史這門課,說有很多實地學習的機會,教授會帶著同學們到處轉,觀察各地的建築特點。我當即決定,繼續發揚北大蹭課的精神,去建築系旁聽。蹭課是北大的老傳統,比如我自己讀著新聞系,卻經常有事沒事地跑去聽其他系的課,中文系歷史系經濟系都聽過,獲益匪淺。現在這一傳統漸漸淡了,雖然來我們系蹭課的人還是不少,可大多數都是為了考研,純粹為了聽課的已經不多了。我至今仍然記得中文系孫玉石老師課上談起一名學生因種種原因未能留在北大任教時眼眶泛紅的感人情景,以及經濟系林逸夫教授談到三農問題慷慨激昂的神情。哥本哈根大學也有很多優秀的教授,前面屢次在日記中提到的教歐洲史的Peter即是一例(唯一遺憾的是他口音太重,給我們中國學生帶來的聽力障礙太大,不過並不妨礙他在我心目中的可愛形像)。還有這位未曾謀面的建築史教授,Eric曾向他說明我想去蹭課的情況,他表示非常歡迎,還特別讓Eric告訴我,他很樂意帶著我和其他學生一起去實地考察,他真是一個可愛的人。?


精選遊記: 哥本哈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