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了西安的南門就能看到一座磚塔,不是很高,黃突突的戳在一堆新式建築當中,順馬路轉過去就能看到書院門的牌坊,當然是粉飾一新,沒了半點的古樸。沿馬路走過去兩旁都是賣文房四寶的小攤,也有老門市,掛著油亮的匾額,細看才分辨出都是大家的手筆,心裡就油然的生出些許的敬意。再往裡走能看到關中書院,現在好像叫西安師範吧,明清時候的大儒們也曾經在這裡講學,如今勝景不在了,空留下這三學街的地名,稱出歷史的悠遠。踩在青石板路上很有感覺,尤其是撒滿陽光的午後,最好是逃課,到這裡來度過半日的清閑,且不說兩旁書卷氣的幽香,就那份鬧中取靜,給慌亂的心的那份恬淡,都不是一句兩句能說得完的。三拐兩拐順著城牆就到了碑林,沒到正門先在南牆上看到孔廟兩個大字,我是看不出有什麼好來,端正,但是氣勢全無,沒勁。也許曾經滄海吧,畢竟進了碑林再出來,這兩個字就像初學的一樣,提不起半點興致了。
很喜歡碑林的。每進去一次都會在一方方冰冷的石碑上發現新的驚喜,雖然我看不懂書法,無法體會那種如痴如醉的意境,可是我還會中文,我還知道一些歷史,雖然這些知識在浩如煙海的碑林史話中不過是滄海一粟,但觸及內心,不免沉思良久,即使是沿著筆畫重讀一遍論語,所得也是頗多。如今在上海,怎麼也找不到一個如此之好的地方,沉下心來,咀嚼一下過往的日子,剩下的只有庸庸碌碌的慌張,還有迷惘。
碑林原是孔廟,西安的古都地位和朝代的更迭成就了碑林,直到林則徐發配邊疆路過西安,在這裡提筆題下碑林二字,留下一段書法史上的佳話。至於題字上的碑字頭上少的一撇,也有不少傳說,探究一番,聽聽導游的講解,實在是趣味盎然。
西安碑林是中國四大碑林之首,唐代的書法大師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自然不用多說,草聖張旭和懷素和尚的故事也是讓人流連忘返。顛張醉素,都有一股狂氣和豪氣,做好詩寫好字當好人,藝術在他們身上生根,在歷史的流動中傳承,我們除了感嘆祖國文化的源遠流長,還能說什麼呢?
唐代是我們最輝煌的時代,感謝歷史,選擇了西安作為中華文明輝煌的頂峰,當我的手指觸摸上那一方方歷經千年的打磨的碑石,心也隨著走進了盛唐的豐韻,久久不能自拔。金戈鐵馬,有多少風流人物!除去盛唐,文字裡我最喜歡的就是康熙大帝的題字了,高大的碑石上遒勁雄健的四個大字“寧靜致遠”在我第一眼見到它就被深深的震撼了!記得那一次是和賓子還有木頭一起去的,那幾天的游玩,我們拍照最整齊的就是這通碑了,三個人都在它前面留下了稚嫩的身影。那時我大一,剛來到古城讀書,賓子和木頭從石家莊坐了通宵火車跑來西安看我,友誼就是這樣的簡單,而如今的我們,也許再也沒有機會重新再到古城相聚,而寧靜致遠的箴言,卻牢記在心。。。。。。。
考導游證之前曾經多次來到碑林,可是這座擁有三千多方石碑的博物館又怎麼是淺薄如我在短暫的學習中能夠揣摩的透的!不幸中的萬幸,口試的八分鐘講解我抽到的題目就是碑林,也感謝碑林讓我不至於像講解城牆一樣的無話可說,當我順利的通過導游考試拿到導游證的時候,我卻離開了古城西安,只身跑到上海,開始了新的生活,如意不如意,都離旅游遠了許多,而碑林這個幽靜的能夠聚攏心神和靈魂的棲息地,卻也只能和西安一起,縈繞在我的夢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