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的華人

作者: kowch

導讀馬來西亞的華人第一次到馬來西亞,沒有太多的出國感覺。雖然馬來西亞的華人, 只占人口的30%,卻實實在在的主導馬來西亞的社會。 華語 在馬來西亞,中文和漢語這兩個詞使用的頻率很低,而華語華文這兩個詞的使用頻率卻很高。第一次深刻認識“華語”這兩個字是在一次問路。因為忘記問導游路名的英文怎麼講,打車問路的時候,就按照普通話的讀法問路,結果好幾個 ...

馬來西亞的華人第一次到馬來西亞,沒有太多的出國感覺。雖然馬來西亞的華人, 只占人口的30%,卻實實在在的主導馬來西亞的社會。

華語

在馬來西亞,中文和漢語這兩個詞使用的頻率很低,而華語華文這兩個詞的使用頻率卻很高。第一次深刻認識“華語”這兩個字是在一次問路。因為忘記問導游路名的英文怎麼講,打車問路的時候,就按照普通話的讀法問路,結果好幾個司機都不懂,後來幸好等到一個華人司機,他懂得一些普通話。問他英文路名說法,一講出來,原來就是閩南語。在馬來西亞,人名地名基本用福建話和潮州話(閩南語)翻譯,比如Malaka(馬六甲)。也有用廣州話和客家話的。而華人當中,幾種方言都很流行,包括普通話。華語便是各種方言的統稱。其實華語各種方言之間的差別,比起法語和西班牙語之間的差別還要大。而中國終於因為使用同一種書寫體系,形成了統一的文化。這不由得再一次感嘆秦始皇的偉大,是他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也再次感嘆漢字的偉大,在文化朔造上有拼音文字所無法比擬的優越。拼音文字隨音而變,一個貨幣單位的“元(圓)”字,在普通話中讀成“KUAI”,在廣州話中讀成“MANG”,在閩南語(潮州話)中讀成“KOUU”,在日本語中讀成“YEN”,在越南語中讀成“DONG”,在朝鮮(韓國)語中讀成“WON”。越南語和朝鮮語因為從漢字改成拼音文字而變得分離,而其他使用漢字的語種則保持統一。拼音文字在文化的統一上缺乏凝聚性,在文化的繼承上缺乏穩定性。也正是漢字,把操不同方言的華人聯結在一起,把海外華人與祖國大陸聯結在一起。

愛面子和吝惜

導游說,馬來西亞有錢人基本都是華人,有錢的原因是因為“愛面子”和“吝惜”。說起來有點牽強,但華人,不管福建人、潮州人、客家人、廣肇(廣東)人還是海南人,都有這兩個基本的性格。其實,“愛面子”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講信譽”,而“吝惜”的另一種說法是“勤儉”。所以,導游說起這兩點的時候,有一種自豪的笑容在臉上。正因為“愛面子”所以講信譽所以生意常來不斷,才有銀行的不斷貸款,正因為“吝惜”所以聚財所以變成有錢人。歷史上中國南方人比較不愛打仗,比較不成為統治階層,比較勤勞比較吝惜是底層勞動人民的本色。而移居南洋當錫礦場橡膠園勞工的更是鄉下最窮的一群,生活沒有著落始漂洋過海謀生。幾代下來,依然保有這些本色。不單鄉音無改,不單保有華人的臉孔,更保有華人的根底。而值得我們天下華人共同引以自豪的,是從生活無著的一群,成長為腰纏萬貫的有錢人,更主導了馬來西亞的社會。

教育

在馬來西亞,你找不到飄泊在異國的感覺, 商店招牌、馬路、廣告牌、商品商標說明都有漢字。有很多中文報紙、比如《中國報》、《光華日報》、《光明日報》,初看還以為中國大陸出版的報紙。馬來西亞有很多華文學校,可以自由選擇入學學校,可以自由使用漢字。華人都會講幾種華語普通話和方言,也會英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南印度方言)。華人都保留有華文姓名,也采用華文姓名注冊身份。相比之下,東南亞其他國家的華人就沒有這麼好的條件。在越南,由於曾經有過排華,很多原來僑居越南的華人都移居法國和美國。再加上越南改用拼音文字,漢字除了古書、古建築,不再使用,很多現在僑居越南的華人都不懂華文華語。在緬甸、老撾和柬甫寨也有類似的情況。在泰國,雖然從來沒有排華,華人在泰國經濟社會中也占了主導地位,但泰國的華文教育比較差,泰國的華人主要講潮州話,普通話並不通行。而在馬來西亞,福建話、潮州話、廣東話、客家話、普通話都可以行得通。泰國華人雖然也使用中文姓名,但只在家裡或者與祖國的親人聯絡的時候使用,身份注冊使用的是泰國語名字。至於印呢,完全禁用華語華文,菲律賓的情況也很不妙。第一代移居馬來西亞的華工,很多目不識丁。但從第二代開始,他們已經接受越來越高的教育,以至成為東南亞國家社會的中堅力量。

華人的革命

在馬來西亞的國家歷史博物館,他們把馬來西亞歷史分為蘇丹國時期、英國殖民地時期、日本占領時期、共產黨時期和聯邦時期。在英國殖民之前,主要是一些阿拉伯移民建立的小蘇丹國。

事實上,自古以來,南中國海四周都是中國人居住、生活的範圍。東南亞是中國文化的幅射區。


精選遊記: 未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