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之舊地重游篇

作者: heitoufa

導讀紹興之舊地重游篇跟團旅有時我不大喜歡的旅游方式,按部就班到哪兒都得等得一個不少,才能大部隊開拔,被導游的小三角旗引領著疲於本命,為了統一安排就得餓了不能吃,部餓也得吃,凡此種種,讓我掃了許多旅行的閑情雅致。 可盡管如此,行走總比不行走好。我終於還是上了單位報的大巴。 柯岩之石 早些年,聽說柯岩在開發風景區,對於人工制作的景觀,我是不太在意的。 ...

紹興之舊地重游篇跟團旅有時我不大喜歡的旅游方式,按部就班到哪兒都得等得一個不少,才能大部隊開拔,被導游的小三角旗引領著疲於本命,為了統一安排就得餓了不能吃,部餓也得吃,凡此種種,讓我掃了許多旅行的閑情雅致。

可盡管如此,行走總比不行走好。我終於還是上了單位報的大巴。

柯岩之石

早些年,聽說柯岩在開發風景區,對於人工制作的景觀,我是不太在意的。可到了柯岩,卻驚詫於它的匠心獨具。路是上海公園中一般的齊整平坦,各種人造景觀也是煞費苦心的追求現代感。但是自然的魅力是無法矯飾的,得天獨厚的山、水、副渾然一體,堪稱一絕。水中有巨石,石中有巨佛,而佛的側前豎立著奇石,上粗下細,裊裊如煙,仿佛是那虔誠的信徒供奉著永不熄滅的香火。

柯岩,在古代是個采石場,如今人們發現比采石更賺錢的東西,於是停止了垛肉似的開采,留下山的傷痕累累,其苦的裸露著,供一批又一批游客品論它的“陡峭”。

導游開始煞有其事的講述傳說故事,我不愛聽,抬頭看見半山腰的寺廟,便徑直拾級而上,大部隊都在下面簇擁著導游,殿堂內外寥寥數人,耳邊響起撞鐘之聲,香爐青煙繚繞,我的心就像被洗滌過一般澄淨起來,這是我最喜歡的一種感覺,如在九華山時那樣超凡脫俗。

東湖之水

曾在98年十月來過東湖,大約季節的關系,只覺得這裡光禿禿的,山和湖都像武俠片中的布景一樣匠氣十足。

因而故地重游的興致不高,只是放緩了腳步胡亂的走著。

然而,春天慷慨的給了東湖一份紅妝,湖岸上桃紅點點,楊柳拍岸,柳絮紛飛,鶯啼燕舞,若不是那一葉葉紹興獨有的烏篷船,准確無誤的穿行於腳下窄小的橋洞,還以為自己置身於揚州的首席湖畔那!

大部隊已蹤影不見,只偶然瞅見一兩個朋友水珠一樣散落在湖邊、舟上。我在岸邊席地而坐,不遠處的長椅上坐著一個垂暮的老人,面對著無限春光,交夾著雙手,一動不動,好像在夕陽裡凝結了一樣。他是公園外的農家嗎?還是駕累了船小憩的船夫?但他一定不是來去匆匆的游客。他的眼裡沒有游離,沒有獵奇,只有守望,永恆的守望。我忽然羨慕起他來:山水的韻致又豈是浮躁的過客所能體會?

蘭亭之竹

永和九年的一個春日,王羲之與朋友相距蘭亭,身邊是同道好友,眼前是茂林修竹,曲水流觴的美景,他不禁詩情大發,潑墨揮毫,寫下著名的《蘭亭序》,令後人爭相模仿,乃至那獨一無二的真跡隨徽宗歸於黃土,名聲依然經久不衰。斯人已去,而蘭亭,卻給了我們無盡遐想。

蘭亭,原先只是一個小小的工人休憩的亭子,而今卻發展成了方圓幾裡的園林。

因為趕時間,早上很早,我們就到了。後來回想,也正是這個機緣,才讓我感受到蘭亭的韻味。因為早,除了我們,幾乎沒有其它游人,踏進園子的門,我仿佛一下子跌入了百年前的那個蘭亭,密密匝匝的竹林子將我包圍了,沾著露珠的竹林青嫩嫩的搖曳,四周靜謐之至,只有不遠處朋友的竊竊私語,伴隨山中隱隱的流水在耳邊若隱若現,一股蘭花清幽的香氣彌散在青枝綠葉間,密林深處,忽然聽見琴聲陣陣,難道真是那個久遠的春日在此重現?循聲找去,原來不是幻覺,是兩個女孩在表演“曲水流觴”的曲調。然而站在這個真正的、斑駁卻依然挺立的蘭亭之中,眼前是漫山遍野的竹林,小溪流涓涓流淌永無止息,誰都會忍不住撫弄亭子欄杆上精美的雕刻,想起那曾經才華橫溢的羲之。

.然而,盡管還是此春此地此竹此水,盡管已有了“絲竹管弦之盛”,盡管後人煞費苦心的把先人的寵物——鵝也養了起來,可是能重現的又是什麼哪?大約最能告慰的一點是讓大家相信,百年以後也許也有人會如此追憶自己吧!


精選遊記: 紹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