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從敦煌往南行,繞過鳴沙山後開始翻越阿爾金山。四周,連綿不斷的山脈逶迤起伏,一片寂靜中似乎透出陣陣涼氣,讓人昏昏欲睡。
隨著天色逐漸放白,車輛穿過了海拔約4100多米的當金山口便直衝而下,疾駛於橫貫柴達木(蒙語鹽澤之意)盆地的215國道上。車上的人們都聽任著導游“調侃”,睜大眼睛往窗外張望:只見兩排電線杆急速後移,渺無人煙的戈壁灘上,一簇簇翠綠的駱駝草點綴其間,倒也露得一絲生氣;時而還見得一大叢開著淡紫紅色小花的紅柳叢,顯示著荒蕪中生命的堅韌與頑強。
漸漸地,公路上各類車輛交錯而過,喇叭聲聲鳴響以示招呼問候。一望無垠的千裡荒原上,偶也見得漢長城遺址的斷垣殘壁,一塊塊如巨石般的黃土突兀地立於曠野之上,一陣飛沙走石掠過,便使人感受到當年那“大漠孤煙直”、“征戰胡沙場”的凄涼蒼茫,領略到那“長河落日圓”、“蒼莽浩無邊”的豪邁悲壯。
導游早就向我們訴說那神奇戈壁灘的五彩多色了。當車輛顛簸著過了大柴旦後,便進入察爾汗這一我國最大的“茶卡”(藏語鹽湖之意)世界。果然,窗外的黃沙土便開始轉換成白茫茫的了。一覽無余的鹽湖中,或碧波蕩漾清澈見底,或表面干涸就像剛翻犁過的土地,或凝結一圈鹽帶好似鑲嵌銀色白邊,千恣百態可謂別有一番風味。
望盡天涯路,眾人開始尋覓“萬丈鹽橋”。然眼到之處均是平坦坦的一片,人們不禁心中起惑,紛紛揣摩著那“橋”一說是否屬“海市蜃樓”之景?於是,困惑的車輛緩慢前移,見得有養路工人在一邊歇息,上前打聽方知我們正已進入“橋”上。
前方公路邊豎立著一高大標志,上面赫赫然四個大字“萬丈鹽橋”,下車觀摩,醒目字碑上刻寫著,“此地海拔2675米,鹽橋全長33公裡,利用鹽湖天然材料——鹽渣土與鹵水澆築而成。路基一米以下深達10——20米不等為結晶鹽和晶間鹵水。”原來,“湖上修路即為橋”,人們根據長度換算戲稱其為“萬丈鹽橋”,那路面光滑平坦完全可與柏油馬路媲美。
有趣的還數那十分簡便的養路操作,一旦路面出現坑窪,便在路基邊上挖一小坑,用勺子打撈上一桶鹵水,往那凹處一澆,風吹過後即干即平。顯然,在鹽湖上修公路(即橋)以及鐵路,還屬中外交通史上的創新與罕見奇跡,早該載入基尼斯記錄了。
這裡還是我國惟一的最大型鉀肥生產基地,亦即股票上市公司“鹽湖鉀肥”的所在地,其年產氯化鉀可達百萬噸。與“橋”平行的鐵路上,許多工人正緊張忙碌地裝卸著一列列火車。據介紹,此地鹽湖儲量大質量好,湖中含有近萬種礦物和40余種化學成份的鹵水,是我國無機鹽工業的重要寶庫……
次日清晨,我們來到海拔3900多米、近105平方公裡的茶卡鹽湖。這個有3百多年開采史的食用鹽生產基地,儲量達4億多萬噸。搭上“突突”冒煙的小火車,穿越潔白如晶的堆堆鹽山往湖心區去,只見兩邊湖平如鏡,陽光照耀下,天上白雲和遠處朦朧起伏的山巒倒影清晰誘人,湖中淺淺的一層鹽水下即是沉甸甸的結晶鹽。路基兩邊的鹽結晶體,形狀各異大小不一,有的如璀燦奪目的珍珠或水晶,有的似盛開的花朵或寶石,有的像鐘乳或珊瑚。頗有意思的是,人們常說鹽地寸草不生,卻也見得湖中有那成片的小草,小鳥不時飛過便聽得一陣“啾啾”聲。略有遺憾的是,我們並非那幸運者,未能在那湖面上觀摩到“海市蜃樓”的奇景異觀。
當車輛進入109國道往青海湖而去時,人們無不感嘆那大西北的遼闊與粗獷,更感觸其間充滿著的無數誘惑與神秘!
注意事項:
1、當地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鹽湖空氣尤為干燥,要特別注意日照及紫外線輻射,防止面容及皮膚的干裂。最好帶點防曬油之類物品,並多喝水多吃水果。
2、高血壓及心髒病患者要注意休息,晚上難以入眠不要恐慌,在這裡,這屬一種正常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