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猶太人博物館
柏林Werdersher Markt大街1號是德國外交部, Herr·Gregor·Schotlen先生接待了我們並做了演講。他演講的題目是“Principles of German Foreign Policy and US-German Relation(德國外交政策原則和美德關系)”。實際上,他把大部分時間留給了Q&A,讓我們自由提問。在我聽過的外交演講中,這是最真誠的一次演講,他的外交辭令很少,可能是由於觀眾是我們這些學生的緣故。
柏林的猶太人博物館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從上午11點進館到下午3點出館,整整4個小時的時間,我都在這座建築裡度過。整個博物館分為三層,底層是猶太平民的照片展,走廊兩邊的玻璃櫥窗裡陳列著一個又一個猶太家庭的照片和日常的器具。照片已經泛黃,照片上的人大多帶著恬靜幸福的表情,讓你無法想像,這些美麗的安靜的和藹的慈祥的面孔在直面納粹槍口的時候,會是一種什麼樣的表情。?
有一個小女孩在集中營裡仍然堅持學習德語、文學和哲學,她的老師是同營的一位大學教授,二人既是師生,又是難友。照片上那個女孩天真的笑臉讓我們想起電影《美麗心靈》裡的那個男孩。她和她的老師都沒能走出集中營,但這一切早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們讓後人看到了生命的韌性——荊棘叢中也可以盛開芬芳的玫瑰。
二層是猶太人在德國生活的歷史,一整面長長的牆上鐫刻了從20世紀最初十年到二戰結束期間有關猶太人的所有歷史事件。三層是猶太民族史,這裡展出的主要是這個民族的文化成就。這的確是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民族,從天文歷法到文學藝術,這個民族的智慧時時閃耀出殉麗的光輝。不幸的是,對智慧和文明的擁有並不代表著對和平的擁有,在漫長的20世紀中,這個世界一度充斥著占領和被占領的邏輯。如今,面對這個民族曾經擁有的出色發明和精美工藝,我只想對那些肆意踐踏他們的人大喊:住手!
在館內有一個地方是不能不去的。沿著底層的走廊一直向北,有一條支路,路的盡頭是一個小門,我請工作人員打開小門,等我進去之後,工作人員從外面一下子把門關上。我發現自己來到了一個絕望的塔底,四周的牆呈金字塔狀向上收縮,這座塔沒有封頂,在頭頂的最上方,四周的高牆圍成了一個狹小的正方形,這個狹小的天空的截面是塔裡唯一能讓人看到的外部世界。在這個狹長的空間裡待著,開始只是心裡有點忐忑不安,5秒鐘之後,我漸漸毛骨悚然,趕緊請工作人員開門。我想,如果誰能夠在這裡呆上一小時,那麼他的神經一定非常堅韌,可以經得起最嚴峻的考驗。
工作人員介紹說,在博物館裡建這座塔,就是要讓人體驗一下當年猶太人被囚的感覺,體驗一下人類曾竭盡想像給他的同胞設計出一個如此恐怖的所在。在塔裡,我沒有拍任何的照片,因為實在沒有勇氣把鏡頭對准那一方狹小的天空——那個天空讓我窒息——無論如何,我都不願意相信,在人類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那樣一個讓人窒息的時刻。
3月30日:買下柏林牆
我和嘉都對建築情有獨鐘,今天一早就去尋訪包豪斯建築博物館。路過一座小紅橋 ,橋畔的風景尤其符合中國傳統美術的色彩對照:橋色泛朱,翠柳成蔭,紅與綠相映成趣,正好成就一幅甜美寧靜的水彩畫。?
今天周二,博物館不開門,我們撲了個空。於是改去柏林牆博物館,博物館旁邊是旅游紀念品市場,這裡的紀念品比別處便宜。隨處可見的是一種柏林牆明信片,它的特別之處在於人們在明信片上開了一個小孔,嵌進去一個小小的塑料扁盒,盒裡浮著一小塊柏林牆的殘骸——一般的明信片只需0.5歐/張,這種則要賣到2歐以上/張。赫赫,沒想到德國人把歷史做成了商品。
我在想,這種明信片顯然是批量生產,如果都不是贗品的話,一堵矮矮的柏林牆能支撐多少張明信片呢?事實上,商店裡的很多紀念品上都粘著一小塊“牆”,比如鬧鐘、鎮紙、書簽等等。當然,購買這些東西的大都是我們這樣的外國游客,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追究著一小塊“牆”
到底是真是假。