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長城

作者: wengjia

導讀史書上記載,周武王打下天下後,將山東臨海的部分封給了姜子牙,是為齊國;把內陸部分封給了周公旦,是為魯國。於是山東就大致被分成了兩塊,具體的分界線是此後修建的齊國長城,據說自今保留最好的一段是在萊蕪到濟南的高速路上。去萊蕪之前我便在地圖上查了好一會兒。 這天一大早是趕著陪北方客戶們吃完大饅頭的。我便找了輛出租車直奔齊長城,司機說他從來 ...

史書上記載,周武王打下天下後,將山東臨海的部分封給了姜子牙,是為齊國;把內陸部分封給了周公旦,是為魯國。於是山東就大致被分成了兩塊,具體的分界線是此後修建的齊國長城,據說自今保留最好的一段是在萊蕪到濟南的高速路上。去萊蕪之前我便在地圖上查了好一會兒。

這天一大早是趕著陪北方客戶們吃完大饅頭的。我便找了輛出租車直奔齊長城,司機說他從來沒看見有人會去過那個地方,估計不是什麼旅游勝地,至少不會收門票了。

司機很快就上了高速,從旁經過的貨車像火箭似的嗖嗖飛馳而過,不久就到了孔雀山,對著路邊的湖水在陽光下閃著鑽石般的光芒,隱隱約約能看見倒映出的白色磚牆。司機說再開幾分鐘就是齊國長城了。由不得想起當年的春秋五霸齊桓公,假裝中了管仲之箭才得以搶先即位,卻也不忌前恨任用賢相管仲,從此成就了一番霸業。

車開到山腳下,看見正在修城頭,便知道N年後這裡也會做為旅游景點之一收取門票。長城比起北京的明長城來顯得有些小氣,如果說長城是條巨龍在山脈上蜿蜒盤旋,那齊長城就僅是條小白蛇了,依著山勢緩緩地伏在上面,但想想當時的齊魯人民也不算多,盡管晏子出使楚國時說齊人多得揮揮汗就如下傾盆大雨。我跳下車來,司機也坐不住了,聽說要在山下等我一小時,他直嚷著要跟我也去看看,說下次碰到我這樣客人可根據上山難易程度開個好價。

山上其實是沒有路的,我們隨著城牆邊上的石板一步一步爬上去,我是有備而來,所以爬起這樣的路來輕盈如燕,而司機的哥卻穿著精致的皮鞋,還得小心顧著新換上的干淨西服。城牆邊上種著酸棗樹,金秋季節就剩下些硬刺,時不時地掛上外衣就寸步難行。腳下的石板並不是固定的,有些重量後就開始搖擺不定。但這一切比起上明代殘長城而言,顯得這樣輕松容易。畢竟山勢並不陡峭,城牆也不是高不可攀,估計不會用來抵御魯國的進攻,僅僅是做為一個邊界的劃分。再說城牆那邊的魯國可是出了名的禮儀之邦,沒有什麼擁有千秋霸業的國君,卻有著影響中國兩千多年的思想大家孔子,他的一生都是在為著實現理想而奔忙,卻沒多少人關心他,沒想到死了幾百年後人們開始將他的思想奉為神明,然後批來贊去爭論到了今天。他也如神仙或魔鬼似的在天上地獄裡來去轉了很多回,對於他,人們肯定還會繼續爭下去,現代的各種思想流派都源出於他那個時代,要想在思想界有些做為,怎麼著也要踩著他的肩膀才能看到更高更遠。

站在半山腰向遠處望去,那些屋頂曬著玉米棒子像金色的珍珠似的,閃閃發光。牆兩邊風吹得很猛,掛在樹枝間的紅色酸棗也像小燈籠似的搖搖晃晃,偶爾還能看見青色的花椒,一串串掛在枝頭上,狂風下也如綠色繡鞋般在跳著掌中舞。的哥說萊蕪是花椒和生姜之鄉,他們小時候常在田裡玩,能摘到大把大把的花椒和生姜,他指指遠處綠油油的長葉子,說下面就是生姜。登高望遠看到齊魯大地才意識到這片土地的肥沃,不僅出產的生姜特大,連普通的大白菜也是出了名的大,甚至連齊魯人也是虎背熊腰,看著的哥我忍不住笑了起來。

我在前面開路,的哥走在後面,小心翼翼地保護著他的衣服與皮鞋。爬到山頂,看到灰色的石頭略有規則地堆砌著,還能依稀辨別出像是先前的營房,有的地方是一級一級地台階,看上去像小型的羅馬劇院,難道齊營裡的將士們也觀看過角鬥士們的殘忍場面?緊挨著是較為平整的石板,由一層層的石塊圈了起來,板與板之間總會讓黃色的小花或是綠色的小草擠進來,由不得想像這個地方是將士們的浴室,類同於古羅馬的共公澡堂。再不遠處立著幾塊石柱,農家的玉米杆都靠在邊上以便吸收日月之精華,左看右看那形狀都像英倫島上的巨石之謎。我問的哥要不要朝拜一番,感受一下祖先們祈禱保祐蒼生們的美好心願。的哥抓了抓頭,不意思說什麼,馬克思老早就告訴大伙兒世上是沒有鬼神的!那樣祈禱是迷信,祖先們沒機會學習數理化,怎麼能理解下雨打雷純屬自然現像呢?可現在的人們為什麼還一個勁兒地修這修那以便更多的人來拜佛求神呢?我也反問的哥。站在最高點向下望去,灰白色的城牆是那樣雄偉,比起明長城又是那樣的質樸。頂著這樣的狂風,曝曬在這樣的烈日下,默默記述著兩千多年的千古風流。這裡曾經有過很多的動人心魄故事,雖然久遠卻如醇酒般香氣四溢,又如余音繞梁般久久無法讓人忘懷。一陣狂風刮過,我猛然間又看清山下那些現代小平房,才想起已經是兩千年後的今天,高速公路就像白色帶子割斷了長城,路對面的山頭上也有著同樣的城牆,城牆邊上玉米杆成堆,就是身後的的哥也是一身西裝革履,原來真是二十一世紀的摩登時代,否則想緬懷一番齊國長城也得趕著牛車才能一睹芳容。


精選遊記: 萊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