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日記——呼·吸·同仁

作者: 苗 苗

導讀曾聽說過一個比喻,叫香蕉人。指的是國內第二代移民的子女,或是國內出生國外長大的孩子。除了外部特征尚且保留,剩下的,儼然白種人。 將這個比喻送給塔爾寺,再合適不過。 試想一下, 如果沒有浩如煙海的古藉藏書為飾; 如果沒有脆弱絢麗的酥油花妝點; 如果摘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名寺之一的桂冠; 塔爾寺,還剩下什麼? 在已經嚴重異化了的塔爾寺,你看 ...

曾聽說過一個比喻,叫香蕉人。指的是國內第二代移民的子女,或是國內出生國外長大的孩子。除了外部特征尚且保留,剩下的,儼然白種人。

將這個比喻送給塔爾寺,再合適不過。

試想一下,

如果沒有浩如煙海的古藉藏書為飾;

如果沒有脆弱絢麗的酥油花妝點;

如果摘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名寺之一的桂冠;

塔爾寺,還剩下什麼?

在已經嚴重異化了的塔爾寺,你看不到潛心苦修的僧侶,看不到具有鮮明特色的寺院,但六個世紀以來,它依然屹立在蓮花山中,受萬眾景慕。

相信每個去青海旅行的人都會想去看看,畢竟一年一度的酥油花展舉世無雙;畢竟,它離我們是那麼近。

豬豬說,塔爾寺是不怎麼樣,但是從它開始走六大名寺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一個會比一個精彩的。

我贊同。這個定論對塔爾寺來說,恰如其分。

無論從血統還是地理位置來說,作為了解藏族和藏傳佛教的窗口,塔爾寺確實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如果塔爾寺是盛妝的女子,那麼,拉蔔愣就是灰姑娘。

隨馮導的電影一同被關注,當初的灰姑娘,在游客眼裡人氣大增。

當然,拉蔔愣有它自己的規則:買完票你得等著,湊夠十人由寺內喇嘛擔任導游。除大經堂外,所有大殿都上鎖。參觀時導游會找人開門,參觀完立即鎖上。

在享受免費導游的同時,被迫當了一回鴨子。

或許是散漫慣了吧,不喜歡這種趕鴨子式的參觀,可是這個社會,規則無處不在。

這種感覺讓你永遠無法親近,所以,當我看到大經堂禮佛的藏人如此之多,甚至遠遠超過了塔爾寺,也就不足為奇。

藏人眼裡,佛無處不在,轉山轉湖轉塔一樣是對佛的敬意。在對拉蔔愣的過度保護下,轉經長廊成為拉蔔愣的奇景之一,或許,是無心插柳的最好解釋。

對當地人來說,拉蔔愣就是成排的轉經長廊加大經堂,殿堂只為游客開放。

相比之下,隆務寺黯然無光。

殘存的土牆,不成規模的寺院。但是,你能被它一點點地震撼。

任何一座殿堂都為你敞開,如母親的懷抱。近距離欣賞那些珍貴的唐卡壁畫,都是無比幸福的時刻,何況,這裡有極大限度的自由和包容。

撇開經濟價值和藝術價值不談,如果用純粹的眼光看寺院,就能感知這個民族對於色彩的狂熱。

出發前,曾在攜程發帖打探情況,網友 aichong1999 說,適合靜心、養老。

也好,靜靜如浮塵般亂竄的心緒,養養已經不能再老的心態,我需要呼·吸。

呼出紛亂的思緒,換來心靜怡然。呼吸之間,是為交換,何況,這裡有最純淨的空氣。

無論何時,請記得微笑,是禮貌,是心與心的交融。微笑之間,是為交換,在語言不通的藏區,微笑能讓你的旅程游刃有余。

收起你的相機,再先進的設備,再完美的風景,費勁拍來也不過是方寸之間。你需要做的,是純粹的游玩,日後品味,如青稞酒醇厚醉人。

同仁仿佛心靈的氧吧,似乎一切焦灼、煩悶都可以在這裡煙消雲散,藏人的包容讓我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