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有幸與幾位朋友駕車奔馳在冀東大地上,參觀了舉世聞名的滄州鐵獅子,鐵獅又名“鎮海吼”,是我國發現較早的著名古跡。鑄於五代時期的後周,鐵獅身高5.78米,長5.34米,寬3.17米,體重約50噸。背負巨盆相傳是文殊菩薩蓮坐(又一說法是聚寶盆),獅身向南,頭向西南,兩左腳在前,兩右腳再後,呈前進狀,姿態雄偉,昂首闊步,徐徐如生,鐵獅是我國至今為止最大型的驚巧鑄鐵工藝古跡。距今已有1048年的歷史,它充分的顯示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藝術才華。 然而昨天我所見到的這一稀世國寶卻慘不忍睹:在一小寺廟中的高台上,其粗壯的四肢裂紋縱橫,不得不被幾十根橫七豎八橘紅色的鋼管、鋼筋“捆綁”支撐著;肚皮以漏空,可見塑編布;右後腿已經嚴重酥裂,由幾圈鋼筋纏箍著,其中一根已被撐斷;右前腿有一部分已經和主體脫離;現在鐵獅子全身共有大小14條縫隙,而且還在不斷增加。一旦散架,鐵獅子就會從兩米高台上跌落,這麼珍貴的古跡應好好保護,一旦毀去我們將成為千古罪人,太可惜了!
另一感覺滄州對開發古跡旅游資源手段尚待提高,如修路(拓寬、平整),建立大的路牌標示(原來就沒有,很難找),小寺廟中的展館文字和圖片應補齊(包括介紹和傳說故事)。
滄州市應有個統一規劃,上可向國家申請救濟拯救鐵獅資金;亦可通過向海內外募集資金等方法解決資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