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美的地方:127天丹麥童話之旅——一個北大女孩在哥本哈根的生活與愛(23)(陝西師大出版社)

作者: victoria1110

導讀第三個月:游歷歐洲? 3月27日:柏林——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第一站、柏林。? 我真的沒有想到,柏林給我的感覺會如此與北京相似。哥本哈根大學把學習旅行的第一處景點選在柏林電視塔,一到塔跟前,所有的中國學生都不約而同地驚呼起來:活脫脫一個中國中央電視塔。? 柏林果然有都市的氣派,和哥本哈根風格截然不同:哥本哈根雖說是“市”。其實面積只相當於一個小 ...

第三個月:游歷歐洲?

3月27日:柏林——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第一站、柏林。?

我真的沒有想到,柏林給我的感覺會如此與北京相似。哥本哈根大學把學習旅行的第一處景點選在柏林電視塔,一到塔跟前,所有的中國學生都不約而同地驚呼起來:活脫脫一個中國中央電視塔。?

柏林果然有都市的氣派,和哥本哈根風格截然不同:哥本哈根雖說是“市”。其實面積只相當於一個小鎮,又有著濃郁的地域風情,保持了童話王國的特質;而柏林顯然是一個國際化的大城市,街上行走著不同膚色的人,到處是巨大的購物中心。在這裡,傳統的歐洲風格和現代的文化氣息融合在一起,比如柏林人會在國會大廈的樓頂上加一個純現代風格的全玻璃構造的Dome(穹頂):下面是古典與莊嚴,上面是簡潔和透明,傳統和現代就這樣在柏林這個歐洲的中心城市裡,傲然地對視,奇妙地並存。?

晚上去逛了柏林的夜市,各種飾物、玩藝、吃食的小攤就那麼擺在街道兩旁,有點像北京夏夜的大排檔。已經是夜裡十一點了,可依然人聲鼎沸,商店裡燈火通明,展示了一個大都市豐富的夜生活。購物中心裡的名牌服裝都在打折,令我想起北京中友百貨和時代廣場裡常年舉辦的促銷活動。?

夜市旁邊有一個老教堂。這座教堂建於1900年,二戰時,由於蘇軍的轟炸,幾乎被削去了一半。於是人們又在旁邊建了一個新教堂,那個舊的則始終安靜地立在那兒,作為那段歷史的見證。如今,教堂旁邊臨時搭了一個舞台,幾位性感女郎在台上又唱又跳,看起來這份熱鬧本不應和這座教堂廢墟放在一塊兒,然而實際上它倆卻自自然然地溶在一起,了無痕跡。也只有在這個時候,我才嗅到了一點異域的氣息。

這就是柏林給我的第一印像。?

3月28日:長在城市中心的自然和藝術

汽車在柏林的街道中穿行,這裡是城市的中心,可依舊是滿眼綠色。相形之下,我終於知道一位在西方旅居多年的好友為什麼始終對北京的環保問題懷著十二萬分的熱忱和擔憂了。歐洲人的環保意識很強,柏林的市中心是一個公園,德國人把首都的中心地帶留給了大片的林木,可以看出身邊這片環境在他們心目中的地位。?

德國的執政黨是“Green Party(綠黨)”,顧名思義,這個黨派以環保為基本要務。他們在努力用實踐證明:建設一個現代城市和保持一片綠色公園之間並沒有矛盾。我們可以有鋼筋水泥的購物商城,可以有鋼化玻璃的國會穹頂,可以請世界頂尖的建築師設計出簡潔大方富有現代感的包豪斯風格的房屋,但是無論如何,要在城市的中心留一片綠地,修一座幽靜寧謐的公園,讓柏林的市民們在工作和生活之余,可以在這片樹林裡隨意漫步,讓心靈得到暫時的休憩。

說實話,我不是特別喜歡柏林。這座城市處於歐洲的心髒地帶,歐洲幾家最大的中心銀行就座落在離我們旅館不遠的地方。可能是由於長期處於一個讓全歐洲矚目的地區吧,德國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他們的幽默細胞很不發達,為人處世也沒有丹麥人那麼友善恬淡,我接觸的德國人大部分比較嚴肅,有的甚至有些刻板。這種風格也反映在柏林的建築上。這裡的建築有一點像俄羅斯,但更為嚴謹。他們的門窗大多是規規矩矩的長方形,整個房子也都是四四方方的,外面砌著雪白的大理石。第一眼看上去很有氣勢,但看久了就有一種壓抑感,覺得它們缺少生氣。但有意思的是,就在這些古老沉悶的建築群中,居然也誕生了幾座輕盈的歐洲現代建築,今天去的New National Gallery(柏林現代藝術博物館)就是一例。這是建築師Ludwig Mies的得意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有“光線和玻璃的神殿”之稱。四面的大玻璃牆讓整個博物館通體透明,外面的人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廳內流動的人群。巨大的方柱支撐著寬大的屋檐,遠遠看去,就像一個巨大的蓋子蓋在一個玻璃盒子上。大廳的天花板被橫梁分隔成規整的正方形,線條簡潔明快,體現出濃郁的現代色彩,代表了歐洲現代實用主義風格。?

這座建築裡收藏了很多20世紀歐洲繪畫和雕塑的代表作,畫框上標注的都是一些世界藝術長廊中閃亮的名字,比如畢加索、梵高、莫奈和馬蒂斯等等。一進展廳,莫奈著名的巨幅作品“池塘”迎面就給了人們一個不小的驚喜。這是我第一次看莫奈的原作,感覺和以前看幻燈和畫冊完全不一樣。在這裡,我可以清晰地感覺到畫家的筆觸和色彩,感覺到畫布上流動著的畫家的呼吸——它的節奏因了其中蘊含的激情而顯得很不均勻,但從未間斷,朦朦朧朧地與池塘上氤氳的水氣融為一體。?

還有馬蒂斯的“舞”。畫家希望能夠以繪畫的方式讓人們“看”到音樂的旋律。盤膝坐在畫前,隱隱可以聽見奔放的舞曲從畫裡流到畫外,繼而彌漫到整個室內,周圍的一切似乎都不存在了,只有韻律依然。

?

今天一天都和藝術結緣。晚上去看歌劇,唱詞是德文的,基本聽不懂,但是它的舞台設計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像。這個舞台完全是立體的,可以向縱深拓展。就拿第三幕來說,在舞台左邊是一個小咖啡館,演員可以推門進出,館裡館外都是舞台的一部分——這些在國內是很少見的。我猜想這和中西方的藝術傳統有一定關系:中國的藝術傳統是平面的,我們現在看唐代的人物長卷,人人都是一個大團臉,是貼在畫面上的;而歐洲藝術從來注重的是光和影的效果,注重立體感和縱深感的創造,所以他們在設計舞台布景的時候,無形中也是對這一傳統的繼承和延伸。?


精選遊記: 哥本哈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